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两辨 殊途同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w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美不胜收的形式,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可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文言文却已成为学生“三怕”之首,文言文课堂教学已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笔者在观摩了安吉高级中学顾文年老师执教的《逍遥游》后,一些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碎片逐渐被唤醒拼凑起来。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逍遥”境界,苏教版放在必修V第四单元“心连光宇”中,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顾老师这节课教态自然,舒展自如,板书巧妙,设计精巧,尤其抓住“寓言”的文体特征,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粗略谈下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收获。
  一、文言两辩,寻找文言教学的路
  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之争只是文言文教学困境的冰山一角。
  顾文年老师在教授《逍遥游》时,摒弃串讲模式,打破“文”“言”壁垒,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教学中或以“言”解“文”,如在“何为逍遥”这一环节中,以“御”的人为特征对比出鹏鸟南徙的“自然”特性,又如在“如何逍遥”环节中,以“化”字蕴含身心两方面的超脱来引发对“如何逍遥”的思考,都是通过对汉字本源的追溯来推动对“文”的感悟,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从字的根源上寻求理解,越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加以“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分析,音形义三者结合,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或因“文”释“言”,如以鹏鸟是否受到时空限制的分析强化了对“无穷”(宇宙)的理解,是以文意的疏通来强化对“言”的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标准》强调了文言文的工具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满足于“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最低要求。《标准》同时也指出了学习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标准》并未将“文”“言”对立起来,同时强调了“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升华。如果我们教学中只满足完成最基础的任务,无疑是入山探宝空手而回。
  二、读思两辩,寻找古文教学的路
  《逍遥游》是体现庄子“逍遥”思想最为鲜明的篇章,苏教版将其放置在必修五第四单元“心连光宇”中,是希望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本单元教学应“文”重于“言”。同时本单元课文均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例如《兰亭集序》中对生死的思考,《项脊轩志》对喜悲的体悟。那么,理性思辨的文章,还需要强调诵读吗?
  顾老师的这堂课,针对描写鹏鸟的语段,分组进行了两次集中诵读。第一次是在导入课堂后,让学生诵读的同时思考鹏鸟的“大”体现在何处。当学生根据第二段中的语句“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总结出力量大的时候,顾老师又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力量。
  诵读要和思辨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顾老师指导诵读真正体现精髓的有两处:一是大鹏如果没有抵达南冥,那么逍遥是无法抵达的终极目标。你读出文字背后怎样的庄子?二是大鹏如果一直飞在“逍遥”中,那么逍遥是永无止境的修炼。你读出文字背后怎样的庄子?每一篇文本背后或隐或显地站着一个人。关注到文本背后的人的情感态度,是走向文本深处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两个问题看似对文章的分析,实际是从“读”转向“思”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是对庄子哲学积极意义进行的自觉思考,是从文字、文章、文学走向文化的重要一步。
  三、难易两辩:找到经典教学的路
  我们以怎样的勇气面对经典文章?做学术者不屑研究文字,往往走向高远空疏;教授者重视文词落实缺乏文化骨架。一则强调高度,一则重视宽度。《逍遥游》教授之难,在于于文本的高度与宽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通由此路踏上彼岸。
  顾老师能从《逍遥游》一文文本与注释出发,认认真真解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在有限的文本内部把庄子的“逍遥境界”切切实实说清,确属不易。苏教版将这篇文章放在必修五的第四单元,可想而知这篇散文的魅力与难度。顾老师一次次打开庄子寓言的魔袋,不断掏出我们未曾见过不曾想过的东西,显示出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深省的文本意识。
  而这堂课的困境恰恰表现在顾老师个人文本解读能力的突出与学生普遍的研读文本意识不强的冲突上。我们期望学生都能真正走进文本,领略无限风光。而事实是,即使高三的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的并不多,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痛点。
  文本细读的原则是对的,也应该兼顾到学生实际。切实起到了引导作用,文本细读才真正产生价值。顾老师对逍遥与否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意在引导学生在激辩中不断刷新对逍遥的认识。但是习惯了明确答案的学生面对这样讲解,容易跟随老师的步伐而左右摇摆。
  如果顾老师能将难度降低一点,比如在“是否逍遥”环节中,让学生分别阐述“逍遥”和“不逍遥”的理由后,顺势总结一下:认为大鹏逍遥是因为大鹏是自由的,认为大鹏不逍遥是因为大鹏是不自由的,那么,逍遥的一个特性是共同的,那就是自由。殊途同归,经由不同的路径而通达同一个终点——对逍遥的认识。这样在“自由”特性上告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逍遥,不都是一条死路,不必拘泥别人的见解,认真阅读,独立思考,那么后面学生就有信心充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这节课给我很大的触动。顾老师通过“逍遥两辩”让学生走向庄子逍遥的路,我们通过顾老师的课堂,“文言两辩”、“读思两辩”、“难易两辩”,而明白文言教学的路不甚宽广,但很遥远,我们始终在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略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从语言文字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模式等变迁的角度来看,以《〈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教材的编著为代表的语言文字教学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便是“人文性”的回归。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真正有平等、无权威意识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  【关键词】教材编排 教学取向 对话交流 教学空间 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教
高中阶段学生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不从审题客体入手,武断地从审题主体(即考生本人思维)入手来确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作文审题立意“万能角度”的出现。而且不少老师对此也存模糊认识,有的虽然从感觉上觉得这种审题立意不大妥当,但却从理论的角度不知所云;甚至有的老师则完全认可这种角度,确实给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带来极大混乱。对这类“多对象类”和“矛盾说法类”材料的审题从以下三个层面就能简单区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以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也已为大家所共识。作为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读,则显得更为重要,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深入了解、逐渐掌握,文章的主题也能深刻领会。  一、初读——循序渐进,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衔接,重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懂得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源头活水,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感悟生活,只有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有
按照考纲规定,高中阶段除了完成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包括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对于选修内容,特别是内容庞杂的《先秦诸子百家》,一些课堂放弃了精心的设计,而流于蜻蜓点水式的讲解。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然是马虎不得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存在诸多困惑。例如到底是按照文言文的教法将重心放在积累字词上呢,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思路不清,论证段落推进不深刻,说理不充分。(2)论证缺少章法,堆砌事例者较多。(3)材料老旧,以历史人物为主,缺少时代感,不够鲜活。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顽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从打造一个精彩片段开始,提高作文训练效度的。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进行议论文立意构思时,迷恋作文素材,以致忽视思维的深度
高考作文是一种压力下的写作。较之记叙文和抒情文,议论文又是考生最为广泛选择的文章体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佳作?对此,我们宜未雨而绸缪,切毋临渴而掘井,只要在写作上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高考作文也会收到“难者亦易矣”的良好功效。   我们不妨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相应字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所以,要写好考场作文,除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近年全国高考阅卷对优秀作文的界定来看,巧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可快速完成作文,提高作文成绩。2013年高考,梁培同学就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在50分钟写就题为《唱首歌,走下去》的作文:  唱首歌,走下去  ①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但在实际
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们大多处于家庭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