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被称为合作学习。为了使得合作学习模式在物理课程中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首先物理老师需要打好理论基础。其次是实践操作,合作学习是实现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大理想化;不同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收获友谊实现共赢。很多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把物理作为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经过调查研究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在于物理老师的上课方式千篇一律没有进行及时整改。物理知识点晦涩难懂,老师把条条框框一股脑扔给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对高中物理产生畏难和抵触的学习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高中物理学习中迫在眉睫,“纯理论”说无论再完美都是纸上谈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学生是主体,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去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路人不是“独裁者,”国家不需要“考试机器”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团队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充满挑战的物理世界,原来物理不止是一串符号,一组公式更是一座充满宝藏的岛屿等着我们去开采。这一刻学生由独自作战开始合作探究,从死背公式走向实际操作;学生的眼界从书本走向了世界。
一、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配角辅导的形式出现,这种学习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从旁辅导以及同伴帮助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言堂,教师需要把讲台留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权威,“灌输式”的教学一直让学生苦不堪言,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收效甚微,其实教师最大的作用不在于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紧扣学习目标采取合作学习模式、相互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时教师可以举例摩托车、小轿车、火车等,利用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启动所用的时间(S),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师提问:
1、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2、差值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速度改变越快对吗?
学生经过小组学习讨论得出:要知道速度改变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到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结论,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分小组在不断合作探讨中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们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收获了知识,相较于老师直接式输入学生愿意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答案更加有成就感,老师虽然退居二线从旁指导,但是每一个提问每一句总结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新思路,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让学生不再惧怕物理甚至爱上物理课程。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应用问题
1、课程合作过于形式化
小组合作模式是新课改后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新的观点和制度的实施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合作学习也一样。很多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刚接触合作学习时参与度并不十分积极,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时态度也不端正;小组里的每个人都不愿意为自己的团队做出努力,消极的学习情绪让整个班级犹如一盘散沙。一部分的老师则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仍然“我行我素”常常表露出过分的形式主义,他们认为合作教学不过是“镜花岁月”看得见摸不着,实行起来浪费时间、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数毫无帮助;甚至会导致学生难以管制。
2、合作学习开展不合理
合作学习虽然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满足条件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过分一昧强调合作学习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的合作学习起到的就是消极影响,
三、高中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及教学设计
合作模式的教学设计一共包括这几点:(1)合理进行分组(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三大点缺一不可,教师想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合作學习需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教师在分组时不能够顺从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这样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成绩、性格、性别来进行科学分组,可以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多媒体和实验室,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更容易理解知识,最后是自我的评价反馈,教师开展教学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适当鼓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流畅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师自己的态度和说话方式避免伤害到学生。
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经在全国取得很大成功。虽然实行过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在后续教学教师会针对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整改,相信合作学习会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推崇。
参考文献
[1]谢子行,姚洪波.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107.
[2]李渭利. 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学生是主体,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去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路人不是“独裁者,”国家不需要“考试机器”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团队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充满挑战的物理世界,原来物理不止是一串符号,一组公式更是一座充满宝藏的岛屿等着我们去开采。这一刻学生由独自作战开始合作探究,从死背公式走向实际操作;学生的眼界从书本走向了世界。
一、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配角辅导的形式出现,这种学习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从旁辅导以及同伴帮助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言堂,教师需要把讲台留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权威,“灌输式”的教学一直让学生苦不堪言,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收效甚微,其实教师最大的作用不在于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紧扣学习目标采取合作学习模式、相互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时教师可以举例摩托车、小轿车、火车等,利用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启动所用的时间(S),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师提问:
1、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2、差值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速度改变越快对吗?
学生经过小组学习讨论得出:要知道速度改变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到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结论,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分小组在不断合作探讨中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们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收获了知识,相较于老师直接式输入学生愿意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答案更加有成就感,老师虽然退居二线从旁指导,但是每一个提问每一句总结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新思路,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让学生不再惧怕物理甚至爱上物理课程。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应用问题
1、课程合作过于形式化
小组合作模式是新课改后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新的观点和制度的实施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合作学习也一样。很多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刚接触合作学习时参与度并不十分积极,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时态度也不端正;小组里的每个人都不愿意为自己的团队做出努力,消极的学习情绪让整个班级犹如一盘散沙。一部分的老师则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仍然“我行我素”常常表露出过分的形式主义,他们认为合作教学不过是“镜花岁月”看得见摸不着,实行起来浪费时间、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数毫无帮助;甚至会导致学生难以管制。
2、合作学习开展不合理
合作学习虽然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满足条件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过分一昧强调合作学习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的合作学习起到的就是消极影响,
三、高中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及教学设计
合作模式的教学设计一共包括这几点:(1)合理进行分组(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三大点缺一不可,教师想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合作學习需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教师在分组时不能够顺从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这样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成绩、性格、性别来进行科学分组,可以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多媒体和实验室,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更容易理解知识,最后是自我的评价反馈,教师开展教学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适当鼓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流畅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师自己的态度和说话方式避免伤害到学生。
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经在全国取得很大成功。虽然实行过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在后续教学教师会针对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整改,相信合作学习会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推崇。
参考文献
[1]谢子行,姚洪波.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107.
[2]李渭利. 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