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给所教的高一学生布置了两篇命题记叙文,一篇是《身边的风景》,另一篇是《距离》。客观地说,两道命题尤其是《距离》一题,对刚刚跨入高中大门没多久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审题方面,很多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揭示或揣摩出命题的主题。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道工序,便是揣摩命题的主题,从中确立出一个明确的写作中心;而人们常说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的正是因审题不当而出现的“偏题”或“跑题”现象。
从主题的显隐角度来看,命题作文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隐性的,一类是开放性的。内隐性主题,指的是命题本身暗含着写作的主题,也暗含着立意的导向,其主题和立意都应该是确定的,甚至有可能还是唯一的,带有明显的“趋同”色彩,呈现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只是需要我们拨开迷雾去认真挖掘;而开放性主题,指的是命题本身并不明确揭示写作的主题,多半只揭示写作的话题和立意的方向,因而对学生而言,其写作的主题是开放的,是可以“自定”的,只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筛选,从中确定出一个最适合命题、也最适合自己写作的主题,因为“求异”是其鲜明的特点。
在上面的两道作文命题中,《身边的风景》的主题就属于内隐性的,而《距离》的主题则是开放性的。
从命题的类型来看,“身边的风景”是一个偏正短语,其写作的重心应该落在定语“身边的”这三个字,也就是“偏”的部分,也许正因为如此,“身边的风景”才不等同于“沿途的风景”,也不等同于“最美的风景”;而“风景”则是写作要密切关注的对象。因此,审题时应紧紧抓住“身边的”这三个字来确定写作的主题,因为这不仅是写作的重心,更是主题的内蕴。“身边的”这三个字隐含了太多的、对写作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信息:
首先,隐藏着的主体应该是“我”或者“我们”,是“我(们)身边的”,而不能是其他人;其次,既然是“我(们)身边的”,那说明“我(们)”一定不是“风景”的主体,甚至也不应该融入“风景”之中,而只能是“风景”的旁观者;再次,“身边的”也说明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不能是想象的、科幻的;最后,“身边的”还隐含着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平凡的、不引人关注的,但同样会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带来温暖的事情等信息。
因此,结合写作的对象“风景”,我们就能够揣摩出“身边的风景”其实是要我们去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温暖的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而这就是命题内隐着的主题,只有围绕它、表现它,文章才不至于偏题或跑题。
“距离”则是一个“两栖性”词语。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既可作动词,指空间或时间上相隔;也可以是名词,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的长度。从概念的外延上来看,既可以是具体而实在的、可以丈量“距离”,如路途的长短、时间的间隔等等;也可以是无形而抽象的“距离”,如思想上、观念上、认识上、感情上的差距等等。“距离”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就决定了写作的主题就完全可以是多样性的,只要表现出“距离”的内涵就可以。
从审题的难易角度来说,“距离”等词语式命题的审题是最宽泛的,也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增加限制,丰满命题”的方法来使命题的走向更清晰,主题更明确。
比如,我们可以给“距离”添加动词,将词语扩展成动宾短语,如“保持距离”“缩短距离”“调节距离”等;也可以给“距离”添加定语,将词语扩展成偏正短语,如“生与死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适度的距离”等;还可以给“距离”添加谓语,将词语扩展成主谓短语,如“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隔阂”等;甚至可以给“距离”同步添加主语、谓语和定语等,将词语直接扩展成句子,如“代沟是一种观念上的距离”。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添加方式,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思考方向;不同的添加内容,就可能派生出不同的写作主题。经过多角度的添加,并进行交叉式的组合,再根据自身的实际去甄别、筛选,就可以得到若干不同的、但已经是比较丰满的命题,那么,也就能够顺利地找到写作的抓手了。
所以,对于主题内隐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的着力点在于“向内挖掘”;而对于主题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的着力点则在“向外扩展”。
[作者通联:江苏华罗庚中学]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道工序,便是揣摩命题的主题,从中确立出一个明确的写作中心;而人们常说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的正是因审题不当而出现的“偏题”或“跑题”现象。
从主题的显隐角度来看,命题作文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隐性的,一类是开放性的。内隐性主题,指的是命题本身暗含着写作的主题,也暗含着立意的导向,其主题和立意都应该是确定的,甚至有可能还是唯一的,带有明显的“趋同”色彩,呈现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只是需要我们拨开迷雾去认真挖掘;而开放性主题,指的是命题本身并不明确揭示写作的主题,多半只揭示写作的话题和立意的方向,因而对学生而言,其写作的主题是开放的,是可以“自定”的,只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筛选,从中确定出一个最适合命题、也最适合自己写作的主题,因为“求异”是其鲜明的特点。
在上面的两道作文命题中,《身边的风景》的主题就属于内隐性的,而《距离》的主题则是开放性的。
从命题的类型来看,“身边的风景”是一个偏正短语,其写作的重心应该落在定语“身边的”这三个字,也就是“偏”的部分,也许正因为如此,“身边的风景”才不等同于“沿途的风景”,也不等同于“最美的风景”;而“风景”则是写作要密切关注的对象。因此,审题时应紧紧抓住“身边的”这三个字来确定写作的主题,因为这不仅是写作的重心,更是主题的内蕴。“身边的”这三个字隐含了太多的、对写作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信息:
首先,隐藏着的主体应该是“我”或者“我们”,是“我(们)身边的”,而不能是其他人;其次,既然是“我(们)身边的”,那说明“我(们)”一定不是“风景”的主体,甚至也不应该融入“风景”之中,而只能是“风景”的旁观者;再次,“身边的”也说明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不能是想象的、科幻的;最后,“身边的”还隐含着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平凡的、不引人关注的,但同样会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带来温暖的事情等信息。
因此,结合写作的对象“风景”,我们就能够揣摩出“身边的风景”其实是要我们去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温暖的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而这就是命题内隐着的主题,只有围绕它、表现它,文章才不至于偏题或跑题。
“距离”则是一个“两栖性”词语。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既可作动词,指空间或时间上相隔;也可以是名词,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的长度。从概念的外延上来看,既可以是具体而实在的、可以丈量“距离”,如路途的长短、时间的间隔等等;也可以是无形而抽象的“距离”,如思想上、观念上、认识上、感情上的差距等等。“距离”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就决定了写作的主题就完全可以是多样性的,只要表现出“距离”的内涵就可以。
从审题的难易角度来说,“距离”等词语式命题的审题是最宽泛的,也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增加限制,丰满命题”的方法来使命题的走向更清晰,主题更明确。
比如,我们可以给“距离”添加动词,将词语扩展成动宾短语,如“保持距离”“缩短距离”“调节距离”等;也可以给“距离”添加定语,将词语扩展成偏正短语,如“生与死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适度的距离”等;还可以给“距离”添加谓语,将词语扩展成主谓短语,如“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隔阂”等;甚至可以给“距离”同步添加主语、谓语和定语等,将词语直接扩展成句子,如“代沟是一种观念上的距离”。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添加方式,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思考方向;不同的添加内容,就可能派生出不同的写作主题。经过多角度的添加,并进行交叉式的组合,再根据自身的实际去甄别、筛选,就可以得到若干不同的、但已经是比较丰满的命题,那么,也就能够顺利地找到写作的抓手了。
所以,对于主题内隐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的着力点在于“向内挖掘”;而对于主题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的着力点则在“向外扩展”。
[作者通联:江苏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