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的方面是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初探。重点研究分析的方向是如何培养审美能力,我将会在本文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培养策略。目的就是随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适当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情操也会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生活以及美术充满兴趣,充满热爱。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观
从小学开始就要适当的培养学生的美术观,审美观。现在小学美术课也是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学生们从小开始就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仅培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能力,还有体育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美的审判能力,应该懂得美的概念。美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或许就在我们身边很小的地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发现美,认识美,并感受美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意义。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1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传播“美”
老师在上小学美术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向学生传播“美”。讲授“美”的知识,让学生对“美”有一定初步的理解,并慢慢形成“美”的思想理念。例如教师在讲解图画作品时,可以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等来引导学生懂得美,并感受到美,有一定空间感的作品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立体感。也可以在课后适当的增加一些小游戏,学生自己认识,并学会了美,就让他们自己表述出来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使用颜色或者线条等自己表达出来对美的定义。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美的理念,同时也深层次的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
1.2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那双审美的眼睛
美术也是艺术的一种,也是一种视觉上的效果。所以老师们要以视觉入手,从学生们的角度发现美。首先可以从最基本的入手,先找出大自然中的美好。一个盆栽、一朵小花都是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模型以及优秀作品示范来培养学生去发现美,去观察美,慢慢的提高他们发现美的能力,審美的能力。得到了自己那双审美的眼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对生活中的有了美的兴趣,营造一种发现美的积极的氛围,学生们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美的学习中。
1.3借助名画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
从古至今,由内到外,都不缺少“美”的名画作品。这些名画在构图方面,线条颜色方面都有着特别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些特别的地方,使人们产生了特别的视觉体验,引发联想,这就是名画的特别之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不同的名画,找到其中的特点,通过大量的鉴赏,可以适当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提升学生理解美的能力。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作品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那一刻。这幅画中运用的构图以及色彩鲜明,都体现出恢宏的气势,庄严的场面,更体现出了当时喜庆热烈的场面。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观赏名画,体验其中的构图和色彩线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心灵上和美达到共鸣,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美。
1.4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可以指学生在大自然中的实践,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或者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个正在搬运着粮食的蚂蚁,都会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美。然而孩子是天真的,幼小的心灵又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无比浓郁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大自然美好的世界中,让学生尽情地发现美,这个方法也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对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们置身在大自然之中,万物相息相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产生更浓郁的审美兴趣。
1.5学生之间进行作品的互相欣赏或者评价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学生作品之间的互相欣赏或者评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美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创作中,可以检验出学生自己对美的概念。对美理解更深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更加的生动形象。在这之后,老师可以组织让学生们互相欣赏或者评价对方的作品,并互相交流互动,来使学生们自己理解的美达到共识。以小组为平台交流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再对其作品进行适当的点评,从而使学生互评的效果达到最好,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审美的能力。重点是以学生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就能理解学生们自己真正意义上明白哪些地方是美的概念,教师在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2 结束语
美术课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美感,老师要在课堂上传播“美”,帮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观赏名画,要找到其中的特点,学生之间的作品要互相观赏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对认识美的憧憬,这样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姣.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学周刊,2018(4):108-109.
[2]张鹤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J].美术大观,2019(8):162-163.
[3]丁社会.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科教文汇,2019(5):209-2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观
从小学开始就要适当的培养学生的美术观,审美观。现在小学美术课也是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学生们从小开始就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仅培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能力,还有体育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美的审判能力,应该懂得美的概念。美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或许就在我们身边很小的地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发现美,认识美,并感受美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意义。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1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传播“美”
老师在上小学美术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向学生传播“美”。讲授“美”的知识,让学生对“美”有一定初步的理解,并慢慢形成“美”的思想理念。例如教师在讲解图画作品时,可以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等来引导学生懂得美,并感受到美,有一定空间感的作品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立体感。也可以在课后适当的增加一些小游戏,学生自己认识,并学会了美,就让他们自己表述出来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使用颜色或者线条等自己表达出来对美的定义。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美的理念,同时也深层次的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
1.2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那双审美的眼睛
美术也是艺术的一种,也是一种视觉上的效果。所以老师们要以视觉入手,从学生们的角度发现美。首先可以从最基本的入手,先找出大自然中的美好。一个盆栽、一朵小花都是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模型以及优秀作品示范来培养学生去发现美,去观察美,慢慢的提高他们发现美的能力,審美的能力。得到了自己那双审美的眼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对生活中的有了美的兴趣,营造一种发现美的积极的氛围,学生们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美的学习中。
1.3借助名画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
从古至今,由内到外,都不缺少“美”的名画作品。这些名画在构图方面,线条颜色方面都有着特别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些特别的地方,使人们产生了特别的视觉体验,引发联想,这就是名画的特别之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不同的名画,找到其中的特点,通过大量的鉴赏,可以适当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提升学生理解美的能力。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作品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那一刻。这幅画中运用的构图以及色彩鲜明,都体现出恢宏的气势,庄严的场面,更体现出了当时喜庆热烈的场面。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观赏名画,体验其中的构图和色彩线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心灵上和美达到共鸣,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美。
1.4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可以指学生在大自然中的实践,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或者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个正在搬运着粮食的蚂蚁,都会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美。然而孩子是天真的,幼小的心灵又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无比浓郁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大自然美好的世界中,让学生尽情地发现美,这个方法也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对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们置身在大自然之中,万物相息相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产生更浓郁的审美兴趣。
1.5学生之间进行作品的互相欣赏或者评价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学生作品之间的互相欣赏或者评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美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创作中,可以检验出学生自己对美的概念。对美理解更深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更加的生动形象。在这之后,老师可以组织让学生们互相欣赏或者评价对方的作品,并互相交流互动,来使学生们自己理解的美达到共识。以小组为平台交流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再对其作品进行适当的点评,从而使学生互评的效果达到最好,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审美的能力。重点是以学生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就能理解学生们自己真正意义上明白哪些地方是美的概念,教师在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2 结束语
美术课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美感,老师要在课堂上传播“美”,帮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观赏名画,要找到其中的特点,学生之间的作品要互相观赏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对认识美的憧憬,这样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姣.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学周刊,2018(4):108-109.
[2]张鹤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J].美术大观,2019(8):162-163.
[3]丁社会.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科教文汇,2019(5):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