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各种语文流派纷杂热闹,仅以笔者所在区域而言,就有“文化语文”“情意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等,有些已经开枝散叶,自成气候,打出了自己的招牌。然而,笔者一直有种疑惑,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所谓的流派,都与语文学科的特质“情”与“境”,“文”与“法”脱不了干系,因此,流派的名头五花八门,其实其本质的追求依然大同小异。基于此,笔者尝试索性回归原点,研究“原味语文”,这里的“原味”有三层含义:
  其一,真实,课堂是原生态的呈现,应当彰显学生朴素而粗糙的生命力;其二:感悟,课堂是原思维的升华,应当彰显学生灵性而多变的创造力;其三,多元,课堂是原色调的底板,应当彰显学生丰富而多彩的个性力。如此,在课堂上,有多种声音自由发声,最后汇聚成思想的清流。
  因而,文本的挖掘,依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潜力空间,甚至留有遗憾的空白。找寻合适的突破口,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想北平》为例,展现“原味语文”之“原味”。
  赏析《想北平》,除了鉴赏老舍清雅自如的文字功底,更要能够敏锐地洞悉老舍复杂的内心情感。剖解其名篇,也应当不走寻常路。笔者另辟蹊径,在文本阅读中设置了三个回合的涵泳品析,试图层层递进,直击文本,来触摸作者老舍的深沉情感。
  一是探究本文《想北平》为什么题目如此“直白”。一个“想”字,千思百想,心里时时刻刻的惦念;又一个“想”字,悄然揭示了作者此刻身不在北平,而心在北平,正是因为不在眼前,所以越发惦念;还是这一个“想”字,这中情感是私人的,个体的,更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因而带有老舍本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浸润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色彩,老舍心灵深处翻涌不息的是他记忆里魂牵梦绕的“我的北平”。如此,以一个“想”字的揣摩与挖掘,奠定了课堂上浓郁的情感基调。
  二是探究什么是“说不出的爱”。什么样的爱才说不出?说不出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绕口令的问题,其实是对文本的双重追击,用这两个问题尝试梳理老舍内心复杂而醇厚的情感。
  在课文1到3段中,老舍多次或低吟或慨叹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这种境界很耐人寻味。首先,是因为北平蕴涵的内容太丰富,太博大,不知从何说起,“说不出来”,是老舍唯恐自己说不完,生怕把北平给说“小”了;其次,老舍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那已然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的情感宣泄,“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根本不必说,它就在那里,深植内心;再次,老舍深爱北平,他就想把最多的赞词、最好的赞词、最高的赞词都呈献给他心中的北平,然而他自觉词穷,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词都无法道尽其对北平的挚爱,“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怕自己说不好,怕不小心辱没了心中的北平。正是这样一种爱,居然连这样一位公认的文学大师都“露怯”了。如果再分析细致些,学生就自然可以联想到,有一种深情,是由千言万语转化为沉默不语;领略到类似于“我的心中纵是一片汪洋,流出来的也只是一滴眼泪”的深沉,领略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思的绵延不绝。
  三是比较衡量,放在感情的天平上称一称“情”的分量。
  俗话说,感情要经过比较才分得出轻重,也有人说,“爱”常常是一种主观性的情感,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更何况,是北平那样一座底蕴极深,历史极悠,名胜极盛,风物极多,特点极鲜明的著名都城。因而在这个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串问题链:跟谁比?——比什么?——比下来的结果怎么样?——你认同这种结果吗?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老舍将北平与其他四座世界性的历史古城来比较,是找了同一级别的重量级参照物,起点本来就高,然而几番比较,比来比去,老舍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北平”,“我的北平”。巴黎太闹,罗马太荒,哪比得上“我的北平”动中有静,闹中取静,布局匀调,刚刚好,恰恰好。“我的北平”,花多、草多、果多、菜多,那带着霜儿的玉李,甘甜多汁,纯乎自然,刚从枝上摘下。比起包着纸的美国橘子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与隔膜,北平郊外带着田野芬芳的菜蔬与瓜果的气息,早已经倾倒了老舍,也倾倒了读者。
  文中老舍带着满溢的欢喜,说“北平怡人宜居”,怡什么人?宜何人居?——平民大众!就在这样的点拨与引导中,学生自然而然触摸到了老舍对北平的深沉之恋,体会到了这种俗世家常的珍贵情感。
  摒弃浮夸喧哗与过度解读,还语文课堂一个“干净”。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思路不清,论证段落推进不深刻,说理不充分。(2)论证缺少章法,堆砌事例者较多。(3)材料老旧,以历史人物为主,缺少时代感,不够鲜活。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顽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从打造一个精彩片段开始,提高作文训练效度的。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进行议论文立意构思时,迷恋作文素材,以致忽视思维的深度
高考作文是一种压力下的写作。较之记叙文和抒情文,议论文又是考生最为广泛选择的文章体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佳作?对此,我们宜未雨而绸缪,切毋临渴而掘井,只要在写作上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高考作文也会收到“难者亦易矣”的良好功效。   我们不妨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相应字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所以,要写好考场作文,除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近年全国高考阅卷对优秀作文的界定来看,巧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可快速完成作文,提高作文成绩。2013年高考,梁培同学就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在50分钟写就题为《唱首歌,走下去》的作文:  唱首歌,走下去  ①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但在实际
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们大多处于家庭和社
文言文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美不胜收的形式,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可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文言文却已成为学生“三怕”之首,文言文课堂教学已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笔者在观摩了安吉高级中学顾文年老师执教的《逍遥游》后,一些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碎片逐渐被唤醒拼凑起来。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值得探究。《侍坐》可谓诗意的课堂,睿智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课堂教学智慧,比如善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侍坐》中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孔子为何与点”。  《侍坐》以“言志”为线索,
作为一个班主任,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盲目地生活着,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存在。所以,我们能做得还有很多,那就是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对于一位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学习,每天三分一的时间用于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尝尽学习的苦味。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会心生倦意;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学生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看着学生日以继夜的学习,我们疼在心里。但是,我们却
课堂应该是具有温度的,特别是语文课。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性学科,直接关乎人的精神领域,影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都不例外。其实,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能够找到许许多多调动学生情绪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温度。下面具体谈谈三种方法。  一、展示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兴趣  通常而言,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但实话实说,在我所带的班级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质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入阅读,精心设问必然成为关键。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问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