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不断的新课改,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奥尔夫律动教学。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是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吸取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音乐审美,塑造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奥尔夫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奥尔夫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让学生用整个机体和心灵感受音乐,体验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表现音乐的结构和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和音乐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改变音乐教学的沉闷氛围,优化教学思路。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音乐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
第1,用奥尔夫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
我们知道,正确地把握速度是表达音乐思想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用来形容情感、情绪的词句,如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等等,这种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使人振奋的因素,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而沉痛、悲伤、忧郁、沉重、严肃、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这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等等,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音乐中的各种速度都可以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用钢琴即兴伴奏的中速、快速和慢速音乐,让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器乐”,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比如:用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练习拖步行走来体验慢速、滞重的感觉;快速、急促、轻盈的歌曲用跑、跳、垫脚走来体验。当速度在逐渐变化时,体态律动的规模幅度也在不断变化。慢速时,律动的幅度大;快速时,律动的幅度小。通过体态律动还可表现出音乐的力度与音乐的激动和平静关系。比如:大幅度的指挥动作表现很强的力度,并体验这种力度表现出的音乐的激动、悲愤、昂扬的情绪;小幅度的指挥动作表现音乐舒缓、平静的情绪。慢速与强的力度常常表现庄严、悲壮的音乐形象。慢速与弱的力度常常表现安谧、宁静、抒情、沉思的情绪,例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快速与强的力度往往表现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音乐形象,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快速与弱的力度,往往表现轻巧、敏捷、诙谐的情绪。如果只是单纯听,学生一定不能听下来,可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速度的变化在教室走动,体验速度的变化带来的音乐情绪的不同,学生就兴趣很大。
第2,用奥尔夫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犹如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表现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音高固然重要,但音高只有和节奏组合起来,才能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在教唱歌曲《彩色的中国》时 ,老师先带领学生练习三拍子律动,老师讲解动作,学生练习,第一拍拍手掌 第二拍,第三拍拍手臂。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练熟后加入音乐进行律动体验,最后让学生说出歌曲是几拍子?节拍规律是怎样的?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配合音乐模仿船夫合力拉纤的动作,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快乐,感受沙俄统治时期,俄罗斯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设定不同的动作,使身体律动伴随音乐的节奏,将律动与节奏合而为一,进而在律动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
第三,奥尔夫律动与音乐欣赏活动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时反应,不是强调音乐作品的材料和结构,而是注重情感状态及其变化,并通过动作的模仿具体地再现音乐状态。在引导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相会》乐段后,启发学生讨论:从作品中听到了什么?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关系怎样?学生通过听觉判断认为: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有各自的旋律,并且非常缠绵,它们时而似两人对话,时而又交织在一起,同时“讲话”……分析完毕,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提琴和大提琴两个声部,随着旋律的运动,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当一个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个声部表演的学生就停止动作等待,当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动作也相互关照,协调配合,始终随着曲调的起伏、力度的变化、调性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律动,尽量把梁祝互诉爱慕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之符合音乐内容。这个教学活动告诉我们,欣赏音乐的活动与体态律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把音乐听进去,并随时思考,反復表演,长期进行这样的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听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力。
奥尔夫律动音乐教学使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的到提高。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都是音乐的语言,音乐作品少不少了这些元素。假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忘记身边的环境,融入音乐的表达氛围中。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应让听觉、触觉等多个感知器官参与其中,这些感知器官的参与能够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让学生融入音乐的表达氛围才能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创造力得到激发。
奥尔夫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师生关系融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的活动中,兴趣得到激发,集体协作的快乐情绪得到良好的发展。老师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目的,掌握课堂内容。
结束语:总而言之,奥尔夫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可以让学生用听觉感受音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体验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表现音乐的结构和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和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真正的音乐审美,塑造高尚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纪小平.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探讨[J].北方音乐,2019(11).
[2]苑佳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与影响[J].北方音乐,2019(5)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奥尔夫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奥尔夫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让学生用整个机体和心灵感受音乐,体验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表现音乐的结构和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和音乐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改变音乐教学的沉闷氛围,优化教学思路。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音乐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
第1,用奥尔夫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
我们知道,正确地把握速度是表达音乐思想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用来形容情感、情绪的词句,如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等等,这种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使人振奋的因素,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而沉痛、悲伤、忧郁、沉重、严肃、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这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等等,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音乐中的各种速度都可以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用钢琴即兴伴奏的中速、快速和慢速音乐,让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器乐”,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比如:用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练习拖步行走来体验慢速、滞重的感觉;快速、急促、轻盈的歌曲用跑、跳、垫脚走来体验。当速度在逐渐变化时,体态律动的规模幅度也在不断变化。慢速时,律动的幅度大;快速时,律动的幅度小。通过体态律动还可表现出音乐的力度与音乐的激动和平静关系。比如:大幅度的指挥动作表现很强的力度,并体验这种力度表现出的音乐的激动、悲愤、昂扬的情绪;小幅度的指挥动作表现音乐舒缓、平静的情绪。慢速与强的力度常常表现庄严、悲壮的音乐形象。慢速与弱的力度常常表现安谧、宁静、抒情、沉思的情绪,例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快速与强的力度往往表现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音乐形象,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快速与弱的力度,往往表现轻巧、敏捷、诙谐的情绪。如果只是单纯听,学生一定不能听下来,可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速度的变化在教室走动,体验速度的变化带来的音乐情绪的不同,学生就兴趣很大。
第2,用奥尔夫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犹如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表现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音高固然重要,但音高只有和节奏组合起来,才能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在教唱歌曲《彩色的中国》时 ,老师先带领学生练习三拍子律动,老师讲解动作,学生练习,第一拍拍手掌 第二拍,第三拍拍手臂。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练熟后加入音乐进行律动体验,最后让学生说出歌曲是几拍子?节拍规律是怎样的?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配合音乐模仿船夫合力拉纤的动作,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快乐,感受沙俄统治时期,俄罗斯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设定不同的动作,使身体律动伴随音乐的节奏,将律动与节奏合而为一,进而在律动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
第三,奥尔夫律动与音乐欣赏活动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时反应,不是强调音乐作品的材料和结构,而是注重情感状态及其变化,并通过动作的模仿具体地再现音乐状态。在引导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相会》乐段后,启发学生讨论:从作品中听到了什么?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关系怎样?学生通过听觉判断认为: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有各自的旋律,并且非常缠绵,它们时而似两人对话,时而又交织在一起,同时“讲话”……分析完毕,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提琴和大提琴两个声部,随着旋律的运动,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当一个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个声部表演的学生就停止动作等待,当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动作也相互关照,协调配合,始终随着曲调的起伏、力度的变化、调性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律动,尽量把梁祝互诉爱慕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之符合音乐内容。这个教学活动告诉我们,欣赏音乐的活动与体态律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把音乐听进去,并随时思考,反復表演,长期进行这样的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听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力。
奥尔夫律动音乐教学使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的到提高。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都是音乐的语言,音乐作品少不少了这些元素。假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忘记身边的环境,融入音乐的表达氛围中。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应让听觉、触觉等多个感知器官参与其中,这些感知器官的参与能够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让学生融入音乐的表达氛围才能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创造力得到激发。
奥尔夫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师生关系融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的活动中,兴趣得到激发,集体协作的快乐情绪得到良好的发展。老师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目的,掌握课堂内容。
结束语:总而言之,奥尔夫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可以让学生用听觉感受音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体验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表现音乐的结构和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和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真正的音乐审美,塑造高尚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纪小平.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探讨[J].北方音乐,2019(11).
[2]苑佳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与影响[J].北方音乐,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