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专家学者阅读图书(第二部分)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7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岁尾,本刊特邀国内诸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回顾、盘点2011年印象深刻、4&g-推荐的图书。各领域专家、学者提名书籍200余种,本刊从中遴选近80种。书目及专家意见分别刊登在2012年1、2两期。让我们循着专家、学者的目光望去,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让我们一同感知2011年中国图书界的体温和脉动,一同品味2011年的袅袅书香……
  历史类:《辛亥革命》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著,季我努译。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推荐人:李红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员)
  1917年,一位名叫约翰·里德的美国人曾经在俄国目睹十月革命,后来他将所见所闻写成《震撼世界的十天》,受到列宁赞扬。辛亥革命前后,一位名叫布朗的美国人则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写下17本日记。后来,他依据这些日记写成《辛亥革命》一书。这本书虽然写于近100年前,但眼光的精准实在让我们咋舌。他好话不嫌多地赞美孙中山,坏话不怕少地抨击西方侵略者,我们读了不但内心舒坦,而且颇受感动。他说,西方政府一直在公开教唆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他们控制。而中国民众之所以愤恨西方人,归根到底在于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暴力侵略与经济掠夺。读了这般言论,都不敢相信它出自一位美国佬之口。可言论的高潮并未就此中止,作者似乎有意再掀起一个高潮似地写道:像孙中山那样“集多种崇高美德于一体的伟人世间罕有”;辛亥革命所导致的中国转型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运动无法比拟”。作者就像是在唱赞美诗:辛亥革命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综观人类整个历史,没有什么比辛亥革命更激动人心的时刻。欲识庐山真面目,须将身儿置山外。谁说作者的那些话不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性呢?对了,书中夹带着几十幅图片,那可多是中国人前所未知的。
  历史类:《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杨琥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李红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员)
  五四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因为,我们从五四走来。但是,在许多人看来,正如对《红楼梦》、对鲁迅,对五四也早已很难说出新话。仅此一点,就足以看出我们的学术视角是多么单调。其实,任何对象都是说不尽的。我们要在言说中制造新奇,就得经常变化花样,转化视角,营造场面。我敢说,许多男人都与近古乃至上古、乃至外国的著名美女发生过精神恋爱。这是因为,在兴奋的想象中,美女非但是不死的,而且是不老的。对五四,我们是否已经缺乏该有的兴奋与想象呢?感谢杨琥,他以最没有想象力的最值得称赞的学者的美德,为我们提供了触发兴奋想象的酵母。别以为编本书很容易,那得看编什么、怎样编!像这本书,就是一本很难编的书——除非你不想像杨琥那样地道!看看前人是怎样评说五四的吧,就像我们听陈寅恪先生讲述柳如是一样,借助那些或一致或歧异的言谈,认识五四何以规定了我们今天的向路!
  历史类:《英雄之城:大轰炸下的重庆》
  王川平主编,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李红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员)
  对南京,我们的历史记忆历久弥新。对重庆,我们似乎亏欠些什么!尽人皆知南京大屠杀,但有多少人知晓重庆大轰炸呢!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国首都,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英雄之城,重庆早已不仅仅是一座西南重镇,而是中华民族的一具民族图腾!其实,正如莫斯科、列宁格勒、伦敦,重庆绝对是二战中最重要的东方堡垒。它的符号与象征价值,早已跨越国界,具备世界意义。在唤醒与重建历史记忆的过程中,我愿意郑重地推荐《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而《英雄之城:大轰炸下的重庆》就是这套丛书中最有可读性的一种。书中所载文字很少,更多的是珍贵照片。在照片中,我们不仅看到国共、中美、中英、中日等多重面向,还看到了各色人物以及真实的社会场景!我们不仅看到了悲惨与悲壮,更看到了奋斗与光明!那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与精华,也是人类的正义与大道。重庆是吉祥的名字,而吉祥往往在苦难的隧道中走来。
  文学传记类:《太平轮一九四九》
  张典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6月出版
  推荐人:樊希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读书》杂志总编辑)
  太平轮是一艘1949年1月27日沉没的货轮。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典婉,通过多年探访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结合大量珍贵史料与照片,写成此书,向我们讲述了太平轮的生死别离,再现父辈集体流亡的辛酸往事。
  文学传记类:《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丁晓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推荐人:徐怀谦(杂文家,《人民日报》副刊主编)
  毛泽东说:“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说:“乔木是我们党内的第一支笔杆。”该书披露了胡乔木撰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重要文章、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等重要讲话的台前幕后,写出了他亲历整风运动、庐山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所思所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史学价值。
  文学传记类:《我的阅读史》
  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推荐人:陈品高(《博览群书》杂志主编、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
  该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与叙述。他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经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展示了自身性格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个人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补充和阐释。
  文学传记类:《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钱理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推荐人:陈品高(《博览群书》杂志主编、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乃钱理群先生“接着樊骏先生往下写”,有关现代文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思考结晶。
  文学传记类:《文学隐喻研究》
  朱全国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推荐人:陈品高(《博览群书》杂志主编、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
  该书首先梳理了隐喻研究的历史,从文学语言出发,以“文学性”为中心展开自己的逻辑表述,在涉及文学隐喻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有深度的开掘,多有新意,富有启发性。
  文化类:《八十溯往》
  沈昌文著,海豚出版社,2011年8月版
  推荐人:樊希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读书》杂志总编辑)
  这是沈昌文先生的自叙性作品。他是三联书店的老领导、老前辈,著名的出版家。他在书中所回忆的种种往事,处处体现出他们那一代出版人的追求和情怀。
  文化类:《阅读的未来》
  罗伯特·达恩顿著,熊祥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推荐人:樊希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读书》杂志总编辑)
  互联网和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正在不断冲击传统的阅读。作者是图书史研究者,曾任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参与过谷歌图书馆计划,深谙图书史和电子图书之道。他在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穿 梭,揭示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多元与突变中,为我们塑造关于阅读未来的种种可能。
  文化类:《走近清华简》
  刘国忠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推荐人:李红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员)
  关心考古、喜欢古董的人越来越多了。曹操墓成为新闻热点,毕竟是好事。而简帛,想不到吧,居然也拥有许多围观者与爱好者。清华大学收购的一大批竹简,有人不认同,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再没有第二本书比这本书讲得更好的了!
  文化类:《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
  瞿林东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3月出版
  推荐人:李红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员)
  这是一本很纯正的书,往往在平实周正的叙述中蕴涵着对许多重要问题的深思。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它的主题,与史学史结合是它的特点。然而,它并不虚远。一部电视历史剧,就链接了历史与社会。可见,这其实是一本阐述如何建立正当的文化生活的书。
  文化类:《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本书是北京大学宿白教授1952年至2010年发表的40余篇论文的汇集。主要集中讨论的是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墓葬及宗教遗迹的考古学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唐代即已开始。北宋提倡恢复古礼,研讨古器物蔚成风气。宋元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都邑志书的纂修,所以书中论文较详细地著录三国两晋南北朝遗迹遗物,应自宋元始。有清一代提倡金石考据之学,石刻的搜集、古器物的考订,规模广泛程度在宋元之上,为当代的考古学打下基础。宿白教授为新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学者,本论文集所汇集论文多为当时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文化类:《粉丝时代》
  简东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推荐人:凌沧州(作家、文化学者,《出版商务周报》总编辑)
  简东方先生乃一位江湖奇人,大隐隐于网络,在公务员们闷头发大财的今日,老简居然闷头鼓捣出一部中国网络的趣味史,一部近20年来中国网民的编年史。
  这本书叙述的网络舆论事件,从邓玉娇案到李刚门,包罗万象,透过20年网络民意的变迁,管窥中国社会的变化,看到中国网民的成熟。
  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网民,或许都能心有戚戚焉。想当年,天涯论坛上,哪有如此关心社会时政的网友这么多,多的是谈风弄月,花花草草;现在,像凯迪的猫眼看人,网易的新闻跟帖,每一个论坛,每一个跟帖,每一个博客,都似乎在唱响中国网民推进社会进步的奏鸣曲。
  简东方先生的《粉丝时代》可谓得其时也,研究中国网络的人尤其应该看看这本书,研究中国社会的人也应该看看网络里奔腾着怎样的民意。
  文化类:《新启蒙年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
  向继东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推荐人:徐怀谦(杂文家,《人民日报》副刊主编)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思想启蒙的年代。从《走向未来》丛书、李泽厚的美学到《第三次浪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随同知识的爆炸到来的是读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一个言论自由的年代,令今天的我们回想起来,仍然唏嘘不已。
  文化类:《民国影坛的激进阵营——电通影片公司明星群像》
  臧杰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推荐人:周实(作家,原《书屋》杂志主编)
  这是一个影迷也是一个淘碟的狂人为自己写的一本书,但它恰恰因为这点也就更是大家的。曾经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通公司一直被中国电影史大写为左翼的新阵地,它所留下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多年以后也成为中国人民的国歌。然而,就是这家公司却只留下了4部影片,其存在也不足两年。事情为何会这样呢?作者通过影人的命运,将其晦暗不明的历史一点一点地捞出了水面。
  文化类:《瓯风新刊第三集》
  方韶毅主编,黄山书社,2011年10月出版
  推荐人:周实(作家,原《书屋》杂志主编)
  1934年温州曾有过一份《瓯风杂志》,共发行24期,此书延续其刊名,不定期出版,只为远绍前贤,期望有所传承,故《瓯风》之后添了“新刊”两字。若要类比,似可参照《温故》、《读库》。不同的是,此书所重在于温州,细细读来,字里行间,都能让你触到感到江浙一带的幽深文脉。温州能有这样一本陆续推出的温雅丛书,不但令人生出羡慕,而且使人难免嫉妒。
  艺术类:《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集》
  中国美术家协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推荐人: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本图书是中国美术界积极响应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而立项编撰的大型美术作品文献集。作品文献集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反映新疆题材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主体,兼有40年代老一辈美术家画新疆题材的作品,是我国首次集中整理汇编的专题美术作品集。书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专业论文,由研究新疆美术的史论家分专题撰写,从资料和论题来两方面集中总结论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新疆美术文化的一次系统理论梳理。第二部分的美术作品,均为全国优秀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素描等共近500幅,按时间段编排,同时兼顾艺术家个案的完整性。第三部分的学术年表,精心汇集新疆题材美术创作过程的各类资料,核实历史过程的细节,将大事、要事重要文献图版按年代编排,资料线索清晰,记事准确,体例规范。不少资料属于第一次发表。本书出版质量一流,图书编纂设计新颖,是近年大型美术作品文献集中学术含量极高的图书。
  艺术类:《云冈石窟装饰图案集》
  王晨编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栅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本书是云冈石窟图案的精选集,作者在多次考察云冈石窟,大量收集各类图案的基础上,按图案时间、纹样的构成、图案的运用等分类进行精心编排,同时附有图案的复原图例和图案渊源及沿革演变的研究文字,是一部融调查研究和实用为一体的专著,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图书的装帧设计十分新颖,纸张图版质量都属上乘,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图书。
  艺术类:《漫话叶浅予》
  包立民编著,学苑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推荐人:陈品高(《博览群书》杂志主编、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
  他是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他的舞蹈、戏曲人物国画,被徐悲鸿评价为:“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故浅予在艺术上之成就,诚非同小可也。”他的艺术人生丰富多彩,硕果累累。
  艺术类:《洋风姑苏版研究》
  张烨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推荐人: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本书是一部专题研究18世纪苏州民间年画中洋风姑苏版的学术专 著,在此前仅见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的著作,本书在前人收集整理的成果基础上,又对流失英国、日本和散在民间的版画作品进行了调查汇集整理的工作,资料全面翔实。以此为基础重新清理了此前学术界对姑苏版概念上的含糊分歧,比对缀合了长期被分开的10多件版画,从中分析出洋风姑苏版绘制的技法要素、题材样式、洋风姑苏版的兴衰原因等长期被学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以分析洋风姑苏版的形式内容为主线,对姑苏版作源流辨析,订正概念,论证风格技法及其制作规律。下编集中探讨洋风姑苏版的功能、作者、外销途径、日本浮世绘与姑苏版、洋风姑苏版与清代的教难等多层面的学术问题,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研究最具有学术深度的著作。书后附录的年表和作品一览表均达到学术规范。全书近300页,论述文字18万字,图版251幅,是一部图文并茂、学术含量很高的新书。
  哲学宗教类:《德性论》
  江畅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推荐人: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伴随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当代复兴,其与伦理学的价值论、情感论和规范论相对应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界的热门话题。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提出建立德性论作为伦理学的主干分支学科的思路,认为德性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人的品质,即善品质(德性)、恶品质(恶性),以及如何获得德性和如何避免或克服恶性等,主张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在《德性论》一书中,作者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当代西方伦理学界关于德性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着重对德性与恶性、人性、幸福、智慧、认识、情感、意志、实践、环境、教育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本书以论题的前沿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学术逻辑的严谨性,为目前的学术创造和学术建构提供了一种示范。
  哲学宗教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王晓渔(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
  这本书源于迈克尔·桑德尔为哈佛大学本科生教授的同名课程,视频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属于“全球开放课程”。在桑德尔那里,公正不仅是抽象的理念,还是具体的问题,比如是征召士兵还是雇用士兵?如果不参与政治,你会成为一个好人吗?我们应当弥补前辈们所犯下的罪吗?团结是对自己人的一种偏袒吗?桑德尔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且尽可能呈现问题的困境,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
  政治类:《中国未来30年》
  吴敬琏、俞可平、罗伯特·福格尔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推荐人: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未来的30年,中国如何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也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中央编译出版社邀请国内外17位知名学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把脉,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贸易、农业等方面,为我们勾画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大致轮廓,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对读者有较大的启发。
  政治类:《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胡鞍钢、鄢一龙、魏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推荐人: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该书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中国2030年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为主题的长远战略构想。创意性地提出了全球2030年共同构建“大同世界”的新理念、新目标。首次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研究国情和世情。《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是国情研究中心又一部“集大成之作”和“精心之作”,是国情研究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政治类:《人间正道》
  韩毓海执笔,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推荐人:陈品高《博览群书》杂志主编、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
  该书从世界视野和人类发展总体进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道路的先进性,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四个角度,清晰概括了中国道路的丰富内涵。
  军事类:《战略决策新论》
  徐国平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推荐人:姜铁军(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战略决策作为军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战略谋划中处于中心地位。战略决策所要解决的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和安全利益的重大问题。战略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安危和整个军队的行动。《战略决策新论》共由七章组成,从战略决策的概念入手,概略地介绍了战备决策的含义、内容、基本特点、基本原则。该书还对国内外战略决策的发展简史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让读者对战略决策有了一个“纵深感”。全书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战略决策的依据,包括外部战略环境、内部战略环境和军事战略思想与有关国际法规等;二是战略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包括战略情况的分析与判断、拟订战略决策方案、方案优化与抉择、方案的执行与反馈;三是战略决策与战略运筹分析,包括战略运筹分析的一般思维准则、战略运筹分析的基本方法、战略运筹分析的组织与管理;四是战略决策中的谋略运用,包含军事谋略的基本含义、战略决策者谋略能力的基本要素、战略决策中的谋略运用。书稿最后还创造性地对战略决策者的基本素养,包括战略决策者面临的挑战及其重要作用和战略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概括。
  军事类:《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新论》
  黄迎旭著,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姜铁军(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用近10年的时间,研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军事原著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写成了这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该书在2004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该著作的绪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思格斯从事军事理论创造活动的历史进程。着力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战争基本理论、军队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等方面所作出的新贡献,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军事领域实现的新突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军事科学方面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结合马克思思格斯对一场场具体战争的剖析和论述来解构他们的军事思想,有创造性和很强的可读性,可以帮助人们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军事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育心理类:《学校教育生活的重建》
  张广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推荐人:项贤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和价值,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部门长期以来都重视不足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大家都关心课堂教学,关心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多少书本知识,甚 至认为学生去学校受教育就等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实际上,学校生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有时往往比那些书本知识的影响要深刻而长远得多。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作者着重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在本书中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种种弊端,恩考并探索了重建学校教育生活、发掘和利用学校生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这本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因而在不少方面做得不够规范,探讨也不够深入,但无论是对教育实践工作者,还是对教育科学研究者来说,阅读这本书,都能获得不同的启发。
  教育心理类:《教师阅读地图》
  魏之渊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推荐人:项贤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读书的书。全书分为“教师要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优秀图书和优秀电影评介”和“阅读误区”等几个部分,按照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等几方面向教师评述和介绍了200本图书,介绍了如何利用书目进行阅读,也对一些阅读失衡案例进行了分析。尽管所介绍的图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中小学教师,也不可能完全囊括了中小学教师应当阅读的所有图书,但在中小学老师的阅读生活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关注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读书风气不盛的时期,能有这样一本引导中小学教师来读书的图书,的确难能可贵。
  教育心理类:《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
  米靖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推荐人:项贤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把2 0世纪上半叶出版的6本职业教育理论著作整理合集出版,包括了朱元善的《职业教育真义》、杨鄂联的《职业教育概要》、江恒源的《职业教育》、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概论》和《职业教育通论》等。这些图书出版的年代,正是我国职业教育筚路蓝缕的开创时期,这些理论著作既指导了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当时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反映。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需要大发展却没能很好发展的时期,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温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职业教育先驱们的著述,其中诸多问题与今天仍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本书不仅对我们研究当时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历史资料的价值,而且对我们今天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法律类:《法学知识如何实践》
  刘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推荐人:陈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兼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所副所长)
  优雅并不妨碍严肃,轻松并不妨碍严谨。这就是我阅读《法学知识如何实践》的首先感觉。从本书各章的题目来看,实际上都是法学的宏大题目,
  (说实在的,我觉得本书的书名似乎不能有效涵盖本书的内容,因为作者体察到的法学知识的选择性实践首先得依赖于法学知识的选择性形成),但作者却并未单纯以宏大的话语、紧张的论证作为阐释工具,而是集聚广博的知识,选择微妙的角度并沿着清晰的思路,在“非紧张状态下”以“口述式写作方式”详尽阐释这些确实紧要的主题,并确实会引起伴随阅读的紧张思考。本书中的有些观点(甚至是其中的基本观点)我并不赞同,有些论证的逻辑体系我亦认为有所缺欠。但我仍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两遍以上的法学著述。不信你也试试。
  法律类:《大学法治与权益保护》
  湛中乐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推荐人:陈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兼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所副所长)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有关大学治理法治化的专著。作者通过自身居于其中的大学治理机制的运作过程与实际效果,切实体察并深刻认识到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并运用其作为行政法学者的专业知识与学术技能,为大学治理的法治化模式与实现路径勾画出一幅基于深入分析的理想图景。本书对大学自治与大学法治关系的论述严谨深刻,对大学治理法治化诸种要素(如大学的法律地位、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大学管理的权限与程序、相关权益的法律基础与救济途径等)的分析精当扼要,对近年来有关大学治理典型案例的分析鞭辟入里。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机制中,大学治理不能自外于法治环境与法治过程。读罢此书,心知信然。
  法律类:《证券法的变革与走向》
  陈洁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推荐人:陈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兼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所副所长)
  相对于股市的凄凉景象,致力于股市发展的建言献策却如丰年瑞雪般纷至沓来,本书便是其中之一,旨在促进股市基本制度架构证券法的发展与完善。本书着眼于证券市场的结构与机制分析,从纷杂的市场现象与制度体系中抽离证券市场运行及证券市场关系的重要节点,在金融产品衍化、投资者身份变迁、监管机制功能绩效和证券行业角色定位的交互作用中,发现并判断出证券法的结构缺陷与完善要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与制度论证。本书各部分体现的水准并不平衡,但总体上却映现出一种认真的态度、学者的责任和学术的睿智,其中的分析与建议肯定能为证券法的发展与完善助益。我们很难为股市找出一种或几种灵丹妙药,但多一种药方总是好的吧,起码还有一种信心存在。
  (责任编辑 李君)
其他文献
在从事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像看图写式这样简单的应用题题目,不应该错,把题目意思说给他听,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就不对呢。”“前两天刚做了一道这种类型的题目,现在题目稍微变了一下就又不会了。”“我们家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做作业还没看清题目就做完了,加减法老出错。”这种现象大多数学生家长抱怨孩子不细心,其实,关键是孩子对题目意义不理解,为什么一问就会,一写就错呢?  课程标准把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器材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集中在一起,而且其较大的交互性与集成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伴随着新课标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原则
在妈妈的怀里,悠悠的儿歌是宝宝最好的催眠曲;在幼儿园里,短小的儿歌是学生最好的旋律。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民间,全国各地都有。因为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所以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也理应成为今天低年级儿童教育的主流。笔者在近十年的小学低段教学中,发现儿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
2011年的书业,似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实体书店纷纷关门歇业,强行进入这一行业的网络书店却宁愿赔钱卖书;这当然使得出版社感到心惊肉跳,有的编辑已经在哀叹自己行将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出版社在坚持出版一些科学文化方面的好书,这真是一种奉献。尽管2011年的书业中仍然有成功的畅销书,仍然有暴利的例子,但这些通常和科学文化书籍无关。在如今的社会中,科学文化书籍只能安于小众的命运。  下述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要谋求语文教数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田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阅。”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较多看到的是教师示范,幼儿照着画,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较多重培养的是幼儿绘画的技能,比如注重物体的外部特点以及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布局等;在评价的过程中也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在这种绘画的过程中抑制了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意识。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他们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教师应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这篇课文表面上写的是樟树,实际上写的是人。那么“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要不要教给学生呢?回答是肯定
微博的思想是怎样的思想?我的一位同仁屡屡以惊悚之言名世,配合民族主义而大谈消灭“劣等”的国家的言谈,每每让学生们激动不已,却也让诸多学人敬而远之;微博却成为这种言论方式的鼓励者:它有效地征服了微博上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搜集信息的人们,并成为一代“意见领袖”。  把微博上思想家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新闻事件的评论集合在一起就会看到:几乎所有活生生的事件,都被微博思想家们用“民主”“自由”和“灵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