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要求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内容,对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情感教学法 典型引领法 教学评价法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工作者教学技能的要素。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数学学科知识章节体系的整体认知和分析探究中,可以发现,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又深刻的联系,真正体现和诠释了数学“生活性”的深刻内涵。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所应具有的三大学习能力,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活动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效,形成了一些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教学理论体系。我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就围绕如何放大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特征,从而有效提升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简要阐述。
一、运用情感教学法,设置生活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良好探究学习情感。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他们在平常生活中,总是对新奇生动的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情感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教育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小学生处于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往往建立在良好内在情感基础上,缺乏积极情感的学习活动总是事与愿违。由此可见,情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基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做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学习情感的“理疗师”、“激励者”,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实例,激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潜能的有效激发。
如我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抓住生活中“分蛋糕”实际问题,设置了问题:“小明今天过生日,现在小明要将蛋糕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如果分给3个人,又应该怎么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又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将日常生活中的“挖土”问题引入到问题解答活动中,设置问题:“一项挖土工程,如果甲队单独做16天可以挖完,乙队单独做20天可以挖完,现在两队同时施工多少天可以完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皆数学”的真谛,从内心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情感。
二、运用典型引领法,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实现学生探究要领有效掌握。
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只有得其“法”,才能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进行相关类型问题探究解答的一般方法和思维“套路”,掌握其问题解答的“核心”,才能实现学生对问题探究要领的有效掌握,达到“一叶而知秋”的教学功效。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死搬硬套”,而应该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教材内容及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理清数学章节知识体系的脉搏,做到“脉络分明”,并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和创新,创设出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通过教学语言或解题过程,有意设置出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矛盾性问题存在的因果关系中,准确掌握此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实现解题要诀的有效掌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解题活动提供方法论。
如我在教学“工程类应用题”时,为教会学生掌握进行“工程类”问题类型的解题要领,在巩固练习环节后,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设置了如下问题:“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作24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先做16天,然后由乙再做12天,还剩下这批零件的2/5没有完成。已知甲每天比乙每天多加工3个零件,求这批零件的个数。”并向学生展示了“(1-2/5-1/24×12)÷4=1/40,3÷(1/24-1/40)=120”解题过程,这时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发现该解题过程与所学知识存在矛盾。这样学生的探究方法得以更加细化,探究的思路更加明晰,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和清晰地认识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要领。
三、运用教学评价法,开展互动性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动手探究效能提升。
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能力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传授。而课外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无限外延,具有广阔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可以在做好知识问题教学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发挥探究活动引领和指导作用,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实时指导,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卡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在探究活动总结环节,发挥教学评价的分析、指导、总结功能,开展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师生点评等教学评价活动,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例题:一块120公顷的麦地,一台收割机前3.5小时收割了7/20,按照这样的速度,这块地要多少小时才能收割完?
这是有关“分数应用题”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某教师在该知识内容教学后,向学生布置了上述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问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借助集体和自身力量,开展小组互动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该问题的解答提出了“用比例尺解答”、“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不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让不同观点学生代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依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评析活动,从而选取了一个最简便、最实用的解题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探究效能。
总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具有内在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利用有效资源,激发内在探究潜能,注重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探究要领,重视实践锻炼,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效能,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情感教学法 典型引领法 教学评价法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工作者教学技能的要素。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数学学科知识章节体系的整体认知和分析探究中,可以发现,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又深刻的联系,真正体现和诠释了数学“生活性”的深刻内涵。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所应具有的三大学习能力,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活动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效,形成了一些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教学理论体系。我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就围绕如何放大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特征,从而有效提升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简要阐述。
一、运用情感教学法,设置生活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良好探究学习情感。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他们在平常生活中,总是对新奇生动的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情感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教育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小学生处于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往往建立在良好内在情感基础上,缺乏积极情感的学习活动总是事与愿违。由此可见,情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基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做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学习情感的“理疗师”、“激励者”,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实例,激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潜能的有效激发。
如我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抓住生活中“分蛋糕”实际问题,设置了问题:“小明今天过生日,现在小明要将蛋糕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如果分给3个人,又应该怎么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又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将日常生活中的“挖土”问题引入到问题解答活动中,设置问题:“一项挖土工程,如果甲队单独做16天可以挖完,乙队单独做20天可以挖完,现在两队同时施工多少天可以完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皆数学”的真谛,从内心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情感。
二、运用典型引领法,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实现学生探究要领有效掌握。
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只有得其“法”,才能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进行相关类型问题探究解答的一般方法和思维“套路”,掌握其问题解答的“核心”,才能实现学生对问题探究要领的有效掌握,达到“一叶而知秋”的教学功效。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死搬硬套”,而应该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教材内容及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理清数学章节知识体系的脉搏,做到“脉络分明”,并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和创新,创设出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通过教学语言或解题过程,有意设置出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矛盾性问题存在的因果关系中,准确掌握此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实现解题要诀的有效掌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解题活动提供方法论。
如我在教学“工程类应用题”时,为教会学生掌握进行“工程类”问题类型的解题要领,在巩固练习环节后,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设置了如下问题:“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作24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先做16天,然后由乙再做12天,还剩下这批零件的2/5没有完成。已知甲每天比乙每天多加工3个零件,求这批零件的个数。”并向学生展示了“(1-2/5-1/24×12)÷4=1/40,3÷(1/24-1/40)=120”解题过程,这时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发现该解题过程与所学知识存在矛盾。这样学生的探究方法得以更加细化,探究的思路更加明晰,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和清晰地认识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要领。
三、运用教学评价法,开展互动性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动手探究效能提升。
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能力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传授。而课外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无限外延,具有广阔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可以在做好知识问题教学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发挥探究活动引领和指导作用,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实时指导,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卡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在探究活动总结环节,发挥教学评价的分析、指导、总结功能,开展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师生点评等教学评价活动,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例题:一块120公顷的麦地,一台收割机前3.5小时收割了7/20,按照这样的速度,这块地要多少小时才能收割完?
这是有关“分数应用题”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某教师在该知识内容教学后,向学生布置了上述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问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借助集体和自身力量,开展小组互动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该问题的解答提出了“用比例尺解答”、“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不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让不同观点学生代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依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评析活动,从而选取了一个最简便、最实用的解题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探究效能。
总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具有内在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利用有效资源,激发内在探究潜能,注重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探究要领,重视实践锻炼,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效能,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