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按照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获取知识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用教师最少的付出换取学生最大的成长。
【教材分析】《Microsoft Excel分类汇总》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4.2.1《表格数据的处理》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前续课程中还有排序、筛选、公式计算等操作,学习本节课的对于巩固之前学过的数据处理内容以及对整个表格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所面向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基础,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之前学过的内容做基础,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点比如“分类汇总前要进行排序”容易忘记,对于“分类汇总结果的提取”的方法一定需要给予提示。
【设计思路】少说多做 少师多生 少乱多效 少“见”多“怪”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分类汇总的意义。
① 了解“分类字段”、“汇总方式”和“汇总项”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正确选择“分类字段”、“汇总方式”和“汇总项”。
① 掌握使用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Excel)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学会根据问题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德育目标:增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掌握使用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Excel)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学会根据问题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解决措施:在时间安排上为此部分留了大量的时间,在内容安排上着重强调。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分类汇总前需要根据分类字段进行排序。
① 分类汇总结果的提取
解决措施:安排两道练习题,故意设置陷阱让同学出错,留下深刻印象。
① 故意设置陷阱让同学出错,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摄像机、带广播的多媒体网、Excel练习题、评价表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
学法:
① 自主学习法: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性行动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
③ 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巧提问题 共入情景
1.为学生展示一份含有全年级学生成绩数据的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Excel)表(备注:此表原始数据是按照年级名次来排序的),向同学们提问如何求出此表中各班的平均分,并提示让同学们思考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答。
2.接下来对于同学的回答予以一一分析,发现之前学过的比如数据筛选、排序等方法无法快速高效来完成任务,引出Excel分类汇总。
同学们在下面讨论,有思路的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同学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考,最终通过老师的话语引出Microsoft Excel分类汇总。
二、层层剖析 生做师领
1. 同学参与 共同给力首先明确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与本道题所使用的方法是Excel分类汇总。对同学进行三人一组分组,提问哪组同学在老师没有讲课之前就能尝试来完成这个任务,将屏幕切换到举手同学的电脑。
(设计意图)参与同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正面引导,鼓励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做错误示范,他的示范会告诉同学们可能出现的问题。
2. 错误示范 意在排序接下来对同学的操作进行适当的指点,在同学完成后与其他的同学一同分析整个操作过程与结果。首先肯定参与同学勇气与智慧,然后告诉同学们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分类汇总前要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此数据原始表是按照年级名次进行排序的,求各班的平均分需要先按照班级进行排序)
3. 知错能改 再接再厉 引导参与的同学重新操作,直至得到最终结果。(设计意图)让台上同学继续操作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参与的信心,同时同学的示范让同学明白如何完成此项任务。
4. 细致说明 概念记忆进一步分析刚才同学的操作,首先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接着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命令,弹出分类汇总对话框,对分类汇总的对话框的内容一一进行阐释。本题来说:分类字段是班级、汇总方式是平均分、选定汇总项是总分。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观看显示结果。(设计意圖)让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5.分级显示 理清头绪 提出如何让分类汇总后的结果显示的更加清晰,更加简洁,引出分级显示符号,对分级符号进行讲解。有同学参与则鼓励同学参与,没有的话则老师主动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获取知识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用教师最少的付出换取学生最大的成长。
【教材分析】《Microsoft Excel分类汇总》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4.2.1《表格数据的处理》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前续课程中还有排序、筛选、公式计算等操作,学习本节课的对于巩固之前学过的数据处理内容以及对整个表格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所面向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基础,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之前学过的内容做基础,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点比如“分类汇总前要进行排序”容易忘记,对于“分类汇总结果的提取”的方法一定需要给予提示。
【设计思路】少说多做 少师多生 少乱多效 少“见”多“怪”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分类汇总的意义。
① 了解“分类字段”、“汇总方式”和“汇总项”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正确选择“分类字段”、“汇总方式”和“汇总项”。
① 掌握使用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Excel)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学会根据问题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德育目标:增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掌握使用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Excel)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学会根据问题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解决措施:在时间安排上为此部分留了大量的时间,在内容安排上着重强调。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分类汇总前需要根据分类字段进行排序。
① 分类汇总结果的提取
解决措施:安排两道练习题,故意设置陷阱让同学出错,留下深刻印象。
① 故意设置陷阱让同学出错,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摄像机、带广播的多媒体网、Excel练习题、评价表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
学法:
① 自主学习法: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性行动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
③ 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巧提问题 共入情景
1.为学生展示一份含有全年级学生成绩数据的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Excel)表(备注:此表原始数据是按照年级名次来排序的),向同学们提问如何求出此表中各班的平均分,并提示让同学们思考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答。
2.接下来对于同学的回答予以一一分析,发现之前学过的比如数据筛选、排序等方法无法快速高效来完成任务,引出Excel分类汇总。
同学们在下面讨论,有思路的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同学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考,最终通过老师的话语引出Microsoft Excel分类汇总。
二、层层剖析 生做师领
1. 同学参与 共同给力首先明确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与本道题所使用的方法是Excel分类汇总。对同学进行三人一组分组,提问哪组同学在老师没有讲课之前就能尝试来完成这个任务,将屏幕切换到举手同学的电脑。
(设计意图)参与同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正面引导,鼓励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做错误示范,他的示范会告诉同学们可能出现的问题。
2. 错误示范 意在排序接下来对同学的操作进行适当的指点,在同学完成后与其他的同学一同分析整个操作过程与结果。首先肯定参与同学勇气与智慧,然后告诉同学们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分类汇总前要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此数据原始表是按照年级名次进行排序的,求各班的平均分需要先按照班级进行排序)
3. 知错能改 再接再厉 引导参与的同学重新操作,直至得到最终结果。(设计意图)让台上同学继续操作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参与的信心,同时同学的示范让同学明白如何完成此项任务。
4. 细致说明 概念记忆进一步分析刚才同学的操作,首先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接着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命令,弹出分类汇总对话框,对分类汇总的对话框的内容一一进行阐释。本题来说:分类字段是班级、汇总方式是平均分、选定汇总项是总分。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观看显示结果。(设计意圖)让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5.分级显示 理清头绪 提出如何让分类汇总后的结果显示的更加清晰,更加简洁,引出分级显示符号,对分级符号进行讲解。有同学参与则鼓励同学参与,没有的话则老师主动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