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也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并分析其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25-01
小学语文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人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想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德育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性
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圣地,因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未形成,对待事情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学生在学校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再好不过的办法,语文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身的价值观、情感都会得到升华,对学生人生有重要影响。
2、德育教育的特性。
(1)渗透性。语文学科具有渗透性,能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包括:阅读、写作、识字等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受到德育教育。
(2)层次性。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层次,能够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减少了课程的重复,学生也乐于接受。
(3)审美性。语文学科具有审美特性,其语言的运用和思想的表达能够表现出美的特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美好和快乐,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4)共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吸收接纳学生的意见,使语文教学更具有容纳性和共鸣性。
(5)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针对教材中特有的内涵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进行教学,最后教师应根据政治形势进行德育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学习成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讲解语文知识上,缺少德育教育的时间,导致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重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德育教育失去兴趣。
2、教师对德育教育不重视。
因德育教育不在考试范围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一方面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不在评估内,不能够显示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不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与自身无关,学生只需学习成绩好即可,还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教师只负责教学,而家长认识不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造成德育教育的难度。
3、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语文学科是小学学科中较为重要的学科,教师认为语文学科应更加纯粹,不应掺杂其他教育内容,若德育教育占用了语文教学时间,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语文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一味的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其他知识的融入,课堂气氛沉闷,也减少了德育教育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1、选择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
语文学科是小学中重要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因此,想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就要選择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教学,首先,学校应选择“三观”正确的教师,教师在讲课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因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学习老师的动作和行为,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其次,学校应将思想端正的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体罚学生,面对学生错误的表现,教师能够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两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面对同样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严厉的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性格温和的教师就会耐心的对学生讲道理,在这两者间,学生的内心变化是不同的,性格温和的教师会使学生增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严厉的教师只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2、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
因语文学科的文字较多,学生在学习起来本就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或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提高注意力,接下来进行问题导学,对学生提问有关视频的问题,进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也可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教材内容,使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或植物,学生有了参与感后,会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和感官都会得到刺激,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激励学生。
因小学生年纪较小,没有成熟的是非观,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没有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激励学生,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节时,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对文章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爱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学生在受到激励时,会提高学习兴趣,还会对这一节内容记忆深刻,紧接着,教师将文章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总结
小学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当中,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课程的设计,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点滴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成,石云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24+135.
[2]高洪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1):106.
[3]杨燕.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 学周刊,2017(28):55-56.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25-01
小学语文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人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想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德育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性
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圣地,因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未形成,对待事情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学生在学校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再好不过的办法,语文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身的价值观、情感都会得到升华,对学生人生有重要影响。
2、德育教育的特性。
(1)渗透性。语文学科具有渗透性,能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包括:阅读、写作、识字等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受到德育教育。
(2)层次性。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层次,能够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减少了课程的重复,学生也乐于接受。
(3)审美性。语文学科具有审美特性,其语言的运用和思想的表达能够表现出美的特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美好和快乐,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4)共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吸收接纳学生的意见,使语文教学更具有容纳性和共鸣性。
(5)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针对教材中特有的内涵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进行教学,最后教师应根据政治形势进行德育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学习成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讲解语文知识上,缺少德育教育的时间,导致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重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德育教育失去兴趣。
2、教师对德育教育不重视。
因德育教育不在考试范围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一方面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不在评估内,不能够显示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不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与自身无关,学生只需学习成绩好即可,还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教师只负责教学,而家长认识不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造成德育教育的难度。
3、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语文学科是小学学科中较为重要的学科,教师认为语文学科应更加纯粹,不应掺杂其他教育内容,若德育教育占用了语文教学时间,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语文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一味的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其他知识的融入,课堂气氛沉闷,也减少了德育教育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1、选择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
语文学科是小学中重要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因此,想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就要選择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教学,首先,学校应选择“三观”正确的教师,教师在讲课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因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学习老师的动作和行为,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其次,学校应将思想端正的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体罚学生,面对学生错误的表现,教师能够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两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面对同样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严厉的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性格温和的教师就会耐心的对学生讲道理,在这两者间,学生的内心变化是不同的,性格温和的教师会使学生增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严厉的教师只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2、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
因语文学科的文字较多,学生在学习起来本就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或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提高注意力,接下来进行问题导学,对学生提问有关视频的问题,进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也可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教材内容,使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或植物,学生有了参与感后,会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和感官都会得到刺激,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激励学生。
因小学生年纪较小,没有成熟的是非观,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没有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激励学生,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节时,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对文章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爱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学生在受到激励时,会提高学习兴趣,还会对这一节内容记忆深刻,紧接着,教师将文章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总结
小学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当中,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课程的设计,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点滴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成,石云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24+135.
[2]高洪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1):106.
[3]杨燕.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 学周刊,2017(2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