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当前社会主流议题,其在塑造宏观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单凭学科课堂实施得不到有效持续的发展。我校在育人方面倡导“顺和教育”,在多年的努力下形成了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其在驱动我校德育工作发展方面发挥着支柱性作用。本文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维度,分析“顺和教育”课程拓展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实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和教育;三品三志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成为我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小学生品德塑造和形成的重要节点,学会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再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我校被命名第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顺和教育”倡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堅持“顺应天性、和谐育人”的教育理念,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顺应天性的教育,每个孩子都各具特点,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性格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从本质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倡导和谐育人,即以和谐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将培育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精神内涵,坚持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顺应人的天性引导人朝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方向发展,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顺和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目标的拓展
“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目标需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进行拓展,以“顺应天性,和谐育人”为基准,引导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更加健全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格局中,其对于国家、社会、自我的认知就会慢慢清晰,但是在此之前这个基础必须要奠定夯实。为此,我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顺和教育”育人理念整合,确定“爱国、文明、明礼、感恩、诚信、友善、创新”为德育目标,慢慢形成“顺和教育”特色的“三品三志”课程教育。
1.德品励志教育
倡导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效能,激发学生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品德素质得到不断培养和锻炼。
2.学品明志教育
引导学生明辨事物真相,使得自身知识修为和道德修为得到不断完善,通过典礼活动、感恩爱心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应的知识,感触对应的故事,思考对应的问题,由此实现明志教育教学的目标。
3.行品笃志教育
关注的是引导小学生能够将各种德育理念贯彻执行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由此积极成为规章制度的坚守者,确保在这样的氛围实现实际良性品行的塑造和培育。
“三品三志”课程教育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顺应孩子的天性并且引导孩子心性、品德、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趋同,这样的德育格局必须要有着情绪的认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的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的拓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拓展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顺和教育”实现德育课程重塑,需要在原本“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架构中进行优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再结合“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进行拓展。“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拓展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顺性励志课程《励志启航》
主要包括礼仪维度、修养维度、求知维度、成才维度诠释“顺势而立、向善向新”的校训。为了全面深刻的诠释“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还将其细化为励德、励智、励身、励心、励行、励能,由此更加全面地体现“育人为本,质量为重,发展为道”的基本办学理念。
(2)顺势励志课程
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励志资源,营造人文教育环境,进行活动策划,强调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互,确保找到实际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和矛盾点等,由此实现学生励志成长。比如,引导小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正确面对各种挫折,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实现自立自强自信,引导学生进入到我要学习,不愿犯错误,我管自己,我要成长的状态。
(3)顺导励志课程
主要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举办五大节日活动、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校园舞台才艺展示活动等,确保实际励志教育情境的塑造。一是学校通过开展生活化励志活动,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五大节日活动,如“书香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英语节”,给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以活动激发学生励志成长。二是开展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利用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向善向美的优秀文化传统。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毅行者”“学雷锋活动”“夏令营”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孝顺,懂得热爱和尊重生命。四是开展校园舞台才艺展示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建立成长的自信心,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基。
(4)生态化顺和励志课程
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比如校园绿化工作,德育大厅,书香大厅,八大主题文化长廊,各功能室文化建设,橱窗,板报,宣传栏,展板等成为实际生态化顺和励志教育的重要平台,由此营造良好的生态化顺和励志环境和氛围。 2.“顺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拓展原则
“順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拓展需要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确保实际的情景是他们所熟悉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地参与进去,比如部分小学生在乘坐公交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让座的情况,对此进行情境设置,以开展对应的主题教育,继而过渡到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中去,可以确保学生有着理想的学习体验。
(2)坚持适应性原则
在实际德育课程拓展的时候,要确保实际的话题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内容的设置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准,确保适当的难度,由此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持实践性原则
在实际课程内容拓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自主意识,确保课程内容有这般比较强的参与性,鼓励其能够进入到对应学习格局中,比如以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训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切实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对于更好反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的拓展
“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的拓展,倡导实现原本评价体系的重塑,以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标准,形成全新的课程评价格局。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以24词为基本尺度,形成24个基准,然后对照我校新的德育要求“爱国、文明、明礼、感恩、诚信、友善、创新”,分别形成对应的评价机制。我校德育特色课程评价的拓展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制度与方案,如《顺平小学一日常规》《顺和班级奖惩制度》《顺和星级班评价方案》《顺和之星评选方案》《顺和志愿者制度》等。我校在特色课程评价拓展上抓准四点开展:
一是评价做“深”。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又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道德品质和能力、交流与合作、情感与个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做“活”。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家长、教师自主参与,共同开展多元化评价,使评价对象通过多元评价促其不断进步。三是评价做“趣”。评价卡选用我校由学生设计的五个卡通形象,象征着“顺应天性、和谐育人”的育人理念,标志的设计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赋予童真、童趣,激发孩子争优创先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实现素养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四是评价做“细”。评价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学生的每时每刻,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纵向进步,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些对于“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而言,需要切实发挥对应评价机制的效能,在获取到实际评价报告之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际结果,分析自己在各个维度中做的不好的地方,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由此确保实际“顺和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顺和教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的成绩,这些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对应“顺和教育”中,奠定了夯实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引导教育的重要理念,尤其对于德育课程而言,更需要认清楚这样的教育战略,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特色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实现全新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此时就需要找到对应的着力点。作为德育教师而言,需要在不断的德育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对应的教育教学经验,思考实际德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存在的问题,由此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顺和教育朝着更加吻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凤,丁可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7):26-30.
[2]辛涛,姜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07):26-30.
[3] 董芸,左志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 2015(12):111-115.
[4] 杜时忠,曹树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学探索[J]. 教育研究,2015,36(09):34-39.
[5]谭秋浩.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义[J].高教探索,2015(09):121-124.
[6]付洪,栾淳钰.高校运用“德育叙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5,39(12):92-9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和教育;三品三志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成为我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小学生品德塑造和形成的重要节点,学会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再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我校被命名第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顺和教育”倡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堅持“顺应天性、和谐育人”的教育理念,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顺应天性的教育,每个孩子都各具特点,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性格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从本质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倡导和谐育人,即以和谐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将培育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精神内涵,坚持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顺应人的天性引导人朝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方向发展,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顺和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目标的拓展
“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目标需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进行拓展,以“顺应天性,和谐育人”为基准,引导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更加健全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格局中,其对于国家、社会、自我的认知就会慢慢清晰,但是在此之前这个基础必须要奠定夯实。为此,我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顺和教育”育人理念整合,确定“爱国、文明、明礼、感恩、诚信、友善、创新”为德育目标,慢慢形成“顺和教育”特色的“三品三志”课程教育。
1.德品励志教育
倡导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效能,激发学生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品德素质得到不断培养和锻炼。
2.学品明志教育
引导学生明辨事物真相,使得自身知识修为和道德修为得到不断完善,通过典礼活动、感恩爱心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应的知识,感触对应的故事,思考对应的问题,由此实现明志教育教学的目标。
3.行品笃志教育
关注的是引导小学生能够将各种德育理念贯彻执行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由此积极成为规章制度的坚守者,确保在这样的氛围实现实际良性品行的塑造和培育。
“三品三志”课程教育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顺应孩子的天性并且引导孩子心性、品德、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趋同,这样的德育格局必须要有着情绪的认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的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的拓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拓展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顺和教育”实现德育课程重塑,需要在原本“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架构中进行优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再结合“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进行拓展。“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拓展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顺性励志课程《励志启航》
主要包括礼仪维度、修养维度、求知维度、成才维度诠释“顺势而立、向善向新”的校训。为了全面深刻的诠释“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还将其细化为励德、励智、励身、励心、励行、励能,由此更加全面地体现“育人为本,质量为重,发展为道”的基本办学理念。
(2)顺势励志课程
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励志资源,营造人文教育环境,进行活动策划,强调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互,确保找到实际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和矛盾点等,由此实现学生励志成长。比如,引导小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正确面对各种挫折,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实现自立自强自信,引导学生进入到我要学习,不愿犯错误,我管自己,我要成长的状态。
(3)顺导励志课程
主要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举办五大节日活动、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校园舞台才艺展示活动等,确保实际励志教育情境的塑造。一是学校通过开展生活化励志活动,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五大节日活动,如“书香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英语节”,给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以活动激发学生励志成长。二是开展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利用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向善向美的优秀文化传统。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毅行者”“学雷锋活动”“夏令营”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孝顺,懂得热爱和尊重生命。四是开展校园舞台才艺展示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建立成长的自信心,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基。
(4)生态化顺和励志课程
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比如校园绿化工作,德育大厅,书香大厅,八大主题文化长廊,各功能室文化建设,橱窗,板报,宣传栏,展板等成为实际生态化顺和励志教育的重要平台,由此营造良好的生态化顺和励志环境和氛围。 2.“顺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拓展原则
“順和教育”特色课程内容拓展需要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确保实际的情景是他们所熟悉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地参与进去,比如部分小学生在乘坐公交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让座的情况,对此进行情境设置,以开展对应的主题教育,继而过渡到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中去,可以确保学生有着理想的学习体验。
(2)坚持适应性原则
在实际德育课程拓展的时候,要确保实际的话题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内容的设置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准,确保适当的难度,由此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持实践性原则
在实际课程内容拓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自主意识,确保课程内容有这般比较强的参与性,鼓励其能够进入到对应学习格局中,比如以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训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切实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对于更好反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的拓展
“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的拓展,倡导实现原本评价体系的重塑,以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标准,形成全新的课程评价格局。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以24词为基本尺度,形成24个基准,然后对照我校新的德育要求“爱国、文明、明礼、感恩、诚信、友善、创新”,分别形成对应的评价机制。我校德育特色课程评价的拓展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制度与方案,如《顺平小学一日常规》《顺和班级奖惩制度》《顺和星级班评价方案》《顺和之星评选方案》《顺和志愿者制度》等。我校在特色课程评价拓展上抓准四点开展:
一是评价做“深”。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又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道德品质和能力、交流与合作、情感与个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做“活”。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家长、教师自主参与,共同开展多元化评价,使评价对象通过多元评价促其不断进步。三是评价做“趣”。评价卡选用我校由学生设计的五个卡通形象,象征着“顺应天性、和谐育人”的育人理念,标志的设计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赋予童真、童趣,激发孩子争优创先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实现素养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四是评价做“细”。评价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学生的每时每刻,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纵向进步,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些对于“顺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而言,需要切实发挥对应评价机制的效能,在获取到实际评价报告之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际结果,分析自己在各个维度中做的不好的地方,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由此确保实际“顺和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顺和教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的成绩,这些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对应“顺和教育”中,奠定了夯实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引导教育的重要理念,尤其对于德育课程而言,更需要认清楚这样的教育战略,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特色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实现全新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此时就需要找到对应的着力点。作为德育教师而言,需要在不断的德育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对应的教育教学经验,思考实际德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存在的问题,由此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顺和教育朝着更加吻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凤,丁可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7):26-30.
[2]辛涛,姜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07):26-30.
[3] 董芸,左志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 2015(12):111-115.
[4] 杜时忠,曹树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学探索[J]. 教育研究,2015,36(09):34-39.
[5]谭秋浩.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义[J].高教探索,2015(09):121-124.
[6]付洪,栾淳钰.高校运用“德育叙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5,39(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