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中有丰富的育人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并积极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语文课更应该是一门教人做人的课,它比政治课承担着更为全面的德育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渗透
1、借助名句以德育人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佳句,我们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深含思德韵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传递着不受环境污染,洁身自好的志趣。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进行品德教育,净化灵魂。
2、借助古诗以德育人
我国的文化悠久灿烂,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利用古诗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前一段时间,我校食堂出现了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很多馒头啃了一半就被学生扔在桌子上。我听说后,早读时将《悯农》及《观刈麦》两首诗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后结合班上有些学生厌学的现象,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3、借助课文以德育人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讲《斑羚飞渡》一课时,许多学生粗浅的认为这是一篇有关动物的科普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通过让学生赏读、质疑、探讨去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并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亲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先忧后乐”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舍生取义”美;《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春雨,不但要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努力挖掘语文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有效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質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语文课更应该是一门教人做人的课,它比政治课承担着更为全面的德育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渗透
1、借助名句以德育人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佳句,我们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深含思德韵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传递着不受环境污染,洁身自好的志趣。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进行品德教育,净化灵魂。
2、借助古诗以德育人
我国的文化悠久灿烂,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利用古诗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前一段时间,我校食堂出现了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很多馒头啃了一半就被学生扔在桌子上。我听说后,早读时将《悯农》及《观刈麦》两首诗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后结合班上有些学生厌学的现象,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3、借助课文以德育人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讲《斑羚飞渡》一课时,许多学生粗浅的认为这是一篇有关动物的科普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通过让学生赏读、质疑、探讨去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并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亲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先忧后乐”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舍生取义”美;《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春雨,不但要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努力挖掘语文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有效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質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