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湘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升华,也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三维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特点。②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④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 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③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②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地域分异规律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法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三、教法分析
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二)课前准备
1.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2.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五、练习
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六、专家点评
这节课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即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非常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展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另外,教师的点播、创设学习情景的角色把握的很到位,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不是学生学习的灌输着,把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很到位,是一节不可多得的优质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湘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升华,也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三维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特点。②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④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 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③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②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地域分异规律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法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三、教法分析
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二)课前准备
1.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2.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五、练习
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六、专家点评
这节课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即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非常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展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另外,教师的点播、创设学习情景的角色把握的很到位,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不是学生学习的灌输着,把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很到位,是一节不可多得的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