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作出解释。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感比帮助学生记住一个等式更重要。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方法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的前提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以一年级《数一数》为例: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照数量的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重新数一数。从随意观察到教师指导下的有意识观察,从总观全图到学生有序地观察之间,观察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炼上升。再有,用点子分别表示图中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教材只要求达到个数画对,意在帮助学生坐在物体的个数和相应的点子之间进一步建立一种联系。如果我们就此满足是不够的。这种由具体物体到简单点子图,直至后面认数部分的看数涂色的由数到形、由形到数、数形结合的安排,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大由裨益。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点子图画法的呈现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点子从左往右在逐渐增多,画的时候画满5个换行后接着画。这样排列便于比较,直观地感知数的多少。但是有些学生再补充点子的时候,就出现了任意画点子的情况:有的都画在一排里,有的分两排,情况很多。他们只满足于画对数量,而未好好观察体会。教师在这儿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引申体会画法不同,表示的数量相同,在前面基数的基础上比较数的大小,哪种画法好。一幅简单的图充分利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究身边事物。
二、生活情境——发展数感的源泉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因此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来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1个物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条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分发作业本,感受平均分;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三、实践操作——培养数感的支撑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动手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线,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请小朋友抓一把糖,估一估一把糖大约有几粒,再同桌比一比,说说谁抓的多一些,谁比谁少一些;又如数一数,捏一捏10张纸大约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体会20张纸比10张厚一些,20比10多一些;再如,进行翻书比赛,请学生翻到指定的页码,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体会数的大小和排列。让学生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直尺比较: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表达与交流——发展数感的积淀
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有这样一道试题:一个运动员跑100米的时间为10.4秒,要估计这位运动员跑1万米所用的时间,小明用“10.4×100”来估计,那么这位运动员大约要用18分钟,你认为合理吗? 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种认为合理,因为1万米里有100个100米,用10.4×100=1040(秒),1040秒约等于18分;一种认为不合理,因为不管是常人还是运动员,跑1万米不可能总保持这个速度;还有一种补充说题目中说跑1万米并没有说一次性跑完,如果是训练,运动员中途休息,就可以这样估计了。
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密地考虑到各个方面,从而在讨论交流中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整体素养一定能有所提高。所以,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重组资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培感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师生的数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媛媛.培养 发展 优化——小学生数感塑造的途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9(09):44.
[2]林淑珠.浅谈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1):19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方法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的前提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以一年级《数一数》为例: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照数量的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重新数一数。从随意观察到教师指导下的有意识观察,从总观全图到学生有序地观察之间,观察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炼上升。再有,用点子分别表示图中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教材只要求达到个数画对,意在帮助学生坐在物体的个数和相应的点子之间进一步建立一种联系。如果我们就此满足是不够的。这种由具体物体到简单点子图,直至后面认数部分的看数涂色的由数到形、由形到数、数形结合的安排,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大由裨益。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点子图画法的呈现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点子从左往右在逐渐增多,画的时候画满5个换行后接着画。这样排列便于比较,直观地感知数的多少。但是有些学生再补充点子的时候,就出现了任意画点子的情况:有的都画在一排里,有的分两排,情况很多。他们只满足于画对数量,而未好好观察体会。教师在这儿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引申体会画法不同,表示的数量相同,在前面基数的基础上比较数的大小,哪种画法好。一幅简单的图充分利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究身边事物。
二、生活情境——发展数感的源泉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因此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来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1个物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条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分发作业本,感受平均分;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三、实践操作——培养数感的支撑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动手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线,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请小朋友抓一把糖,估一估一把糖大约有几粒,再同桌比一比,说说谁抓的多一些,谁比谁少一些;又如数一数,捏一捏10张纸大约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体会20张纸比10张厚一些,20比10多一些;再如,进行翻书比赛,请学生翻到指定的页码,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体会数的大小和排列。让学生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直尺比较: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表达与交流——发展数感的积淀
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有这样一道试题:一个运动员跑100米的时间为10.4秒,要估计这位运动员跑1万米所用的时间,小明用“10.4×100”来估计,那么这位运动员大约要用18分钟,你认为合理吗? 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种认为合理,因为1万米里有100个100米,用10.4×100=1040(秒),1040秒约等于18分;一种认为不合理,因为不管是常人还是运动员,跑1万米不可能总保持这个速度;还有一种补充说题目中说跑1万米并没有说一次性跑完,如果是训练,运动员中途休息,就可以这样估计了。
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密地考虑到各个方面,从而在讨论交流中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整体素养一定能有所提高。所以,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重组资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培感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师生的数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媛媛.培养 发展 优化——小学生数感塑造的途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9(09):44.
[2]林淑珠.浅谈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