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问题学生比率却呈上升趋势。在中小学生中,除学习懒散,纪律涣散者普遍存在外,寻衅滋事,偷盗抢劫,甚至自杀等严重案件亦时有所闻。此种情况,困扰着不少教师,苦恼了不少家长,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去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呢?本文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知情
“知情,就是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问题学生一般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学习差;二是学习、品行双差。前者较为普遍,后者数量不多但影响大。教师必须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育。著名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著称于世。他对此类学生也曾经精辟地论述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论语·先进》)。孔子认为,四个人中第一个愚笨,第二个迟钝,第三个不够诚实,第四个性情粗鲁。这样中肯、知情的分析是教育学生的前提。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起来,既有主观的方面,又有客观的方面。问题学生首先一般表现在学业成绩差。学业差的主观原因大概又表现在学习的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兴趣欠浓、方法欠妥等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就更多了。学校的招生、编班、排队上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歧视、排挤差学生;社会风气不正、金钱至上也间接影响学生。教师不但要主动接近后进生,摸清他们的心理活动,还要经常家访,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只有做到“知情”,才能找到转差促优的合理方式。家庭是学生赖以成长的“摇篮”,如果家庭教育不当或环境不利,对小孩的后果是严重的。
二、沟通
教育活动是雙边活动,教育活动的主(教师)、客(学生)体关系的中介就是沟通。只有师生心灵沟通,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空洞无物的说教,防止教条化、填鸭式的弊端;也只有师生心灵相通,才能建立起友谊、信任、理解、通向未来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工作时一定要满腔热情,要做到以心换心,以情动心,以理明心。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而教师要使学生“亲之”“信之”,首先应千方百计去叩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门,教育问题学生更应如此。有一位心理学家形象地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弦一起振动”,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和弦”,也就是说调动学生潜在的一切积极因素,促使他(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这样,化腐朽为神奇,我们的教育就达到了沟通和感化的目的。
三、诱导
“治人犹治水,堵不如疏,压不如导。”中小学学生思想较单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必须以正面诱导为主。做人的工作难,做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更难。如果方法简单粗暴,发号施令,其效果不是隔靴搔痒,瞎子点灯,就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报纸上曾有过一份对某地三所小学100名10——13岁小学生的调查统计,92%的学生因厌倦父母训斥啰嗦,放学后往往不愿马上回家。这难道不值得教师、家长们深思吗?教育转变问题学生,不是“你打我能”的事,不是依靠训斥、压制甚至体罚所能奏效的。由于时代的变迁,当代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和生理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思想也不断复杂起来,教师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讲究教育方法。诱导、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因此,教育问题学生既要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刚),严格的要求就是学生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但是在贯彻严格要求过程中,教师又要用诱导的方法(这是柔)去帮助、引导。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对于问题学生,有时要“抱着走”,有时要“推着跑”,有时也要“牵着鼻子走”。只有做到刚柔相济,寓刚于柔,才能真正使问题学生口服心服。教师既是严师,更是益友,这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象,教师的威望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鼓励
“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给予一句恰当、得体的鼓励,学生有时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著名作家魏巍在老年时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蔡芸芝先生在帮助他排队与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时给予的鼓励,魏巍说:“在那时,却占据了我的心灵。”这难道不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吗?其实,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美丽的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能否去发现它,捕捉它,点燃学生心中积极向上的火花。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问题学生的心态复杂,自卑心理突出,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去滋润、去扶植。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笔者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而爱品学较差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种爱,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知情
“知情,就是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问题学生一般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学习差;二是学习、品行双差。前者较为普遍,后者数量不多但影响大。教师必须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育。著名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著称于世。他对此类学生也曾经精辟地论述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论语·先进》)。孔子认为,四个人中第一个愚笨,第二个迟钝,第三个不够诚实,第四个性情粗鲁。这样中肯、知情的分析是教育学生的前提。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起来,既有主观的方面,又有客观的方面。问题学生首先一般表现在学业成绩差。学业差的主观原因大概又表现在学习的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兴趣欠浓、方法欠妥等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就更多了。学校的招生、编班、排队上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歧视、排挤差学生;社会风气不正、金钱至上也间接影响学生。教师不但要主动接近后进生,摸清他们的心理活动,还要经常家访,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只有做到“知情”,才能找到转差促优的合理方式。家庭是学生赖以成长的“摇篮”,如果家庭教育不当或环境不利,对小孩的后果是严重的。
二、沟通
教育活动是雙边活动,教育活动的主(教师)、客(学生)体关系的中介就是沟通。只有师生心灵沟通,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空洞无物的说教,防止教条化、填鸭式的弊端;也只有师生心灵相通,才能建立起友谊、信任、理解、通向未来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工作时一定要满腔热情,要做到以心换心,以情动心,以理明心。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而教师要使学生“亲之”“信之”,首先应千方百计去叩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门,教育问题学生更应如此。有一位心理学家形象地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弦一起振动”,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和弦”,也就是说调动学生潜在的一切积极因素,促使他(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这样,化腐朽为神奇,我们的教育就达到了沟通和感化的目的。
三、诱导
“治人犹治水,堵不如疏,压不如导。”中小学学生思想较单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必须以正面诱导为主。做人的工作难,做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更难。如果方法简单粗暴,发号施令,其效果不是隔靴搔痒,瞎子点灯,就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报纸上曾有过一份对某地三所小学100名10——13岁小学生的调查统计,92%的学生因厌倦父母训斥啰嗦,放学后往往不愿马上回家。这难道不值得教师、家长们深思吗?教育转变问题学生,不是“你打我能”的事,不是依靠训斥、压制甚至体罚所能奏效的。由于时代的变迁,当代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和生理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思想也不断复杂起来,教师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讲究教育方法。诱导、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因此,教育问题学生既要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刚),严格的要求就是学生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但是在贯彻严格要求过程中,教师又要用诱导的方法(这是柔)去帮助、引导。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对于问题学生,有时要“抱着走”,有时要“推着跑”,有时也要“牵着鼻子走”。只有做到刚柔相济,寓刚于柔,才能真正使问题学生口服心服。教师既是严师,更是益友,这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象,教师的威望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鼓励
“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给予一句恰当、得体的鼓励,学生有时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著名作家魏巍在老年时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蔡芸芝先生在帮助他排队与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时给予的鼓励,魏巍说:“在那时,却占据了我的心灵。”这难道不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吗?其实,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美丽的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能否去发现它,捕捉它,点燃学生心中积极向上的火花。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问题学生的心态复杂,自卑心理突出,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去滋润、去扶植。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笔者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而爱品学较差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种爱,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