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思维自否历程 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输入、下沉、重组、上浮、输出”的数学思维过程(图1),在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现实问题,引领学生不断地自我审视、解构新知,进行自我肯定或思维否定,适时调整完善、形成新知,从而内化丰富认知结构,获得数学思维生长与综合能力提升。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确定超市位置”一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地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自觉地不断反思调整并及时下沉重组,引发数据意识,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感受统计价值,实现深度学习。
  【教学片段1】数据,要让学生自然想起——经验决策转向数据意识
  师:要想在距离600米的A、B两个小区之间的街道上,建一个超市,超市建在哪里好?
  生:我认为可以把超市建在正中间。
  师:你们觉得“建在正中间”有没有问题?
  生:我觉得不是太好,应该靠近人多的小区那边,可以先做一个调查。
  师:据调查,A小区人数2018人,B小区人数3950人。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
  生:靠B小区近一些,因为那边人多。
  【赏析】统计是为了人的需要,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在数据分析能力里,作为重要因素的数据分析意识的形成最为艰难。课一开始,張老师导入一个“在两个小区之间建一个超市,应如何选址”的现实性问题情境。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学习经验开始自主下沉与重组,凭借直觉自然上浮出“建在正中间”的原生态方案。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建在正中间有没有问题”的启发式反问有效打破了经验定势,学生们自醒自悟,顺其自然地产生调查小区人数展开数据分析的需求,于是启动了第一次的自我否定。在补充输入了两个小区的具体人数数据后,学生的思维实施第二次下沉,尝试新的重组与上浮,生成“靠人数多的一边”的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从“经验直觉”上升为“数据感觉”,在第一次的自我否定中打开了应用数据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数据意识逐步萌生。
  【教学片段2】数据,要让学生自觉用准——数据意识转向数据辅助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2018≈2000,3950≈4000,大约是两倍关系。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
  生:按照人数关系建。
  生:可是,人多未必买的就多啊。
  师:据调查,A小区2018人中爱逛超市的老年人有1000人,B小区3950人中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有500人。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
  生:应该要偏向A小区,因为这边爱逛超市的人多。
  【赏析】自我否定的过程,便是认知不断递进的旅程。张老师在选择统计的数据时,有意弱化或忽略了某些数据(成人、儿童等),强化了某些方面数据,由表及里,分步骤呈现,逐步触及核心数据,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面临新的数据分析的挑战,有效丰盈统计的数据意识。随着两小区人数数据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多次调整与变化,积极思索,张老师则通过点拨及时扭转学生思路,适时丰富思考视角,创生新的认知冲突。从关注两个小区人数到根据人数比例确定超市的地址,再到补充输入并分析有效数据“逛超市人数”,学生实施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自我否定,相应进行了两轮的下沉思考与重组上浮,分析数据的视角经历了“模糊的人数多少”向“精准的人数比例关系”的转变。特别地,从“关注数据”到“分析有效数据”,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理性思辨得以提升,感受到不同的数据分析视角对决策的影响意义与辅助价值,实施了深度学习。
  【教学片段3】数据,要让学生自由抵达——数据辅助转向数据决策
  生:A小区老年人人数虽多,但是我们知道老年人往往爱图便宜,或者只逛不买,所以还不能下结论。
  师:同学们关注到了实际消费能力的问题。再补充一下信息,“A小区2018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1000人,每人消费20元;B小区3950人中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500人,每人消费200元。1000×20=2万,500×200=10万”。现在你的超市“飞”到哪里好?
  生:偏向B小区这边,因为这边实际消费能力强。
  师:如果A小区爱逛超市的老年人平均每天去4次,B小区爱逛超市的老年人平均每周只去1次,现在你的超市“飞”到哪里好?
  生:这就要计算后再确定了。
  【赏析】“只逛不买”是学生拥有的生活经历,主动迁移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上来,彰显了数学的力量,表明了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意识上升,体现了数学智慧。张老师分两个层次进行点拨,引领学生触摸统计内涵。第一层次是“两个小区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并且第一次明确计算出两个小区老年人的实际消费总量,感受到数据及数据运算对问题解决的价值。第二层次是“消费频次”,既是对“通过数据运算展开分析推论”的及时巩固与内化应用,对上一活动中的选址结论作出否定,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数学理性,获得数学化的统计思考。“消费能力”与“消费频次”这两个核心数据分为两个层次的输入与解读,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深入,充满教学的节奏美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两轮“下沉、重组、上浮”的过程,体验丰富而深刻。最后“要计算后才能确定超市位置”的体会与表达,凸显了“数据即决策”的有效输出,丰富了数据分析的观察视角,增强了对数据的敏感与把握,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分析数据的能力,数学思维经验也得以厚泽。
  诚然,“每天去4次”“每周去1次”“相距600米的两个小区之间的街道上建超市”与“只关注老年人”等数据信息作为“生活现实”不尽合理,但作为“数学现实”下的夸张对比,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的深刻理解。特别地,“数学结论”与“生活决策”并非完全等价,超市的选址兼有数据以外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综合决策。但是,“想不到数据→想到调查小区人数数据→分析有效逛超市人数数据→关注核心消费能力与频率数据”的全过程,充分展露了数轮数学思维自我否定直至肯定的思悟历程,这些“过程”或“历程”亦会被学生作为“心理对象”进行输入、下沉、重组、上浮与输出,形成不断螺旋上升的“反省的抽象”,而“反省的抽象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皮亚杰语)。教师引领学生既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又促使他们自主尝试,使得数学化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区域或跨区域品牌学校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笔者试图通过十几年来的学校办学实践与探索,对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策略进行思考与小结,以期对新时期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
期刊
缪克成在《探究能力》一书中指出,“探究能力是探索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合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探究”一词一共出现了12次,其中4次都出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中,如“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这些表述,高度契合了探究能力所需的基本能力。  综合性学习要求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
期刊
新课改一路走来,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相对国外研究,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更富实践性,认为深度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基于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学习活动中,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架起与日常生活之桥梁  对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学生常常认为与课堂无关,但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这些恰恰是最值得关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第二学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科书呈现的素材“逐渐增加了数学语言的比重”。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准确理解并熟练转换数学语言,他们就能掌握表达和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
期刊
“阅读本来并不神秘,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及作者主体之间的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孙绍振语)如何引导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同化与调节”?根本的途径是根植于阅读教学,以读为经,以思为纬,编织一道建构语言、发展思维的风景线,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落地。  一、聚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对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关注“自己教”的同时,逐步向注重“学生学”的方向转变。课堂上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质疑思辨,真正践行生本课堂的理念,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本课堂不光要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管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课堂时间与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期刊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核心素养可以被分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大方面。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较注重整体教学方式,并没有凸显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性,对核心素养的落实还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刻认知和有效培养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期有效提升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一、以教材为依托,注重互动讨论,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要素。英语
期刊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对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展开后继学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应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合适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智慧。  如何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把“无形”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中,本文以人教版五上“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一、在情境中感知  在小学数学
期刊
“篆、隶、楷、行、草”为我国五大书法字体,笔墨纵横汪洋,点画顿挫奔放。谭万宝在《试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文中写道,书法艺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蕴美。形式美具体表现在点线美、结体美和章法美,意蕴美则表现为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抒情性。  隶书上承籀篆,下启楷书、行书、草书,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为现代文字及书法艺术奠定基础。隶书笔画、结字、章法等比较简单,形态与现代文字更为接近,适合初习书
期刊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污浊”“懒散”和“志存高远”等词语的意思。  2. 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让学生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3. 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