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重庆某高职院校2006-2009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表明:问题学生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具体项目来看,均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从学生生源素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社会因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等方面来分析引发高职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成因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对策
作者简介:吴松(1968-),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1973-),男,四川潼南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重庆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院新生SCL-90调查分析”(课题编号:10SKS1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79-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06-2009年重庆某高职院校新生为被试,其中2006级新生836名,2007级新生1154名,2008级新生993名,2009级新生1226名。
2.工具
借助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采取上机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scl-90量表是应用广泛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包括9个因子。量表采取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说明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超过3分说明症状中等程度以上,需要特别留意。测试数据处理运用软件和人工统计分析相结合。
二、普测结果
1.初步筛选结果
以9个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5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则2006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150名,检出率为17.9%,2007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290名,检出率为25.1%,2008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221名,检出率为22.3%,2009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305名,检出率为24.9%。以9个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则2006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54名,检出率为6.5%,2007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108名,检出率为9.4%,2008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72名,检出率为7.3%,2009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131名,检出率为9.9%。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问题可能比较明显,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阳性因子排序
将9个因子按阳性(因子分超过2.5分)人数多少详见表1。
2006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抑郁等方面;2007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等方面;2008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方面;2009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等方面。
3.分析
从某高职院校2006-2009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可以看出检出的问题学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具体项目来看,2006-2009级新生的突出心理问题均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方面。
三、高职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从测查结果分析造成高职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生源的影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不足、生源类型较杂,新生入校时的分数差距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源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等特点,给高职院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就高職学生本身而言,大部分学生并非自愿选择高职教育,其选择的关键因素在于成绩较差,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之举,目的在于获取一技之长,以谋取职业。[1]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新生整体心理素质较低,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从2006-2009年新生测查结果可以看出,问题检出率较高的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表明目前高职新生普遍经受着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的困扰,心情苦闷,对事物易产生厌倦情绪。在人际交往关系中,高职新生普遍存在对陌生人的隔膜感,难以达到信任的心理沟通,社会经验缺乏,渴望交往却又明显缺乏自信心。高职新生中有抑郁倾向或抑郁症的学生比例也逐年上升。面对矛盾冲突,高职新生难以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看待问题常采取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由此产生负性情绪,引发心理问题。
2.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
在教育管理中,高职院校常采取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宽松型的管理模式或采取中职学校强制型的管理模式,普遍缺乏大学精神,不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育人环境不如意,而刚入校的高职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非常高,初到陌生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了新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回归心理,进而产生负向情绪。在教学管理中,新生进校后,专业宣讲和教育少,新生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没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因此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非常低,学习适应期相应延长,对课程目标的缺失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易引发学生焦虑情绪。从师资队伍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课教师仅限于教授专业知识,未能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作用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欠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修养,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更多的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新生入校后,院系既没有通过教育教学管理增强高职新生的身心素质,其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增加了高职新生心理负担,增加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从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是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总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的淘汰者,高职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高考失利的痛苦体验深刻而持久,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尚未完全消失,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缺乏自我认同感。[2]要改变社会的认识就需要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办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而目前众多高职院校不具备其独有的特色,还不具备“个性化”,没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门部门,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施及专兼职工作人员,部分高职院校还购买了专门的心理管理软件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总体上来说不容客观,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力等问题。首先,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只是迎接检查或完成任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很多,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缺乏系统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指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等。
四、从高职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外在因素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对策
1.构筑具有高职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构筑具有高职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只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还应该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首先,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主动发掘与普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找准能体现自身的独特性;其次,营造具有高职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高职院校全院师生的共同参与,要善于挖掘各类有效的资源和载体,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为中心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第三,高职院校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及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循,保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2.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在教育管理方面,加强新生入学教育,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加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多种载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要求,搭建领导与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为教育管理工作多提意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去,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学管理中,新生入校后应举行多场专业教育专题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现状,牢固树立专业意识,树立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能促进新生主动适应新环境,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避免学生因教育教学管理不当而产生心理问题。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
根据行业发展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合理配置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此外还应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补充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善于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兄弟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压力之下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适。[3]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和机构体系,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设立包括心理辅导室、咨询室、治疗室、档案室等在内的结构完整、設施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注重机构的建章立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场地建设、资料设备配备、心理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4]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好全员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三部分工作。利用心理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各类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充分认识到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有针对性地参与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受众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一支多层次具有专业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格按照规定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指派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督导。提高认识,加强落实,建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研究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职素质教育工作中去,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保障各项心理健康工作措施的落实。结合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整合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守兴,关于高职生源质量问题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李丹,浅析高职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
[3]王香英,孙凡.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7).
[4]关晓伟,刘新波,王小树,等.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责任编辑:刘丽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对策
作者简介:吴松(1968-),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1973-),男,四川潼南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重庆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院新生SCL-90调查分析”(课题编号:10SKS1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79-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06-2009年重庆某高职院校新生为被试,其中2006级新生836名,2007级新生1154名,2008级新生993名,2009级新生1226名。
2.工具
借助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采取上机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scl-90量表是应用广泛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包括9个因子。量表采取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说明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超过3分说明症状中等程度以上,需要特别留意。测试数据处理运用软件和人工统计分析相结合。
二、普测结果
1.初步筛选结果
以9个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5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则2006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150名,检出率为17.9%,2007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290名,检出率为25.1%,2008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221名,检出率为22.3%,2009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305名,检出率为24.9%。以9个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则2006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54名,检出率为6.5%,2007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108名,检出率为9.4%,2008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72名,检出率为7.3%,2009级新生检出问题学生131名,检出率为9.9%。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问题可能比较明显,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阳性因子排序
将9个因子按阳性(因子分超过2.5分)人数多少详见表1。
2006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抑郁等方面;2007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等方面;2008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方面;2009级新生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等方面。
3.分析
从某高职院校2006-2009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可以看出检出的问题学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具体项目来看,2006-2009级新生的突出心理问题均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方面。
三、高职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从测查结果分析造成高职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生源的影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不足、生源类型较杂,新生入校时的分数差距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源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等特点,给高职院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就高職学生本身而言,大部分学生并非自愿选择高职教育,其选择的关键因素在于成绩较差,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之举,目的在于获取一技之长,以谋取职业。[1]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新生整体心理素质较低,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从2006-2009年新生测查结果可以看出,问题检出率较高的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表明目前高职新生普遍经受着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的困扰,心情苦闷,对事物易产生厌倦情绪。在人际交往关系中,高职新生普遍存在对陌生人的隔膜感,难以达到信任的心理沟通,社会经验缺乏,渴望交往却又明显缺乏自信心。高职新生中有抑郁倾向或抑郁症的学生比例也逐年上升。面对矛盾冲突,高职新生难以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看待问题常采取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由此产生负性情绪,引发心理问题。
2.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
在教育管理中,高职院校常采取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宽松型的管理模式或采取中职学校强制型的管理模式,普遍缺乏大学精神,不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育人环境不如意,而刚入校的高职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非常高,初到陌生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了新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回归心理,进而产生负向情绪。在教学管理中,新生进校后,专业宣讲和教育少,新生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没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因此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非常低,学习适应期相应延长,对课程目标的缺失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易引发学生焦虑情绪。从师资队伍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课教师仅限于教授专业知识,未能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作用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欠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修养,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更多的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新生入校后,院系既没有通过教育教学管理增强高职新生的身心素质,其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增加了高职新生心理负担,增加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从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是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总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的淘汰者,高职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高考失利的痛苦体验深刻而持久,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尚未完全消失,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缺乏自我认同感。[2]要改变社会的认识就需要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办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而目前众多高职院校不具备其独有的特色,还不具备“个性化”,没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门部门,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施及专兼职工作人员,部分高职院校还购买了专门的心理管理软件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总体上来说不容客观,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力等问题。首先,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只是迎接检查或完成任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很多,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缺乏系统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指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等。
四、从高职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外在因素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对策
1.构筑具有高职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构筑具有高职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只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还应该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首先,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主动发掘与普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找准能体现自身的独特性;其次,营造具有高职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高职院校全院师生的共同参与,要善于挖掘各类有效的资源和载体,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为中心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第三,高职院校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及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循,保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2.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在教育管理方面,加强新生入学教育,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加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多种载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要求,搭建领导与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为教育管理工作多提意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去,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学管理中,新生入校后应举行多场专业教育专题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现状,牢固树立专业意识,树立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能促进新生主动适应新环境,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避免学生因教育教学管理不当而产生心理问题。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
根据行业发展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合理配置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此外还应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补充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善于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兄弟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压力之下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适。[3]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和机构体系,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设立包括心理辅导室、咨询室、治疗室、档案室等在内的结构完整、設施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注重机构的建章立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场地建设、资料设备配备、心理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4]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好全员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三部分工作。利用心理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各类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充分认识到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有针对性地参与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受众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一支多层次具有专业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格按照规定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指派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督导。提高认识,加强落实,建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研究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职素质教育工作中去,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保障各项心理健康工作措施的落实。结合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整合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守兴,关于高职生源质量问题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李丹,浅析高职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
[3]王香英,孙凡.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7).
[4]关晓伟,刘新波,王小树,等.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责任编辑:刘丽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