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模式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提升的方法探究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新兴的群文阅读模式在小学教学全面铺开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生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就成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面对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以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议题选择为例,从“以高校儿童文学教材理论为参考”“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群文阅读常见整合模式为效法”三个方面探究以“同议题”为原则选择童话文本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以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借鉴和参考,增强其实际教学技能。
  关键词:群文阅读;“儿童文学”;童话教学;议题选择;方法探究
  群文阅读源于日本的“群书阅读”,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7年就有了群文阅读的雏形,大陆江浙一带在2010年也有了相关探索。2012年11月底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标志着群文阅读在中国全面铺开。群文阅读教学是指以同议题为原则把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阅读,通过对文本进行提炼、分析、比较、总结,把握文本的本质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个大限度开放、宽广度生成、充满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这种阅读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而灵活的教学技巧。
  “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备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创编以及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应用的需要,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知识、能力、应用”三位一体。于是,当新兴的群文阅读模式在小学全面铺开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生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就成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面对的重要课题。现以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议题选择为例,谈谈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一般方法。
  童话是运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塑造不同于寻常人的形象,让他们在假设的环境中经历不平凡的事,从而间接地折射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故事。童话这种特殊文学样式深受儿童喜爱,对儿童的生活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经典的童话能让儿童学会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对儿童的认知、道德教化、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影响。
  在群文阅读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一定的方式将部分课文或者是课外文本聚集在一起,以相同的议题为依据把它们组合为一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童话教学中议题的选择:
  1.以高校儿童文学教材理论为参考
  儿童文学教材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儿童文学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初接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时,学生可以试着用所学教材的理论为参考来指导实践教学。就童话的议题选择而言,教师可以试着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学会选择议题、组合文本。比如,以“常人体”为议题来组合文本,则可以将《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本组合在一起。如以“科学知识”为议题,则可以选择《圆圆和方方》《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组合在一起。就参考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而言,可以分别以“民间童话”“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超人体”“常人体”“拟人体”等为议题来选择组合文本。当然,除了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还可以以别的元素为参考来选择议题,比如,以常见的“主题思想”“描写对象”等作为议题来选择古今中外的文本。教师不管以什么议题来组合文本,都得慎重地选择主题积极健康的文本,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健康的阅读氛围。
  2.以《课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标》中课程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段目标的设计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儿童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就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而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小学低年段开展,仅适合于中年段与高年段。在选择议题和组合文本时,要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比如,在小学中年段进行群文阅读时,就要选择适合中年段学生特点的文本,如给《七颗钻石》(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组合一组群文阅读文本,则可以用“反复结构”为议题选择课外拓展的两篇童话《尾巴》(维塔利比安基)和《渔夫和他的妻子》(格林兄弟)为一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这组文本教学中,结合中年级学段目标和学情,可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①能将三篇童话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借助结构图,认识反复结构的含义;③掌握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④能口头创编一则反复结构的童话。然后教师围绕本组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出新颖而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以上拟定的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课标》中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包含了对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拟定组合文本都要依据《课标》的目标要求,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3.以群文阅读常见整合模式为效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目前教师们常以“同议题”为原则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内多文本整合;二是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三是教材外多文本整合。
  现效仿三种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试着以“同议题”为原则组合文本,并试着拟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大概流程。以教材内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童话的人物形象”为议题,可把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和《小木偶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三篇文本组合在一起。依据学情与中年级的学段目标,可把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认识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②把握人物形象,感受童话的魅力;③掌握编写童话的基本方法。然后设计几个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特点的议题供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将本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探讨不同类型的童话的特点、人物的形象等。本组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童话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此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首先,讲解精读课文《巨人的花》,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其次,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己学习、探究;再次,归纳总结两种课文的学习方法;最后,讨论不同类型的童话以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尽量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   再以教材外多文本整合模式為例,如选择以“拟人体童话”为议题,教师可把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三篇课外拟人体童话《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狮子和山羊》《穿靴子的猫》组合在一起,如以中年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依据中年级段的学段目标与学情则可将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让学生了解拟人体童话含义及其特点;②学生能领悟三篇童话所蕴藏的道理并从中得到启示;③懂得正确的人生观。然后设计有效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扩宽阅读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童话的篇幅较长,所以,在进行教学前,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因为本组选取的三篇拟人体童话的篇幅较长,教学流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前的准备:首先,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文本,并完成相应的作业 ;其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抓住重点句段,在读中感悟三篇童话蕴含的一个共同道理;再次,将文本与现在的生活想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指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来把握拟人体童话的特点。
  《课标》提出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之一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最大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常采用“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与“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文本。让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高校小教专业学生在尝试以“同议题”进行整合教学资源前,自己应该阅读大量的作品,才能高效地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和选择适合学段学情的文本。
  综上所述,文章具体探究了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同议题”选择文本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些方法。也是为顺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而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堂实践中探寻的几点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方法。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依托教材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创编时,也应该立足于小学语文实际需要而延展到《课标》,并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未来的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高校的儿童文课程的建设要更好地顺应《课标》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担任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大力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李 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绍兴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实习活动,存在着缺乏管理、考核不规范等问题,文章围绕实习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与实习内容的对接、实习管理规范化及实习考核科学化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校外实习
摘 要:师者当传道、授业、解惑。从教育的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向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文章通过作者自身经验浅谈大学班主任,要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善良诚信之人的方法。  关键词:班主任;传道;授业;解惑;爱的教育  即使在大学,班主任无疑也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老师。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
摘 要:中职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载体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应该在国家“立德树人”精神的指引下,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文章主要从社团活动对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社团活动开展现状和社团活动实践效果三方面进行阐述,真正实现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中职学校;社团活动  中图
摘 要:校本教材是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出的教材,能极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文章从多方面论述《中等职业学校晨读英语》(以下简称“《晨读英语》”)如何做到符合中职学生群体需要,兼顾生活和职业场景的实用性晨读读物,以达到情境交融,“导学—活动—育人三位一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交融;导学;活动;育人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高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得到广泛认同,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低效因素,使合作学习效果仍低下,其中前置作业的设计与使用不当是农村中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的低效因素之一,应予清除。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前置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
摘要:为了解贵州省天柱县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文章以该县为例,对全部数据进行筛选,主要以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省天柱县第三中学和贵州省天柱县远口中学为例,分析目前天柱县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学习、青春期心理、人际关系、挫折适应四方面。因此,教师应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心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文章为今后生物教
一、课题分析  1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八章,涵括三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育人性特征。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养成”。养成非朝夕之功,需要不断引领,需要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在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受时空局限,一线教师在教室单兵单阵地“作战”,教学效果有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在信息
摘 要:绘本是幼儿学习的新载体,也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材料,但仅将绘本用于故事教学就大大限制了对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文章以绘本《小蓝和小黄》为范本,与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相融合,着重探讨在社会、艺术领域的独特价值,引发教师在语言、科学领域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绘本教学;社会领域;艺术领域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9-02 收稿日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让读成功输入,让写进一步检测,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工具性;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30-01 收稿
“VB程序設计”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而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特点,对数学和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也有一定的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堂中的应用旨在构建适合中职程序设计课堂的数字资源与教学设计模型。  一、研究背景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挑战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