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物理概念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ju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课题《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学生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课前预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
  活动一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实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察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思考与讨论: 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演示)
  【学法指导】应用控制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表格: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
  (填“大”、“较小”或“小”小车在水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或“长”)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通过的距离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测: 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反思1.预习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呢?我认为让学生去预习的无非就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究竟怎样让学生去预习呢?这才是关键,现在我们“高效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预习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地浏览教材的知识点,要学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底;第二步结合导学案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二遍,并在课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划出重点知识,记下疑难问题。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行解决。把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解决。那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有利于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预习。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主持学生课内的思维的碰撞环节,即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和当堂生成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后肯定会产生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方面的疑问,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内安排小组实验(4~6人),通过实验探究及组内、班内生生、师生的思维互动进行难点突破。
  2课题《密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2.记住密度公式;3.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密度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华师大版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个学情,对教材的处理时把密度概念的建立放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
  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1.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刻度尺、天平及砝码。
  对象长(cm)宽(cm)高(cm)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1)比较铁块1和铁块2(或铝块1和铝块2)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填“定值”或“不定值”)。(2)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体积的数据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同”。(3)表格中(质量/体积)在科学上我们用来表示,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不同种物质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也是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之一。
  2.密度的概念:;符号:。
  3.根据上述概念得出密度的公式:;单位:。
  反思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感性认知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教师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效课堂也离不开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步步深入,把目标细化,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容易操作。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特别是课内探究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学生构建物理概念的有效时间。本节课密度概念的建立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来完成,教师应关注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与方法。2.针对以上两堂科学课的学习都是学生对定律或概念的建立,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充分分析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学生的学情。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让学生先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再通过实验来重温前人推导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因此对实验的设计偏重于验证性。对《密度》的教学,教师设计导学案时从一种物质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从一种物质到多种物质的认识,找出共性,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因此对实验的设计偏重于探究性。3.传统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方面有它自己的优越性,但实践了“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后发现,其实“高效课堂”也是有自己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学生知识的构建方面更为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并且它是一种比传统课堂更注重于学生在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释放上达到了更大化,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不要片面地追求知识的传授量,而是更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享受了过程,还培养了能力。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则也相应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而展开,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这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说明了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在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纵观十几年的新课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有效性问题是影响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对于物理学科中的实验教学来说,其教学有效性又如何呢?我们知道科学
提倡智慧课堂,智慧是隐藏在每个人的思维之中的,而我们教师就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绽放精彩,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的智慧果实,在苏科版《直线运动》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巧妙的运用智慧来激发学生的智慧,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1巧用创设导入,激发学生思维  1.1情景创设  在苏科版《直线运动》教学的时候,正处于冬季,各个学校都在举行着大规模的冬季长跑,本节课的引入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改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但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很严重,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思考少,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于课堂氛围枯燥呆板,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听课效率往往不高.新课改明确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宗旨,在构成课堂“铁三角”的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中,教材是依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即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如何调动学生积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走进丛林,绿树成荫,野花开满山岗,小溪如银白的玉带……多彩的自然就像美丽的画;游历山水,跳跃的浪花飞溅起快乐的音符……灵动的自然就像动听的歌;流连花间,
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可以直接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来获知的,凭借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过程来获取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本文结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的《力、弹力》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中的真感受,充分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知识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突破相应的重点,解决抽象思维过程中的疑惑。  1感受力的存在  学生对“力”这个
本文针对初三英语教学低效和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消极、被动态度,从剖析原因入手,重点阐述了通过活动和练习、材料和话题、内容和文化、语法和情感四个方面的结合来达到“变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我学习……”,在高考中同时强调五个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由基础教学到能力的培养与迁移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这些要求,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和创新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基础知识
生命,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又是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