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北京市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将增加一道生物选择题,减少一道化学选择题,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赋分也将调整为120分、100分、80分。下面分学科给大家提出今年的高考复习建议。
●物理
分析近年高考试题,“大纲卷”向“课标卷”平稳过渡
近年来,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试题一方面肩负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由“大纲卷”向“课标卷”过渡的功能。这份试卷在延续了北京卷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与“课标卷”平稳过渡的力度。从整体来看,物理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物理学主干知识的考查。高考中物理只有12个试题,因此从考查知识内容的角度看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照顾到物理学科内各大版块的基础上,坚持以考查物理学的主干知识为核心的命题特点,如运动和力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物理图像等,这些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一直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在2009年理综的物理试题中,这一能力的考查要求相对近几年而言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试题中涉及了较繁杂的数字或文字的运算。(2)重视对图像的考查。
3.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的物理情景自己建立(或抽象出)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是高考一直坚持的命题方向。如2008年的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克的水的分子个数、风力发电;2009年的电磁流量计。
4.坚持科学方法与研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研究能力,而这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北京市高考命题一直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如2009年第20题“判断电场强度的合理表达式”。
5.试卷的命制并不回避成题。为使试题不致过偏,就不能回避学生练习过的成题,至少是不能回避成题所涉及的模型。然而高考试题又要求有足够的信度,因此以灵活的设问角度,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提出新的问题。这些特点,一方面在不降低试题总难度的情况下,有利于命题者对全卷难度的控制和把握;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考查出不同层次学生物理思维水平的学科能力。
6.坚持北京卷的试卷结构特点。主要有选择题采取单项选择的形式;论述计算题采取一题多问的形式,体现了“入手容易深入难”的命题意图;实验题赋分点多。这样的命题可以引导高考复习走出大运动量训练的局面。
2010年高考要求的变化
根据《考试说明》可看出,2010年是北京“课标卷”高考的第一年,与原来的“大纲卷”相比有如下变化。
1.能力要求的变化与启示。对原有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并进行分层表述,分为基本(理解、推理、实验)和较高(应用、探究)两个能力层次。
这一变化虽然没有再提到“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但这并非是要降低对考生数学能力的要求,而是将数学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化:在《考试说明》的推理能力中明确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运算、估算,进行论证和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和结果正确地表达出来”;在实验能力中,明确要求考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对误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评价实验结论”;在应用能力中,明确要求考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求解,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对数学的具体要求。
2.考试知识内容的调整。进入“课标卷”后,考试内容不含选修3-3的知识点,相对于原来高考要求的131个知识点而言,2010年高考要求的知识点只有112个,数量上减少了19个。对于新增加的“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论”等几个知识点,考试要求都只是较低的Ⅰ级要求。
2010年备考后期物理复习策略
综观近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特别是考虑到2010年北京将进入“课标卷”的现实,在迎接2010年高考的后期复习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概念清、规律熟。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具体的物理习题上,而应注意理清知识内容、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复习中要重视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分析,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涉及什么概念,应用什么规律,采用什么方法。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逐字逐句,仔细审题—想象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寻找规律,列出方程—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3.由于高考试题以中档题为主,且并不回避成题,因此不要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难、偏、怪题上,要集中精力理解一个典型物理过程模型,搞懂一系列问题。要重视物理思维含量高、方法通用性强、模型典型化的传统基本题的训练。
4.注重解决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尽量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实际模型和情景,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5.结合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和试题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后期要注重对重点知识内容和方法的专题复习与大跨度的综合性训练。如打破知识板块的界限,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如力学模型背景的、带电粒子运动为背景的、通电导线受安培力背景的等);复习功与能力变化关系(如力学背景的、闭合电路中的能量问题、带电粒子运动为背景的、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光电效应中的能量、核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问题等);图像问题(力、电、光、原都可以涉及相关的图像)等。
6.由于光学和原子部分的内容相对不够系统而显得较为散乱,以及一些新增的知识点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而使学生感到较为陌生,后期复习一定要重视这类知识点的落实。对光学、原子以及新增的知识内容,是短时间内可能抓好落实的内容,因此是后期复习的一个重点。
●化学
结合2010年《考试说明》,谈高考化学学科考点变化
1.试卷结构略有调整,化学总分由108分下调8分变为100分。选择题减少6分,非选择题减少2分。
2.考核目标由“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可见,新课程高考的考核目标由基于“学科”到基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突出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3.考试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能力要求变化上。由“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转变为“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及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及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应特别加以重视。对比以前的能力要求,《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然而对比具体的能力表述,虽然有文字表述上的差异,但是能力要求没有本质变化。在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如以往思维能力中有“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的要求,现在删除“网络化”的表述,此外,还删除了“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这并不是取消高考中化学计算的要求,而是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更突出定量思想的应用,而不是数学方法的应用。
4.《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描述,这一部分内容源于新课标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5.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降低了对概念定义表述性要求,更加突出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和反应,更加突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更加突出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另外,对于新教材新增加的物质分类、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溶解平衡等内容均作了明确要求。此外,《考试说明》删除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晶体类型及其性质”等属于《物质结构基础》模块的内容。
6.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内容变化幅度最大,明显弱化了知识系统化的要求,但对“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作了明确要求。对于物质是如何得来的、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对它们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其性质并对它们加以利用将成为考试的重点。另外,像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新出现的名词,体现了新教材由学术性到社会性的转变。
7.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增加了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在人教版选修五P17页以框图的形式明确列出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北师大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P120页也作了同样的讲解。在2009年江苏、宁夏、天津等多个课改实验区高考试卷中均出现了利用核磁共振氢谱进行鉴定的考点。总体来说,由于有机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有机版块知识权重有所增加,这也是新课程“社会性”的一种体现。
8.化学实验基础综合应用(Ⅲ)的要求由两项变为三项,特别是“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描述实验现象和收集有关数据;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这部分要求给出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应特别引起重视。
复习备考策略及建议
1.教会考生把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思想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2009年海南化学卷16题:
16.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选用方案I时,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
(2)选用方案Ⅱ从某金属粉末(含有Au、Ag和Cu)中分离Au,加入的试剂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提纯某Fe2O3样品(主要杂质有SiO2、A12O3),参照方案I和Ⅱ,请设计一种以框图形式表示的实验方案(注明物质和操作)。
本题考查了《考试说明》知识内容中“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体现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这三个能力要求。
2.注意科学审题、规范答题的训练。化学信息题往往是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有的题目会很长,情境比较新,看起来很生疏、很难,但实际不难。如何尽快找到有用信息,对装置、图、表等进行深入、准确、有效的分析,用简练的语言及规范的化学用语答题是考生取胜的关键。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仍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3.加强选择题解题习惯的训练。平时训练的选择题往往是在专项训练背景下的习题,试题综合度较低,指向性明确,练习的题量较大,考生练习时追求解题的速度,很少将试题所有选项全部读完,认真分析后解答。而高考试题本着能力立意的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试题的综合度较高,选项的干扰性强,要求学生必须在认真分析所有选项的基础上作答。例如,《考试说明》样题中新增的2009年第8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02,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0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04溶液,沉淀消失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04固体,速率不改变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分类和比较、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想方法认识化学反应本质和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的思维能力,突出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和整体性。每一个选项都涉及一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对思维的严谨性和整体性也有考查。
近年来,北京市高考化学选择题在试题的综合度上要求很高,学生平时养成的选择题解题习惯和高考选择题要求并不一致,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生物
2010高考与往年高考的“变”与“不变”
《考试说明》中的“变化”最能触及辅导教师们紧张而敏感的神经。除了学科赋分增长至80分,试卷结构中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外,最主要的变化在于考试范围及要求。
1.分子与细胞模块。由于课标教材以细胞水平的代谢替代了过去教材中动植物个体水平的新陈代谢,因此,相应的“植物水代谢、矿质代谢”、“动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内容被删除。笔者认为,尽管删除了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却隐含着细胞膜对矿质离子的选择性转运和水分的渗透,这是需要辅导教师们注意的。由于我市使用的两个版本教材的差异,“新陈代谢的类型”也相应消失。
2.遗传与进化模块。遗传学部分的要求是最稳定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进化的考试要求仅集中在不同版本教材的集合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以往要求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今年改为“生物进化理论”,这其中的差异需要辅导教师们自己去领悟。
3.稳态与环境模块。植物激素部分增加了“其他激素的生理作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增加了“人体免疫”;生态学部分增加了“群落的演替”。
4.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增加了“生态工程的原理”,仅作为Ⅰ级要求。
5.生物技术与实践模块。增加了“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和“标志重捕法”。由于课标教材没有设置发育模块,所以,原有的动植物个体发育部分被删除。
2010年备考后期生物复习建议
课标教材部分打破了广大生物教师长期熟悉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板块设置,但学科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应用范畴等是没有变化的。针对备考后期的复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按照《考试说明》考查范围的要求梳理知识。生物学第二轮复习重点仍是《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下面列举一些需要自查自检的基础知识。
(1)书写分子式、结构式、反应方程式。例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乳酸、酒精的分子式;氨基酸、ATP、核苷酸的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等。
(2)识图与绘图。例如:动植细胞有丝分裂中后期模式图、质壁分离简图、减数分裂示意图、标准的遗传图解等。
(3)实验的基本技能。例如: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能;教材规定实验涉及的试剂名称及作用等。
2.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抽取出学科的核心知识。进入二轮复习后,要注意梳理、概括、归纳,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提炼,抽取出生物学科最核心的知识与概念,建议考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3.伴随着复习的深入与升华,需要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1)生物的成分、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合,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合。例如:线粒体含有有氧呼吸的酶系统与有氧呼吸功能相适合,含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物质与其自主复制功能相适合;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合;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营养结构、功能与其非生物的生态因子相适合。
例:下图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源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题目列举的诸多不同因素为什么均引发相似的临床症状?所有这些因素均打破了b(组织液)与c(血浆)之间原有水势的平衡,导致c水势升高,b液体量增加。考生若不理解其共性,则会无所适从。
(2)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在人类认知生命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在细胞水平上共同的结构功能特征。学说的价值还在于可指导人们去认识、解释未曾认识和解释的生命现象。
(3)生命结构具有整体性。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直至生态系统,在各个层次上发生的生命活动都体现出生命的整体性。
(4)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具有共性。从细胞到生态系统,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层次的生命组织形式均表现出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更新等共同的生命特征。我们往往容易认同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表现出来的生命特征,却不易认同生态系统这种宏观水平上具有的生命现象。■
□栏目编辑 王宇华
●物理
分析近年高考试题,“大纲卷”向“课标卷”平稳过渡
近年来,高考理综(北京卷)物理试题一方面肩负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由“大纲卷”向“课标卷”过渡的功能。这份试卷在延续了北京卷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与“课标卷”平稳过渡的力度。从整体来看,物理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物理学主干知识的考查。高考中物理只有12个试题,因此从考查知识内容的角度看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照顾到物理学科内各大版块的基础上,坚持以考查物理学的主干知识为核心的命题特点,如运动和力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物理图像等,这些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一直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在2009年理综的物理试题中,这一能力的考查要求相对近几年而言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试题中涉及了较繁杂的数字或文字的运算。(2)重视对图像的考查。
3.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的物理情景自己建立(或抽象出)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是高考一直坚持的命题方向。如2008年的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克的水的分子个数、风力发电;2009年的电磁流量计。
4.坚持科学方法与研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研究能力,而这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北京市高考命题一直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如2009年第20题“判断电场强度的合理表达式”。
5.试卷的命制并不回避成题。为使试题不致过偏,就不能回避学生练习过的成题,至少是不能回避成题所涉及的模型。然而高考试题又要求有足够的信度,因此以灵活的设问角度,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提出新的问题。这些特点,一方面在不降低试题总难度的情况下,有利于命题者对全卷难度的控制和把握;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考查出不同层次学生物理思维水平的学科能力。
6.坚持北京卷的试卷结构特点。主要有选择题采取单项选择的形式;论述计算题采取一题多问的形式,体现了“入手容易深入难”的命题意图;实验题赋分点多。这样的命题可以引导高考复习走出大运动量训练的局面。
2010年高考要求的变化
根据《考试说明》可看出,2010年是北京“课标卷”高考的第一年,与原来的“大纲卷”相比有如下变化。
1.能力要求的变化与启示。对原有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并进行分层表述,分为基本(理解、推理、实验)和较高(应用、探究)两个能力层次。
这一变化虽然没有再提到“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但这并非是要降低对考生数学能力的要求,而是将数学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化:在《考试说明》的推理能力中明确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运算、估算,进行论证和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和结果正确地表达出来”;在实验能力中,明确要求考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对误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评价实验结论”;在应用能力中,明确要求考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求解,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对数学的具体要求。
2.考试知识内容的调整。进入“课标卷”后,考试内容不含选修3-3的知识点,相对于原来高考要求的131个知识点而言,2010年高考要求的知识点只有112个,数量上减少了19个。对于新增加的“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论”等几个知识点,考试要求都只是较低的Ⅰ级要求。
2010年备考后期物理复习策略
综观近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特别是考虑到2010年北京将进入“课标卷”的现实,在迎接2010年高考的后期复习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概念清、规律熟。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具体的物理习题上,而应注意理清知识内容、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复习中要重视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分析,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涉及什么概念,应用什么规律,采用什么方法。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逐字逐句,仔细审题—想象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寻找规律,列出方程—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3.由于高考试题以中档题为主,且并不回避成题,因此不要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难、偏、怪题上,要集中精力理解一个典型物理过程模型,搞懂一系列问题。要重视物理思维含量高、方法通用性强、模型典型化的传统基本题的训练。
4.注重解决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尽量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实际模型和情景,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5.结合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和试题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后期要注重对重点知识内容和方法的专题复习与大跨度的综合性训练。如打破知识板块的界限,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如力学模型背景的、带电粒子运动为背景的、通电导线受安培力背景的等);复习功与能力变化关系(如力学背景的、闭合电路中的能量问题、带电粒子运动为背景的、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光电效应中的能量、核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问题等);图像问题(力、电、光、原都可以涉及相关的图像)等。
6.由于光学和原子部分的内容相对不够系统而显得较为散乱,以及一些新增的知识点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而使学生感到较为陌生,后期复习一定要重视这类知识点的落实。对光学、原子以及新增的知识内容,是短时间内可能抓好落实的内容,因此是后期复习的一个重点。
●化学
结合2010年《考试说明》,谈高考化学学科考点变化
1.试卷结构略有调整,化学总分由108分下调8分变为100分。选择题减少6分,非选择题减少2分。
2.考核目标由“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可见,新课程高考的考核目标由基于“学科”到基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突出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3.考试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能力要求变化上。由“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转变为“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及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及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应特别加以重视。对比以前的能力要求,《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然而对比具体的能力表述,虽然有文字表述上的差异,但是能力要求没有本质变化。在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如以往思维能力中有“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的要求,现在删除“网络化”的表述,此外,还删除了“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这并不是取消高考中化学计算的要求,而是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更突出定量思想的应用,而不是数学方法的应用。
4.《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描述,这一部分内容源于新课标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5.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降低了对概念定义表述性要求,更加突出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和反应,更加突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更加突出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另外,对于新教材新增加的物质分类、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溶解平衡等内容均作了明确要求。此外,《考试说明》删除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晶体类型及其性质”等属于《物质结构基础》模块的内容。
6.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内容变化幅度最大,明显弱化了知识系统化的要求,但对“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作了明确要求。对于物质是如何得来的、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对它们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其性质并对它们加以利用将成为考试的重点。另外,像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新出现的名词,体现了新教材由学术性到社会性的转变。
7.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增加了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在人教版选修五P17页以框图的形式明确列出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北师大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P120页也作了同样的讲解。在2009年江苏、宁夏、天津等多个课改实验区高考试卷中均出现了利用核磁共振氢谱进行鉴定的考点。总体来说,由于有机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有机版块知识权重有所增加,这也是新课程“社会性”的一种体现。
8.化学实验基础综合应用(Ⅲ)的要求由两项变为三项,特别是“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描述实验现象和收集有关数据;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这部分要求给出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应特别引起重视。
复习备考策略及建议
1.教会考生把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思想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2009年海南化学卷16题:
16.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选用方案I时,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
(2)选用方案Ⅱ从某金属粉末(含有Au、Ag和Cu)中分离Au,加入的试剂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提纯某Fe2O3样品(主要杂质有SiO2、A12O3),参照方案I和Ⅱ,请设计一种以框图形式表示的实验方案(注明物质和操作)。
本题考查了《考试说明》知识内容中“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体现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这三个能力要求。
2.注意科学审题、规范答题的训练。化学信息题往往是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有的题目会很长,情境比较新,看起来很生疏、很难,但实际不难。如何尽快找到有用信息,对装置、图、表等进行深入、准确、有效的分析,用简练的语言及规范的化学用语答题是考生取胜的关键。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仍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3.加强选择题解题习惯的训练。平时训练的选择题往往是在专项训练背景下的习题,试题综合度较低,指向性明确,练习的题量较大,考生练习时追求解题的速度,很少将试题所有选项全部读完,认真分析后解答。而高考试题本着能力立意的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试题的综合度较高,选项的干扰性强,要求学生必须在认真分析所有选项的基础上作答。例如,《考试说明》样题中新增的2009年第8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02,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0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04溶液,沉淀消失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04固体,速率不改变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分类和比较、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想方法认识化学反应本质和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的思维能力,突出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和整体性。每一个选项都涉及一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对思维的严谨性和整体性也有考查。
近年来,北京市高考化学选择题在试题的综合度上要求很高,学生平时养成的选择题解题习惯和高考选择题要求并不一致,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生物
2010高考与往年高考的“变”与“不变”
《考试说明》中的“变化”最能触及辅导教师们紧张而敏感的神经。除了学科赋分增长至80分,试卷结构中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外,最主要的变化在于考试范围及要求。
1.分子与细胞模块。由于课标教材以细胞水平的代谢替代了过去教材中动植物个体水平的新陈代谢,因此,相应的“植物水代谢、矿质代谢”、“动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内容被删除。笔者认为,尽管删除了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却隐含着细胞膜对矿质离子的选择性转运和水分的渗透,这是需要辅导教师们注意的。由于我市使用的两个版本教材的差异,“新陈代谢的类型”也相应消失。
2.遗传与进化模块。遗传学部分的要求是最稳定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进化的考试要求仅集中在不同版本教材的集合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以往要求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今年改为“生物进化理论”,这其中的差异需要辅导教师们自己去领悟。
3.稳态与环境模块。植物激素部分增加了“其他激素的生理作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增加了“人体免疫”;生态学部分增加了“群落的演替”。
4.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增加了“生态工程的原理”,仅作为Ⅰ级要求。
5.生物技术与实践模块。增加了“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和“标志重捕法”。由于课标教材没有设置发育模块,所以,原有的动植物个体发育部分被删除。
2010年备考后期生物复习建议
课标教材部分打破了广大生物教师长期熟悉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板块设置,但学科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应用范畴等是没有变化的。针对备考后期的复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按照《考试说明》考查范围的要求梳理知识。生物学第二轮复习重点仍是《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下面列举一些需要自查自检的基础知识。
(1)书写分子式、结构式、反应方程式。例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乳酸、酒精的分子式;氨基酸、ATP、核苷酸的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等。
(2)识图与绘图。例如:动植细胞有丝分裂中后期模式图、质壁分离简图、减数分裂示意图、标准的遗传图解等。
(3)实验的基本技能。例如: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能;教材规定实验涉及的试剂名称及作用等。
2.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抽取出学科的核心知识。进入二轮复习后,要注意梳理、概括、归纳,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提炼,抽取出生物学科最核心的知识与概念,建议考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3.伴随着复习的深入与升华,需要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1)生物的成分、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合,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合。例如:线粒体含有有氧呼吸的酶系统与有氧呼吸功能相适合,含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物质与其自主复制功能相适合;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合;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营养结构、功能与其非生物的生态因子相适合。
例:下图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源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题目列举的诸多不同因素为什么均引发相似的临床症状?所有这些因素均打破了b(组织液)与c(血浆)之间原有水势的平衡,导致c水势升高,b液体量增加。考生若不理解其共性,则会无所适从。
(2)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在人类认知生命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在细胞水平上共同的结构功能特征。学说的价值还在于可指导人们去认识、解释未曾认识和解释的生命现象。
(3)生命结构具有整体性。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直至生态系统,在各个层次上发生的生命活动都体现出生命的整体性。
(4)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具有共性。从细胞到生态系统,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层次的生命组织形式均表现出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更新等共同的生命特征。我们往往容易认同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表现出来的生命特征,却不易认同生态系统这种宏观水平上具有的生命现象。■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