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 渐入佳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导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也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设置了单元导语。对一组教材而言,单元导语具有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
  一、审视:半亩方塘一鉴开——结构解剖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我们以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教材的导语为例:
  “一滴露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给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即“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导语的第二部分给我们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一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其中第二项是关键,即学习如何表达,这是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还给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在领悟文章蕴含道理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是关键。
  毫无疑问,单元导语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二、明辨:问渠哪得清如许——深度解读
  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可以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这一篇课文在这组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
  (一)人文专题的解读——由此及彼,相得益彰
  我们研究发现:某些人文专题会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这些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四年级上册的第六组单元导语为例: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人、帮助他人。”
  关爱的主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和二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就有涉及。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的主题。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感受,体会人间真情;四年级的侧重点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也就是从感受延伸到了解,由了解落实到行动。
  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从五个侧面来描述人间真情:《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阐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从学生对爱的感受、体验来看,这些爱涉及方方面面:有朋友送别时的难舍难分,有平凡之中的真情流露,有血脉亲情的无私无畏,有不求索取的快乐奉献。爱之多、爱之深,学生难以感受。在教学这组教材前,我们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吗?结果,多数学生写的是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他们对爱的认识比较单一,比较肤浅。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爱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上。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四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的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材的着力点,这样解读才比较全面。
  (二)训练重点的解读——对比映照,泾渭分明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了本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我们怎样才能明确这一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呢?
  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这里编者提出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这一角度提出的,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什么是“联想和想象”;二是为什么要“联想和想象”;三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准确地体现编者的意图。
  三、笃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优化
  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似一位长者引领着孩子们步入的知识殿堂。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读导语,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的有效方法。
  (一)依导而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先声夺人,情真意切促深思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凤头”“猪肚”“豹尾”是戏剧家的创作经验。他们把精美的“凤头”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有个如“凤头”一样的开场白——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唤起学生的情感,创造美的意境,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前,让学生读读导语:“在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这是为什么呢?在炎热的天气中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会冒出白气,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吧!”学生读到这里,迫切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   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整组课文的安排,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以情激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不少导语的语言优美,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
  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江山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样,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在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熟读、美读,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起到回顾整组课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二)视“导”而定,把握单元的训练点
  新课标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统得过死的弱点,给教师以更宽广的创造空间。但也不可否认,由于知识点的序列不明,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凭着感觉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现象。单元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方向。
  1.因“导”而导,因势利导作点拨
  通过深度研读导语,在把握编者意图的前提下,明确重点,把握关键,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导航。以六年级下册第五组单元导语教学为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
  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这则单元导语,很明确地提示我们两点,即:人文熏陶目标为“增长课外知识(常识性知识)”;写法训练目标为“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并试着运用说明方法”。
  根据单元导语提示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这样点拨和引领:
  师:请快速浏览,想想它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五种新型的玻璃,分别是……
  师:把握得很准确。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课文的题目和每段的第一句话。
  师:对,抓关键处来捕捉各类信息,再把它串起来就是说明文的要点了。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要特别注意这种能力的尝试。通过浏览,你发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
  (学生交流)
  师:这些说明方法你都懂吗?
  生:还有些方法不懂。
  师:没关系,在深入学习时我们会进一步明确和区分容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以上的教学紧扣文本训练目标——“把握说明文的要点,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在单元导读时花大力气让学生反馈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摸清学情,并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这样训练点清晰,为学生分块深入学习知识做好准备,明确接下来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顺导而教,精略连通巧引领
  单元导语的编排通常有“一语导多篇”“一篇导一篇”“两篇导一篇”“几篇导一篇”等几种形式。一年级下册至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都安排在单元的开头,是以“一语导多篇”的形式呈现。中高年级部分课文较长,因此教师除必须研究长文短教外,还要研究顺“导”而教,明确文本的训练点,加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连通,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单元导语是: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而本组单元的略读课文《与象共舞》前又安排了一段课中导语:
  “河道上一支支往来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而当你置身于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时,将体验到另一种风情。默读课文,想一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找出有关部分,多读几遍。”
  比照课前、课中两组导语,它们共同的着力点在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然而,《与象共舞》是本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中导语的提示,这篇课文的重点应当是: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一课时,充分凸显了这个教学重点。课的层次非常清楚地呈现为三个板块:(1)触摸词语,初步感受“象为国宝”的独特风情;(2)把握中心句,深入理解“人象无间”的深情厚谊;(3)聚焦重点语段,升华感悟“与象共舞”的天地奇观。在教学第一个板块时,王老师通过词语教学,初步彰显“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屏幕出示了本课的五个生词: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朗读描写大象的五个词语: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第二板块的教学,王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并学会把握中心句的诀窍。教师引导学习了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快速概括其他自然段。第三个板块的教学,王老师着力聚焦了描写“与象共舞”的重点语段。此时,入情入境的朗读代替了理性的分析。在不断变化的角色置换中,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读懂了大象与人的亲密关系。
  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导语可谓是一个单元的“点睛之笔”。只要教师对单元导语深度解读,精确把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有效引导,教学就一定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  教师是开发文本读写价值的真正实践者。关于读写结合,当下许多教师已经在精读课文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和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很大的。只是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不同于
[摘 要]:“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它往往被简单地作为练习指导来处理,其内涵与亮点都无法显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语文园地”融入单元整组教学中,注意教学的前勾后联,明确每道题的出题意图;细读整组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分散园地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园地 整组教学 整合
[摘 要]陈凤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对当下的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特别是起始学期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在识字教学上,基于学情证据,体现精准教学的追求;在情境的创设上,体现第一学段的游戏精神;在写字教学上从严要求,体现指导设计形象生动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乐于学习,体会到语文学习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第一学段 实录 评析  [中图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
[摘 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以语文核心素养来观照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这一条线贯穿始终;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着力点,同时结合课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这样的课堂不仅“得言”“得意”,更“育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民间戏曲进课堂是目前教育大背景下的有益尝试。何夏寿老师的民间戏曲课是新课程开发的一个成功样本,有其特别的引领意义和教学价值,具体表现为为课程意识定性定量、为文本阅读定质定序、为语用功能定向定效、为戏曲特色定位定效。  [关键词]课程开发 民间戏曲 样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06  2014年3月,教育部颁
[摘 要]《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极为感人的童话,成功塑造了小女孩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文章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作者主要对小女孩大拖鞋、金黄色头发和当时恶劣环境进行描写,旨在揭露当时不公平的腐朽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细节描写;人物命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知行合力,一课一得。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解决、学生学情的分析、读写结合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历练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知 行 一课一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1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抓住重点,直奔目标,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突出能力的提高,做到“
[摘 要]神话传说都有一个母题,在教学神话传说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母题,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创新母题框架的方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通过多个纬度对故事线索进行衔接;集思广益,拓展母题线索,丰富故事内容;利用相关文本对故事的母题线索进行关联。  [关键词]母题 故事类作文 线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85  小学
[摘 要]走向“精准知识”的习作教学,通过面向文体类型的习作知识开发,使习作课堂“一课一教”,让儿童“一课一得”,让教师不仅做习作教学的“组织者”,更真正担当起习作教学的“指导者”的角色,从而有力提升习作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习作教学 精准知识 知识创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01  一堂习作课,语文教师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