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钻研精预设 推波助澜促生成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苏教国标版第四册第十四课《木兰从军》讲述了国家大敌当前,花木兰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故事。当时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边关吃紧,情况紧急,木兰担忧国家的安危;家中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年幼,木兰担忧家人安全。就这样,一个爱国爱家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军打仗就意味着艰苦与牺牲,好多人躲都来不及,可木兰偏要去说服家人,让家人同意她从军,忧国忧家、勇于牺牲,是多么的高尚!“说服家人”则是木兰这些品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现,说服中体现出她的高尚品质,因此“说服”是本课教学的“眼”,只要这只“眼”睁开了,她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
  就“木兰如何说服家人”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时启发点拨,使预设高效地生成,学生才能悟得透彻,练得扎实。
  片断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在课文里是谁说服谁?
  生:是木兰说服父亲。
  生:是木兰说服弟弟。
  师:对,是木兰说服家人,让她从军。
  师:你知道文中的“说服”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劝说家人,让家人同意她去从军。
  生:是跟家人讲道理,让家人同意。
  生:字典的解释是,用充足的理由,让人心服。
  师:是的,大家说得都很好,能根据书本和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想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说服过别人或是被别人说服过?
  生:上次我让爸爸给我买《想变成人的猴子》这本书,爸爸说我认字不多,到三年级的时候再买,我说服了爸爸,最终让爸爸给我买了书。
  师:你是怎么说服爸爸的?来说一说好吗?
  生:我说:“爸爸,给我买吧!好多同学都有这本书。你说我认字不多,可我会查字典啊。我喜欢这本书,你给我买吧!”他不买,我拉着他不让他走。最后终于买到了那本书。
  师:不错,你真有办法。那么木兰是怎样想办法劝说家人让她去从军的呢?有没有谁来替木兰劝说家人。老师当木兰的弟弟和父亲,谁来当木兰?我们来演一演。
  生(木兰):弟弟,你年龄小,不能去,让我去。
  师(弟弟):不,我虽然年龄小,但我可以把年龄报大些,再说军队中都是男人,你一个女孩子多不方便,你别去,我去!
  生(木兰):弟弟,看你这么一点高,人家一看就知道你不够从军的年龄,再说了,你人小力气小,上战场多危险。你知道我平时就喜欢武术,一般人是打不过我的。你说我是女的,不能上战场,我女扮男装,不被别人发现,不就行了吗?
  师(弟弟):嗯……(无话可说)
  师(父亲):对,弟弟年纪是小,上战场是送死,可家里还有我,可以为国作点儿贡献。你不能去!(角色转换成爸爸)
  生(木兰):爸爸,你年纪大了,又生病,上战场也是白白牺牲,还是我去吧。
  师(父亲):虽然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硬朗,可是为保卫祖国,就算是牺牲了也在所不惜,你不能去。
  生(木兰):……(无法说服“父亲”,停了下来)
  师(父亲):有谁演木兰来说服我?
  …………(沉默)
  师(点拨):同学们,木兰父亲虽然有爱女儿、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可万一因为父亲年老有病而使整个部队吃了败仗,那损失可就大了……
  生(木兰):父亲,我知道你为了国家不怕死,可您想到了吗?您年老多病,万一因为您而使军队打了败仗,牺牲的就不是您一个人啦。您知道女儿武艺高,杀敌本领也比您强,为了能打胜仗,为了国家,您就让我去吧!
  师(父亲):对呀,如果因为这吃了败仗,那我的责任就大了。哎,没有别的好办法,也只好让你去了。替我多杀几个敌人,不过要注意安全,父亲盼你早点得胜回家。
  综合以上教学实录,总结本片断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研读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进行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载体,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编排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那么如何弄清编者的意图,如何解读作者的思想,如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呢?这就要求教者深入地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文本,还要读透文本,要明确知道这个文本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中的地位、目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精读文本,咀嚼语言,体会内涵,发现文本的亮点,找准体会文本的切入点,把握文本的重点,理出理解和训练的着力点,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解学生的年龄、身心、认知等特点和他们的认识结构、知识掌握与储备,以及对文本中涉及知识的接受、融合能力等,再结合文本实际提出阅读问题,以此激起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激发阅读的情感。在阅读教学时还要适时地做好铺垫,设计适合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学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的阅读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表达还不够具体全面。在如何突破“说服”这个重点、难点的时候,就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来设计。“说服”这个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孩子们都有为迫切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与父母死缠乱打的说服经历,可以联系这个生活实际来深刻体会“说服”的意思。因此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说服是什么意思吗?你们有没有说服过别人或是被别人说服过?”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再现孩子们说服家长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说服”的意思,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教学前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了解了学生,胸中有了物,教学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二、结合实际,精心预设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基础。阅读教学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去品味、感悟语言,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把文本深化为学生心中的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受到熏陶,获得启发;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可学生们的阅读经验与文本之间总有一些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障碍,就会出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学生的阅读还停留于自己原有的经验中,理解不了文本中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内含,体会不到文本中动人的情感。如何深入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解读文本,让文本复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实际进行精心预设。   笔者就“说服”做文章,精心地预设——让学生演一演木兰如何说服家人,通过这一设计达到深入体悟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勇于牺牲的精神。“说服”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用充足的理由,让人心服。”什么是充足的理由,在重形象思维的二年级学生的眼中十分抽象。为了突破难点,突显重点,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说服”,再从“文中谁说服了谁”入手,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形象的演一演中知道了什么是“充足的理由”,明白了怎样的劝说才能让人心服,实实在在地理解了“说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木兰如何说服家人。
  三、點拨启发,高效生成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既相互统一又各具特点和优势。特级教师杨九俊曾将理想的课堂生成分为三种类型: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形成;生成是预设的丰富和发展;生成是预设的批判、改变。那么,该怎样预设,又如何高效地生成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前,教师对教材、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认知心理水平要有深刻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实的预设。教学时,如果学生确实没能关注到教师预设的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问题提出来,为高效生成“推波助澜”。同时还要有弹性、灵活地应对生成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降低教学难度,改进教学方法,点拨启发,使预设得以高效生成。
  本次教学片断中,对木兰说服家人的设计,笔者适时地降低了难度——教师自己与学生一起演,在演的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点拨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兴趣浓了,参与意识强了。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动态生长。当学生扮演木兰说服爸爸时,学生只能体会到爸爸虽然年老体弱,仍愿为国出力;疼爱女儿,宁可自己牺牲也不愿女儿上战场;却不能体会出他的生死存亡与战场胜败、国家命运的关系,更不能深刻地体会出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不能达到这一理解高度,课堂的预设不能实现时,就适时地进行启发引导,点醒学生,使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木兰的说服智慧,体悟了她的精神,使预设得到了高效的生成。
  因此,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结合实际精心预设;教学时,教师注重启发,在预设不能实现时,适时地降低难度,点拨引导,使预设得以高效生成。
其他文献
【摘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认数的过程中,就初步有了数感。学生在认数、计算等方面容易出错,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去,在探索活动中有效地建立数感。  【关键词】感知 数感 理解 调动  教师要把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知识掌握不
期刊
新学期开始了,照例少不了琳琅满目的寒假手工作品展示。在参加各班作品评比的过程中,我忍不住拍下了许多技艺精湛的作品,并且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里,一个个“点赞”紧随其后。“点赞”中夹杂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是孩子自己做的吗?低年级的孩子,显然出不了如此的“成果”。  可以想象,为了帮助孩子交出满意的作品,认真负责的家长的确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家长做得再精美也代替不了孩子亲手制作的作品。孩子只有在动
期刊
课堂上,老师正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秋天,幻灯片随机出示枫叶飘落的图片。此时,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老师,那片枫叶是紫色的。”老师没加理会,继续顺着教学设计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作为听课者,我和其他几位老师都不由微微地笑了。  当指导朗读课文时,还是那个孩子,还在重复那句“老师,那片枫叶是紫色的”。老师依然置之不理。  我愕然,此时的老师是给予批评制止,要求“认真听讲”呢?还是予以鼓励、仔细倾听呢?传统
期刊
前期,BBC发布了 365 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教师以0.4%的被取代率成为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职业。  教师职业不易被取代,并不代表着所有的教师都不会被取代。  在智能时代,教师职业所承载的“授业”“解惑”功能,网络、机器人完全可以实现,唯独在“传道”方面,不会流泪不会微笑的“阿尔法狗”们似乎还无能为力。我觉得教育语境中的“传道”,是触及心灵的向善、向美的追逐,是对规律、方法求
期刊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有序的早读,是学生一日学习的良好开端。可在新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之后,早读课的状况着实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  开学初,刚走进教室,就看到教室里乱糟糟的,乱跑的、聊天的,做什么的都有。作为班主任,我想立刻改善这一状况。于是,我在晨会课上组织学生交流早读的意义,学生把利弊分析得十分透彻,可第二天一切照旧,该讲话的讲话,该打闹的打闹,早就把我的苦口婆心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
期刊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  ——于永正  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出自《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的前言,它让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有要把书教好、把课上好的决心。而想把课上好,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感受,这两个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  与书相遇  三年前的暑假,我第二次在职称评审上铩羽而归,内心之苦闷沮丧,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但沮丧归沮丧,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广大教师也努力尝试寻找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如“指定课外阅读书单”“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布置课外阅读摘抄笔记”等等,但诸如此类始终是教师是主导,学生被动地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通过尝试构建学生课外阅读共同体,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制定阅读计划、制定评价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阅读共同体 阅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些生成点可以通过精心备课实现,但大部分生成因素是不可预料的、即发的、非预期性的。所以,对可预设的和预设外的生成点的引领,必须讲求策略和方法。生成点的有效引领可使思品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长得更加灵动活泼。  【关键词】成点 引领策略 可预设 预设外  有些生成点能在课前预设,并设计好相应的引领策略。但课堂是动态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许多即发的、非预
期刊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是一个指向课外阅读的全新栏目。教师可借助、发挥家长的力量,通过家校合作、策略指导、成果分享这“三步走”管理策略,让家长自觉承担职责、顺利落实任务、持续获得动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儿童课外阅读,构建儿童幸福的阅读生活。  【关键词】家校合作 策略指导 成果分享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一般编排于《语文园地》的最后一个栏目,每单元一次。这是
期刊
【摘要】本文从母亲买菠萝说起,学生学习与认识物品一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之分。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克服心理阻抗,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让其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探究,亲历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让学生全程探究,在阅读中让学生全心探究,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亲历阅读 全程探究 全心探究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时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