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的发展和应用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he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篇分析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从1952年Z.Harris 发表的“Discourse Analysis”这篇论文为开端,到20世纪60年代结束末,属于话语分析的萌芽阶段。而话语分析的起步阶段是从70年代开始的,由于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和语言哲学对话语分析的关注,人们在传统的语法分析中,引入了语言、语境、照应等来分析话语。其中代表人物有Van Dijk, W.Labov 和M .A .K Halliday等。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兴盛阶段,中国的话语分析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话语分析创立了自己的刊物Text。
  二、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分析的贡献
  在谈到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时,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被运用的最多。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对话语分析做了巨大的贡献。在韩礼德看来,人是社会人, 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他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要素: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以及这些要素在语言的不同结构中的体现形式与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语域理论。所谓语域,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不同的篇章属于不同的语域,语域居于形式与情景之间,即它把语篇与语境联系起来。韩礼德的独特贡献在于:第一,他把语言除了具有反映话语范围的概念功能和反映话语基调的人际功能之外,还具有把表达上述两种功能的各种信息组合成连贯语篇的语篇功能。第二,语篇的概念意义在形式上由及物性和词汇体现,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以及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词汇和基调体现语篇的人际意义,最后主位和述位、衔接来体现语篇的谋篇意义。
  三、语篇和语篇的研究
  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语篇应被视为一个语义单位,语篇不是由句子组成,而是体现为句子。语篇有组篇机制,而互不相关的一组句子则没有。语篇在周围环境中体现的整体性反映了它的组篇机制。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纽带概念,这些衔接纽带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在谈到构成篇章的条件时,连贯被认为是构成篇章整体性的先决条件。Van Dijk(1977)把连贯看做篇章的语义属性,它依赖于每句话的意思。Van Dijk (1977: 126) 和Crystal(1985:11)认为衔接是语篇在语义和语法在表层结构上的连接,而连贯则是组织人们去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潜在的和功能的意义连接的主要手段。因此,衔接可以看成是结构上的,而连贯则是语义上的。胡壮麟(1994:181)指出“衔接所实现的是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之间的关系,而连贯指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关系”,并认为“语篇的连贯实际上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因此,衔接引导着连贯,而连贯则是读者在阅读中所创造的行为。一个语篇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相互作用反映了语篇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而这种联系实现了篇章中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就篇章的交际性, de Beaugrande 和 Dressler (1981:10) 对篇章作了如下的定义:“篇章应定义为满足七个组篇标准的交际事件 , 若其中任何一个标准被认为没有得到满足 , 该‘篇章’就不具备交际性。不具备交际性的‘篇章’为‘非篇章 (non-text)’ ” ,他们认为满足篇章的七个条件是: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篇际性。
  语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因学科不同而各有异处,Schiffnn(1994)详细介绍和比较了6种语篇研究的路子,它们是:①言语行为理论;②互动社会语言学;③交际人种学;④语用学;⑤会话分析;⑥变异分析。事实上,语篇的研究远非这些。VanDijk(1997)则把各种语篇研究分为三大类:①侧重于语篇本身,即对语篇结构的研究;②从认知角度对语篇加以研究;③侧重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研究。而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和传递信息时,话语的起点表达呈线性排列。即说话者在交际时必须选择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会影响听者或读者对话语的理解。说话人选择的观察角度,人们用主位来表示,代表已知信息,而述位则表示主位以外的发话者所说的其他一切成分,代表新信息。而主位化指的是一个话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所指被发展成为该话语的中心主语。通过对主位的研究,使得话语有一个结构框架,该框架里的语句有着于主要目的相关的语序。不同的话语有着不同的结构框架,人们通过对结构框架的研究,可以得出说话者或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如在对事件的描写往往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如果不遵守这一顺序则表明话语的发出者想借此产出特殊的效果和目的。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对语篇的研究是通过语篇的功能和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另外即通过及物性结构分析它的概念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语调等分析它的人际功能,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分析它的谋篇功能,最后把它们综合起来分析它们的总的交际功能和语篇的文体特色。
  四、语篇分析的应用
  为什么要研究语篇,首先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语篇,以更客观公正的观点来对待语篇,而不受源语篇的影响。比如政治语篇,领导人通过公开讲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希望把此影响给予听众或百姓。而通过语篇分析, 我们就可以挖掘其隐含信息,展现语篇生产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 把他们的意志和观点传播给受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家权利是如何利用语言作用于受众的。其次在教学中,语篇分析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分析和讲解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真实的情况下使用语言。对于二语的习得者通过语篇分析的知识,则可以更好的掌握语言的使用结构、通过话题的关联性得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为以后的使用语言和交际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得到能力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学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为了全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教学媒体出现及应用,引起了教育教学模式有了质的飞跃。而课程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
我们读文章写文章,大脑活动总是要沿着一定的轨迹行进。人们称之为“思路”(也称“思序”)。如果杂乱无章,无头无序,那么思维活动就无法正常运行。语文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可以有章可循的。我们从数学科可用数轴、图形表示数的变化,物理科的力学用图形、箭号等来表示力的大小变化等等的方法中看到,它们都用图形将其结构、变化过程形象化的展示,从而达到简洁清晰完整表达的目的。我受其启发,设想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图示方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把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打破常规而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沉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开辟一个新天地。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
近些年,笔者坚持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尝试和探索,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功能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必须将传统语文教学中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的方式,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学生
孔子曾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表明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自古有之。在任何时期的学校教育中都有学业成就跟不上同龄普遍水平的学生,他们是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中的一部分。排除由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等造成的学业水平低下,我们还会经常提到“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一直饱受争议,本文旨在对进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进行系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