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在这变革的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尖锐,工具理性凸起膨胀,而传统文化的脉络却日益纤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整个社会乃至校园出现生命的困惑、焦虑和迷失的生命问题,诸如黄洋事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宿射命案事件等诸多高校的生命安全事件。为此,传统的生命伦理思想又重新被人们所正视。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虽然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仍需我们不断探索挖掘,仍然穿越时空具有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生命教育;价值评析
近代以来,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文化,受到了极大地批判和压制。特别是在以五四运动为高潮的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民主”旗峡的“先进”知识分子更是将其视为全盘西化的“绊脚石”,由此,儒家正统思想被打入了历史的樊笼,其历史地位也被彻底动摇颠覆。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激进的民主人士更是将其被视为代表封建君主社会的“四旧”之一,通过“打倒孔家店”等一系列“破旧”文化运动,儒家思想及其精华完全粉碎一地。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科学本位”逐渐暴露了其固有的缺点和不足,如工具理性至上、价值观分裂、功利主义抬头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和市场自身所无法避免和解决的。由此,呼吁复兴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人士越来越多,尤以新儒家学派为代表。他们试图复兴和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与时代相连接,实现创造性的时代转换,使之为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诚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在不断更新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而为封建君主社会所衍生的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因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具体背景都有了质的根本性变化,其衰败也是不可避免,有其历史必然性。
正如山大的葛荃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思想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并不是唯一的,其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也不是绝对定向的。”存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的发展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故所有的思想观念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1]。因此,之于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价值,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辨证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从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与时代局限两个方面进行审视,特别是分析和探究其所具有的个体生命价值意义,从而形成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之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其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引导人们珍惜生命
“贵生”是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起点,是其他所有文化生命(包括家庭生命、道德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的必要条件,为高校大学生生死观问题做出了明确回应,要求大学生要学会珍惜爱护生命。
先秦儒家历来就注重对学生进行“贵生”的教育。在其看来,生命是宝贵的,它之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每个生命都是宇宙间一独特的存在,“生”是天地之大德,荀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生命的可贵。先秦儒家主张“贵生”的同时也反对苟且偷生,主张以生载“道”,注重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结合,故孔子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孟子则认为人必须死得其所,做到“尽其道而死”“舍生取义”。在先秦儒家看来,生的意义在于其有“称名”、“弘道”、“尽道”的使命。为了“道”、“义”,生是可以勇敢的面向死亡的。因此,只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做到持之以恒,意志坚定,平凡的生命之中也能孕育圣贤。
谈生的问题必要论及死亡的问题,在先秦儒家看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命的终结,生命的有限性就在于其终将归于“死亡”,但因死后的世界是人们所不知的,无从体验论证的,故其坚持的是一种“存而不论”的理性的死亡态度,注重引导人们关注并回归现实,要求人们要在现实世界中,在珍惜生命的基础上来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意义,是一种强调有所作为的生死观。另外,还倡导对逝者要“慎终追远”,是家庭生命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主张通过仪式化的葬礼和祭祀来追思先人,把生命连接起来,使其超越时空,實现永恒。
在这个科技网络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压力扑面而来,使得高校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和面对,甚至逐渐对生活感到恐惧和不安,出现生命的焦虑和困惑,从而导致高校中出现一系列荒废学业的不思进取的现象,也出现了一些“片面人”,甚至出现一系列的诸如复旦投毒案等生命残害事件。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先秦儒家倡导的 “贵生”、“弘道”等有关生死探讨的思想,有利于鼓励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比较准确的定位自己的生命使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命问题,着眼当下,奋发图强以实现生命价值,并能够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生活状态以及生存状况,使其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都能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有利于提升生命境界
“内圣外王”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生命理想境界,“内圣外王”思想强调的是生命道德的内外双修,是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它以生命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造福社会的统一为最高的生命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仅仅是从个体生命完善的角度提出的,更是从群体性的角度和社会性的角度来谈的,强调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生命价值统一,更偏重于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生命价值。这就很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境界追求指明了方向。[2]
在先秦儒家看来,“内圣外王”理想境界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生命实践活动,也就是其所强调的“躬身力行”的思想,着重于生命实践之于生命境界提升的必要性,一切生命境界的实现都离不开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具体实践,生命实践是“内圣外王”境界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其整个过程是有个体的生命实践为一个个的具体环节所组成的。这重强调实践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注重“力行”实践,从而能够做到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不断修正改善自己的行为,进而实现生命境界的不断提升,最终能够获得完善的自我。
參考文献:
[1]王静.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杨结秀.孔子的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D].广西大学,2012.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生命教育;价值评析
近代以来,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文化,受到了极大地批判和压制。特别是在以五四运动为高潮的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民主”旗峡的“先进”知识分子更是将其视为全盘西化的“绊脚石”,由此,儒家正统思想被打入了历史的樊笼,其历史地位也被彻底动摇颠覆。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激进的民主人士更是将其被视为代表封建君主社会的“四旧”之一,通过“打倒孔家店”等一系列“破旧”文化运动,儒家思想及其精华完全粉碎一地。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科学本位”逐渐暴露了其固有的缺点和不足,如工具理性至上、价值观分裂、功利主义抬头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和市场自身所无法避免和解决的。由此,呼吁复兴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人士越来越多,尤以新儒家学派为代表。他们试图复兴和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与时代相连接,实现创造性的时代转换,使之为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诚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在不断更新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而为封建君主社会所衍生的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因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具体背景都有了质的根本性变化,其衰败也是不可避免,有其历史必然性。
正如山大的葛荃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思想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并不是唯一的,其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也不是绝对定向的。”存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的发展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故所有的思想观念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1]。因此,之于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价值,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辨证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从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与时代局限两个方面进行审视,特别是分析和探究其所具有的个体生命价值意义,从而形成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之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其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引导人们珍惜生命
“贵生”是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起点,是其他所有文化生命(包括家庭生命、道德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的必要条件,为高校大学生生死观问题做出了明确回应,要求大学生要学会珍惜爱护生命。
先秦儒家历来就注重对学生进行“贵生”的教育。在其看来,生命是宝贵的,它之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每个生命都是宇宙间一独特的存在,“生”是天地之大德,荀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生命的可贵。先秦儒家主张“贵生”的同时也反对苟且偷生,主张以生载“道”,注重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结合,故孔子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孟子则认为人必须死得其所,做到“尽其道而死”“舍生取义”。在先秦儒家看来,生的意义在于其有“称名”、“弘道”、“尽道”的使命。为了“道”、“义”,生是可以勇敢的面向死亡的。因此,只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做到持之以恒,意志坚定,平凡的生命之中也能孕育圣贤。
谈生的问题必要论及死亡的问题,在先秦儒家看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命的终结,生命的有限性就在于其终将归于“死亡”,但因死后的世界是人们所不知的,无从体验论证的,故其坚持的是一种“存而不论”的理性的死亡态度,注重引导人们关注并回归现实,要求人们要在现实世界中,在珍惜生命的基础上来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意义,是一种强调有所作为的生死观。另外,还倡导对逝者要“慎终追远”,是家庭生命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主张通过仪式化的葬礼和祭祀来追思先人,把生命连接起来,使其超越时空,實现永恒。
在这个科技网络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压力扑面而来,使得高校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和面对,甚至逐渐对生活感到恐惧和不安,出现生命的焦虑和困惑,从而导致高校中出现一系列荒废学业的不思进取的现象,也出现了一些“片面人”,甚至出现一系列的诸如复旦投毒案等生命残害事件。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先秦儒家倡导的 “贵生”、“弘道”等有关生死探讨的思想,有利于鼓励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比较准确的定位自己的生命使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命问题,着眼当下,奋发图强以实现生命价值,并能够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生活状态以及生存状况,使其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都能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有利于提升生命境界
“内圣外王”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生命理想境界,“内圣外王”思想强调的是生命道德的内外双修,是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它以生命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造福社会的统一为最高的生命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仅仅是从个体生命完善的角度提出的,更是从群体性的角度和社会性的角度来谈的,强调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生命价值统一,更偏重于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生命价值。这就很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境界追求指明了方向。[2]
在先秦儒家看来,“内圣外王”理想境界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生命实践活动,也就是其所强调的“躬身力行”的思想,着重于生命实践之于生命境界提升的必要性,一切生命境界的实现都离不开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具体实践,生命实践是“内圣外王”境界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其整个过程是有个体的生命实践为一个个的具体环节所组成的。这重强调实践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注重“力行”实践,从而能够做到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不断修正改善自己的行为,进而实现生命境界的不断提升,最终能够获得完善的自我。
參考文献:
[1]王静.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杨结秀.孔子的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D].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