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仪征阮氏原本是武官世家,后来阮元以文科举中进士。家族文武进士共4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阮元。阮氏家族能由武转文,在科举上取得不错的成就,和他们家庭教育、占籍仪征有着密切的联系。科举给家族带来了荣耀,封赠长辈及恩荫子孙。
【关键词】:清代;仪征阮氏;科举;封赠
张杰在其著作《清代科举家族》中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1]清代仪征阮氏以武起家,族人多武职人员,后来以文出名的是阮元,自阮元起,阮氏开始在文科举中取得成绩。
一、科举与籍贯
阮氏原是陈留一个大族,明代时,迁家至扬州,后又改籍仪征。从二世祖阮国祥至阮元祖父阮玉堂,都是武将。乾隆以前的阮氏是武官世家,阮元考中文科举进士后,阮氏子孙多从文。阮氏家族有进士4人,阮元之前武进士3人:堂高祖父阮枢忠、堂曾祖父阮匡衡、祖父阮玉堂,阮元在乾隆朝考中文进士。此后,家族开始从文。有举人、贡生各2名。[2]阮氏能以在武出名的家族中培养出文进士,这和他们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很重要,籍贯在科举中也有着非凡地位。
在阮元的科举做官历程中,籍贯问题颇有争议,即阮氏曾占籍仪征。阮元晚年在《扬州北湖小志》序中记载:“元但通籍仪征而已,实扬州郡城北湖人也。元家在北湖九龙冈……”[3]阮元出生在扬州旧城府西门白瓦巷,二十岁之前,曾数次移居:花园巷、弥陀寺巷、古家巷、罗湾巷,后来又赴山东、浙江等地做官,晚年致仕居于雷塘,从未长期居住在仪征。
张监在《阮元年谱》中记载:“祖玉堂,号琢庵,始占籍仪征县,复居郡城。”[4]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回忆祖父:“康熙五十年辛卯,占籍仪征乡试,中式武举人。”[5]两者都承认阮玉堂曾占籍儀征的事。1695年,滁州守备阮匡衡将阮氏家族的籍贯全部更改成仪征县大仪乡。也就是说,阮玉堂刚出生(阮玉堂生与康熙三十四年,即1695年),就从籍贯上更改为仪征县,而不再是江都县。十六年后阮玉堂凭仪征籍中武举人。阮氏家族最早以仪征籍取得科举成绩的是阮金堂,为仪征增广生。
为保住仪征籍贯,距占籍仪征145年后,阮元命人迁阮常生墓。
阮常生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二十七日逝于道署,道光二十一年(1840)十二月初五日,阮元让长孙阮恩海把阮常生藏在甘泉白阳山。阮元的祖父、父亲、母亲都是葬于祖墓扬州雷塘,唯独阮常生在去世七年后,移葬仪征。阮常生是阮元的继子,因阮元的原配夫人江氏无子,所以在送江夫人灵柩回扬州时,阮承信便过继了堂房之子阮常生,为江夫人服衰。阮常生的亲族一支,一直埋葬在仪征白阳山。从这一层讲,移葬阮常生也是有道理的。
清代对籍贯管理严格,顺治二年(1645)礼部对考生科举籍贯规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斥革,仍将廪保惩黜。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的据,方准应试。”[6]就是说,考生原先不是本地人,属于后迁来之户,那么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参加本地考试:一、年限上入籍至少二十年;二、在本地有田有宅有坟墓。清代尤其强调这两个条件,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被视为冒籍,要给与严重处罚。雍正十一年(1733)规定:“江南省崇明、昭文士子,必查明居住外沙,果有庐舍、坟墓可凭,方许入籍赴通州考试。其住居崇、昭地方者,不得以田地在通,妄行冒籍。若外沙并无居庐舍、坟墓。而冒考通籍者,将该童与扶同保结之廪生,一并照例斥革。”[7]可见有无坟墓是审查籍贯的一个重要考量。从阮匡衡将阮氏改为仪征籍起,至阮元这一辈已是五代。古代讲究五服之内与五服之外,如果阮元这一支再没有在仪征的坟墓,将被取消仪征籍。
于是,迁阮常生墓,可保仪征的籍贯。
清朝政府把县学分成为大、中、小学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录取不同名额的秀才。仪征县县学原本等级很低,康熙二十八年(1689)规定的学额是:府学二十五名,县学大学二十名、中学十六名、小十二名。阮匡衡把阮氏家族的籍贯改成了仪征县大仪乡,虽然仪征县的科举名额比江都县少,但是仪征县相对偏僻,应试人数比江都县少,因而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好些。相较与人才济济的江都县,科举考试竞争激励;人才较少的仪征县,能减轻子孙后代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雍正二年(1724)下令:凡“人文最盛之州县,提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
大学照府学额录取。”[8]即大学的县学,经过批准,可以每科录取二十五名秀才。
随着当地士人的努力,仪征县成为人文最盛之州县,县学依府学规制,一科可录取二十五名。仪征县学成为大学,使得读书人有较多的进学机会。因此,阮元为后世子孙留住仪征籍贯。阮元后人阮舜传也说:“当年江都县文化发达,人才济济。而仪征县文人不多,考试标准低一些。祖上报仪征籍,主要是考起来容易一些。”[9]
二、科举与家族荣耀
科举成功不但意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身份跨越,还意味着做官、光宗耀祖。“凡职官,恭遇覃恩,得膺封典,均如其品秩给以诰敕,并推恩于其先。”[10]有了官职,也就有了封赠祖先的条件。清代规定:“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封赠及三代,二品三品及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不封父母。”[11]男性贵,则子孙父母妻贵,科举是惠及祖宗儿孙之事。
在清代,读书科举做官只有男子才有这个权利,而皇帝对官员的封赠却不限男女。封赠虽然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却也有等级、品阶之分,和官员的品级相衬。
这种制度是清王朝对臣子的奖赏方式之一,鼓励官员孝顺、忠誠。
因阮元故,其家人受封赠情况:乾隆五十五年,乾隆80大寿覃恩,父阮承信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母林氏赠安人,二伯父阮承义赠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二伯母江氏封孺人。嘉庆元年(1796),嘉庆帝即位覃恩,阮元本人授资政大夫,父授资政大夫,母赠一品夫人,祖父阮玉堂赠资政大夫,祖母江氏、汪氏赠淑人。嘉庆四年(1799),高宗纯皇帝尊谥礼成覃恩,父封荣禄大夫、户部左侍郎加一级,母赠一品夫人。祖父赠荣禄大夫、户部左侍郎,祖母赠一品夫人。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致仕,覃恩外祖父赠协办大学士,外祖母俞氏赠一品夫人。 《阮元年谱》中记录了他的家人多次受封赠的情况,而且他的父母长辈还不止一个头衔。比如阮元的父亲阮承信,一生有九个头衔。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阮元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时,阮承信被封为从六品的儒林郎。如表格所示,因为阮承信一直没有出仕,不是吏员出身,所以不能封为宣德郎。官员品级越高,封赠范围越广,由父母、祖父母,伯父、伯母至外祖父母。恩荫,即皇帝推恩于官员之予孙,令其入仕。朝廷对官员的奖励不局限于长辈,还荫及子孙,如阮元长子阮常生恩荫为二品荫生,阮孔厚以嫡子身份恩荫为一品荫生。
命妇的品阶根据其夫君或儿子的官职大小而定,妇人可以因子封赠,也可以因夫封赠。父亲的官职高于儿子官职时,嫡母从父官,生母从子官。阮元继妻孔璐华,被封为二品夫人。阮元妾室刘文如只能因儿子阮祜封为五品宜人,阮祜的妻子因丈夫被封为钱宜人。側室唐庆云去世后由阮祜请封庶母为六品安人。
诰敕在当时很受看重,不仅仅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日常的服饰、车马中都可以享受很多特权,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清代仪征阮氏,通过自身的发奋努力和家族力量,在政治与学术上取得一席之地。做官之后,光宗耀祖,荣归故里。为官任上,奖励学子,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关心民瘼,体恤百姓;致仕后,服务家乡。正是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使阮氏一个外来家族,在扬州崛起。
注释:
[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页.
[2]武明军.清代扬州府科举研究[D].扬州大学,2012.第34页.
[3]阮元.扬州北湖小志序,揅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391页.
[4][清]张监等撰 黄爱平点校.阮元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1页.
[5]太府君行状,揅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357页.
[6][清]昆冈 刘启端.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39页.
[7][清]昆冈 刘启端.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44页.
[8][清]允裪.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三十一卷),四库全书(第6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56页.
[9]阮衍喜.阮元籍贯正[J].扬州师院学报,1986.第158页.
[10][清]允裪.欽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七卷),四库全书(第6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8-89页.
[11][清]允裪.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七卷),四库全书(第6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9页.
【关键词】:清代;仪征阮氏;科举;封赠
张杰在其著作《清代科举家族》中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1]清代仪征阮氏以武起家,族人多武职人员,后来以文出名的是阮元,自阮元起,阮氏开始在文科举中取得成绩。
一、科举与籍贯
阮氏原是陈留一个大族,明代时,迁家至扬州,后又改籍仪征。从二世祖阮国祥至阮元祖父阮玉堂,都是武将。乾隆以前的阮氏是武官世家,阮元考中文科举进士后,阮氏子孙多从文。阮氏家族有进士4人,阮元之前武进士3人:堂高祖父阮枢忠、堂曾祖父阮匡衡、祖父阮玉堂,阮元在乾隆朝考中文进士。此后,家族开始从文。有举人、贡生各2名。[2]阮氏能以在武出名的家族中培养出文进士,这和他们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很重要,籍贯在科举中也有着非凡地位。
在阮元的科举做官历程中,籍贯问题颇有争议,即阮氏曾占籍仪征。阮元晚年在《扬州北湖小志》序中记载:“元但通籍仪征而已,实扬州郡城北湖人也。元家在北湖九龙冈……”[3]阮元出生在扬州旧城府西门白瓦巷,二十岁之前,曾数次移居:花园巷、弥陀寺巷、古家巷、罗湾巷,后来又赴山东、浙江等地做官,晚年致仕居于雷塘,从未长期居住在仪征。
张监在《阮元年谱》中记载:“祖玉堂,号琢庵,始占籍仪征县,复居郡城。”[4]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回忆祖父:“康熙五十年辛卯,占籍仪征乡试,中式武举人。”[5]两者都承认阮玉堂曾占籍儀征的事。1695年,滁州守备阮匡衡将阮氏家族的籍贯全部更改成仪征县大仪乡。也就是说,阮玉堂刚出生(阮玉堂生与康熙三十四年,即1695年),就从籍贯上更改为仪征县,而不再是江都县。十六年后阮玉堂凭仪征籍中武举人。阮氏家族最早以仪征籍取得科举成绩的是阮金堂,为仪征增广生。
为保住仪征籍贯,距占籍仪征145年后,阮元命人迁阮常生墓。
阮常生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二十七日逝于道署,道光二十一年(1840)十二月初五日,阮元让长孙阮恩海把阮常生藏在甘泉白阳山。阮元的祖父、父亲、母亲都是葬于祖墓扬州雷塘,唯独阮常生在去世七年后,移葬仪征。阮常生是阮元的继子,因阮元的原配夫人江氏无子,所以在送江夫人灵柩回扬州时,阮承信便过继了堂房之子阮常生,为江夫人服衰。阮常生的亲族一支,一直埋葬在仪征白阳山。从这一层讲,移葬阮常生也是有道理的。
清代对籍贯管理严格,顺治二年(1645)礼部对考生科举籍贯规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斥革,仍将廪保惩黜。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的据,方准应试。”[6]就是说,考生原先不是本地人,属于后迁来之户,那么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参加本地考试:一、年限上入籍至少二十年;二、在本地有田有宅有坟墓。清代尤其强调这两个条件,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被视为冒籍,要给与严重处罚。雍正十一年(1733)规定:“江南省崇明、昭文士子,必查明居住外沙,果有庐舍、坟墓可凭,方许入籍赴通州考试。其住居崇、昭地方者,不得以田地在通,妄行冒籍。若外沙并无居庐舍、坟墓。而冒考通籍者,将该童与扶同保结之廪生,一并照例斥革。”[7]可见有无坟墓是审查籍贯的一个重要考量。从阮匡衡将阮氏改为仪征籍起,至阮元这一辈已是五代。古代讲究五服之内与五服之外,如果阮元这一支再没有在仪征的坟墓,将被取消仪征籍。
于是,迁阮常生墓,可保仪征的籍贯。
清朝政府把县学分成为大、中、小学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录取不同名额的秀才。仪征县县学原本等级很低,康熙二十八年(1689)规定的学额是:府学二十五名,县学大学二十名、中学十六名、小十二名。阮匡衡把阮氏家族的籍贯改成了仪征县大仪乡,虽然仪征县的科举名额比江都县少,但是仪征县相对偏僻,应试人数比江都县少,因而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好些。相较与人才济济的江都县,科举考试竞争激励;人才较少的仪征县,能减轻子孙后代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雍正二年(1724)下令:凡“人文最盛之州县,提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
大学照府学额录取。”[8]即大学的县学,经过批准,可以每科录取二十五名秀才。
随着当地士人的努力,仪征县成为人文最盛之州县,县学依府学规制,一科可录取二十五名。仪征县学成为大学,使得读书人有较多的进学机会。因此,阮元为后世子孙留住仪征籍贯。阮元后人阮舜传也说:“当年江都县文化发达,人才济济。而仪征县文人不多,考试标准低一些。祖上报仪征籍,主要是考起来容易一些。”[9]
二、科举与家族荣耀
科举成功不但意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身份跨越,还意味着做官、光宗耀祖。“凡职官,恭遇覃恩,得膺封典,均如其品秩给以诰敕,并推恩于其先。”[10]有了官职,也就有了封赠祖先的条件。清代规定:“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封赠及三代,二品三品及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不封父母。”[11]男性贵,则子孙父母妻贵,科举是惠及祖宗儿孙之事。
在清代,读书科举做官只有男子才有这个权利,而皇帝对官员的封赠却不限男女。封赠虽然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却也有等级、品阶之分,和官员的品级相衬。
这种制度是清王朝对臣子的奖赏方式之一,鼓励官员孝顺、忠誠。
因阮元故,其家人受封赠情况:乾隆五十五年,乾隆80大寿覃恩,父阮承信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母林氏赠安人,二伯父阮承义赠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二伯母江氏封孺人。嘉庆元年(1796),嘉庆帝即位覃恩,阮元本人授资政大夫,父授资政大夫,母赠一品夫人,祖父阮玉堂赠资政大夫,祖母江氏、汪氏赠淑人。嘉庆四年(1799),高宗纯皇帝尊谥礼成覃恩,父封荣禄大夫、户部左侍郎加一级,母赠一品夫人。祖父赠荣禄大夫、户部左侍郎,祖母赠一品夫人。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致仕,覃恩外祖父赠协办大学士,外祖母俞氏赠一品夫人。 《阮元年谱》中记录了他的家人多次受封赠的情况,而且他的父母长辈还不止一个头衔。比如阮元的父亲阮承信,一生有九个头衔。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阮元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时,阮承信被封为从六品的儒林郎。如表格所示,因为阮承信一直没有出仕,不是吏员出身,所以不能封为宣德郎。官员品级越高,封赠范围越广,由父母、祖父母,伯父、伯母至外祖父母。恩荫,即皇帝推恩于官员之予孙,令其入仕。朝廷对官员的奖励不局限于长辈,还荫及子孙,如阮元长子阮常生恩荫为二品荫生,阮孔厚以嫡子身份恩荫为一品荫生。
命妇的品阶根据其夫君或儿子的官职大小而定,妇人可以因子封赠,也可以因夫封赠。父亲的官职高于儿子官职时,嫡母从父官,生母从子官。阮元继妻孔璐华,被封为二品夫人。阮元妾室刘文如只能因儿子阮祜封为五品宜人,阮祜的妻子因丈夫被封为钱宜人。側室唐庆云去世后由阮祜请封庶母为六品安人。
诰敕在当时很受看重,不仅仅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日常的服饰、车马中都可以享受很多特权,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清代仪征阮氏,通过自身的发奋努力和家族力量,在政治与学术上取得一席之地。做官之后,光宗耀祖,荣归故里。为官任上,奖励学子,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关心民瘼,体恤百姓;致仕后,服务家乡。正是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使阮氏一个外来家族,在扬州崛起。
注释:
[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页.
[2]武明军.清代扬州府科举研究[D].扬州大学,2012.第34页.
[3]阮元.扬州北湖小志序,揅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391页.
[4][清]张监等撰 黄爱平点校.阮元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1页.
[5]太府君行状,揅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357页.
[6][清]昆冈 刘启端.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39页.
[7][清]昆冈 刘启端.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44页.
[8][清]允裪.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三十一卷),四库全书(第6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56页.
[9]阮衍喜.阮元籍贯正[J].扬州师院学报,1986.第158页.
[10][清]允裪.欽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七卷),四库全书(第6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8-89页.
[11][清]允裪.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七卷),四库全书(第6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