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导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也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设置了单元导语。对一组教材而言,单元导语具有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
一、审视:半亩方塘一鉴开——结构解剖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我们以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教材的导语为例:
“一滴露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给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即“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导语的第二部分给我们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一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其中第二项是关键,即学习如何表达,这是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还给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在领悟文章蕴含道理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是关键。
毫无疑问,单元导语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二、明辨:问渠哪得清如许——深度解读
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可以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这一篇课文在这组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
(一)人文专题的解读——由此及彼,相得益彰
我们研究发现:某些人文专题会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这些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四年级上册的第六组单元导语为例: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人、帮助他人。”
关爱的主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和二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就有涉及。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的主题。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感受,体会人间真情;四年级的侧重点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也就是从感受延伸到了解,由了解落实到行动。
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从五个侧面来描述人间真情:《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阐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从学生对爱的感受、体验来看,这些爱涉及方方面面:有朋友送别时的难舍难分,有平凡之中的真情流露,有血脉亲情的无私无畏,有不求索取的快乐奉献。爱之多、爱之深,学生难以感受。在教学这组教材前,我们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吗?结果,多数学生写的是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他们对爱的认识比较单一,比较肤浅。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爱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上。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四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的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材的着力点,这样解读才比较全面。
(二)训练重点的解读——对比映照,泾渭分明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了本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我们怎样才能明确这一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呢?
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这里编者提出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这一角度提出的,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什么是“联想和想象”;二是为什么要“联想和想象”;三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准确地体现编者的意图。
三、笃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优化
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似一位长者引领着孩子们步入的知识殿堂。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读导语,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的有效方法。
(一)依导而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先声夺人,情真意切促深思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凤头”“猪肚”“豹尾”是戏剧家的创作经验。他们把精美的“凤头”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有个如“凤头”一样的开场白——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唤起学生的情感,创造美的意境,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前,让学生读读导语:“在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这是为什么呢?在炎热的天气中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会冒出白气,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吧!”学生读到这里,迫切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 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整组课文的安排,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以情激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不少导语的语言优美,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
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江山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样,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在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熟读、美读,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起到回顾整组课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二)视“导”而定,把握单元的训练点
新课标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统得过死的弱点,给教师以更宽广的创造空间。但也不可否认,由于知识点的序列不明,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凭着感觉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现象。单元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方向。
1.因“导”而导,因势利导作点拨
通过深度研读导语,在把握编者意图的前提下,明确重点,把握关键,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导航。以六年级下册第五组单元导语教学为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
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这则单元导语,很明确地提示我们两点,即:人文熏陶目标为“增长课外知识(常识性知识)”;写法训练目标为“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并试着运用说明方法”。
根据单元导语提示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这样点拨和引领:
师:请快速浏览,想想它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五种新型的玻璃,分别是……
师:把握得很准确。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课文的题目和每段的第一句话。
师:对,抓关键处来捕捉各类信息,再把它串起来就是说明文的要点了。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要特别注意这种能力的尝试。通过浏览,你发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
(学生交流)
师:这些说明方法你都懂吗?
生:还有些方法不懂。
师:没关系,在深入学习时我们会进一步明确和区分容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以上的教学紧扣文本训练目标——“把握说明文的要点,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在单元导读时花大力气让学生反馈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摸清学情,并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这样训练点清晰,为学生分块深入学习知识做好准备,明确接下来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顺导而教,精略连通巧引领
单元导语的编排通常有“一语导多篇”“一篇导一篇”“两篇导一篇”“几篇导一篇”等几种形式。一年级下册至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都安排在单元的开头,是以“一语导多篇”的形式呈现。中高年级部分课文较长,因此教师除必须研究长文短教外,还要研究顺“导”而教,明确文本的训练点,加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连通,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单元导语是: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而本组单元的略读课文《与象共舞》前又安排了一段课中导语:
“河道上一支支往来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而当你置身于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时,将体验到另一种风情。默读课文,想一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找出有关部分,多读几遍。”
比照课前、课中两组导语,它们共同的着力点在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然而,《与象共舞》是本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中导语的提示,这篇课文的重点应当是: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一课时,充分凸显了这个教学重点。课的层次非常清楚地呈现为三个板块:(1)触摸词语,初步感受“象为国宝”的独特风情;(2)把握中心句,深入理解“人象无间”的深情厚谊;(3)聚焦重点语段,升华感悟“与象共舞”的天地奇观。在教学第一个板块时,王老师通过词语教学,初步彰显“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屏幕出示了本课的五个生词: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朗读描写大象的五个词语: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第二板块的教学,王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并学会把握中心句的诀窍。教师引导学习了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快速概括其他自然段。第三个板块的教学,王老师着力聚焦了描写“与象共舞”的重点语段。此时,入情入境的朗读代替了理性的分析。在不断变化的角色置换中,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读懂了大象与人的亲密关系。
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导语可谓是一个单元的“点睛之笔”。只要教师对单元导语深度解读,精确把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有效引导,教学就一定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责编 韦 雄)
一、审视:半亩方塘一鉴开——结构解剖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我们以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教材的导语为例:
“一滴露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给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即“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导语的第二部分给我们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一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其中第二项是关键,即学习如何表达,这是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还给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在领悟文章蕴含道理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是关键。
毫无疑问,单元导语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二、明辨:问渠哪得清如许——深度解读
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可以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这一篇课文在这组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
(一)人文专题的解读——由此及彼,相得益彰
我们研究发现:某些人文专题会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这些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四年级上册的第六组单元导语为例: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人、帮助他人。”
关爱的主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和二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就有涉及。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的主题。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感受,体会人间真情;四年级的侧重点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也就是从感受延伸到了解,由了解落实到行动。
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从五个侧面来描述人间真情:《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阐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从学生对爱的感受、体验来看,这些爱涉及方方面面:有朋友送别时的难舍难分,有平凡之中的真情流露,有血脉亲情的无私无畏,有不求索取的快乐奉献。爱之多、爱之深,学生难以感受。在教学这组教材前,我们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吗?结果,多数学生写的是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他们对爱的认识比较单一,比较肤浅。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爱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上。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四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的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材的着力点,这样解读才比较全面。
(二)训练重点的解读——对比映照,泾渭分明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了本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我们怎样才能明确这一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呢?
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这里编者提出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这一角度提出的,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什么是“联想和想象”;二是为什么要“联想和想象”;三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准确地体现编者的意图。
三、笃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优化
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似一位长者引领着孩子们步入的知识殿堂。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读导语,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的有效方法。
(一)依导而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先声夺人,情真意切促深思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凤头”“猪肚”“豹尾”是戏剧家的创作经验。他们把精美的“凤头”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有个如“凤头”一样的开场白——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唤起学生的情感,创造美的意境,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前,让学生读读导语:“在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这是为什么呢?在炎热的天气中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会冒出白气,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吧!”学生读到这里,迫切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 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整组课文的安排,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以情激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不少导语的语言优美,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
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江山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样,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在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熟读、美读,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起到回顾整组课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二)视“导”而定,把握单元的训练点
新课标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统得过死的弱点,给教师以更宽广的创造空间。但也不可否认,由于知识点的序列不明,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凭着感觉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现象。单元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方向。
1.因“导”而导,因势利导作点拨
通过深度研读导语,在把握编者意图的前提下,明确重点,把握关键,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导航。以六年级下册第五组单元导语教学为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
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这则单元导语,很明确地提示我们两点,即:人文熏陶目标为“增长课外知识(常识性知识)”;写法训练目标为“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并试着运用说明方法”。
根据单元导语提示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这样点拨和引领:
师:请快速浏览,想想它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五种新型的玻璃,分别是……
师:把握得很准确。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课文的题目和每段的第一句话。
师:对,抓关键处来捕捉各类信息,再把它串起来就是说明文的要点了。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要特别注意这种能力的尝试。通过浏览,你发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
(学生交流)
师:这些说明方法你都懂吗?
生:还有些方法不懂。
师:没关系,在深入学习时我们会进一步明确和区分容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以上的教学紧扣文本训练目标——“把握说明文的要点,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在单元导读时花大力气让学生反馈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摸清学情,并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这样训练点清晰,为学生分块深入学习知识做好准备,明确接下来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顺导而教,精略连通巧引领
单元导语的编排通常有“一语导多篇”“一篇导一篇”“两篇导一篇”“几篇导一篇”等几种形式。一年级下册至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都安排在单元的开头,是以“一语导多篇”的形式呈现。中高年级部分课文较长,因此教师除必须研究长文短教外,还要研究顺“导”而教,明确文本的训练点,加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连通,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单元导语是: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而本组单元的略读课文《与象共舞》前又安排了一段课中导语:
“河道上一支支往来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而当你置身于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时,将体验到另一种风情。默读课文,想一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找出有关部分,多读几遍。”
比照课前、课中两组导语,它们共同的着力点在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然而,《与象共舞》是本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中导语的提示,这篇课文的重点应当是: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一课时,充分凸显了这个教学重点。课的层次非常清楚地呈现为三个板块:(1)触摸词语,初步感受“象为国宝”的独特风情;(2)把握中心句,深入理解“人象无间”的深情厚谊;(3)聚焦重点语段,升华感悟“与象共舞”的天地奇观。在教学第一个板块时,王老师通过词语教学,初步彰显“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屏幕出示了本课的五个生词: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朗读描写大象的五个词语: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第二板块的教学,王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并学会把握中心句的诀窍。教师引导学习了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快速概括其他自然段。第三个板块的教学,王老师着力聚焦了描写“与象共舞”的重点语段。此时,入情入境的朗读代替了理性的分析。在不断变化的角色置换中,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读懂了大象与人的亲密关系。
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导语可谓是一个单元的“点睛之笔”。只要教师对单元导语深度解读,精确把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有效引导,教学就一定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