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怎样思想?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的思想是怎样的思想?我的一位同仁屡屡以惊悚之言名世,配合民族主义而大谈消灭“劣等”的国家的言谈,每每让学生们激动不已,却也让诸多学人敬而远之;微博却成为这种言论方式的鼓励者:它有效地征服了微博上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搜集信息的人们,并成为一代“意见领袖”。
  把微博上思想家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新闻事件的评论集合在一起就会看到:几乎所有活生生的事件,都被微博思想家们用“民主”“自由”和“灵魂”“信仰”等话语来处决,大到美国总统访华、小到游客地铁大便,都是这四个方面出了问题。细看几家微博的名人堂,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民间”“独立”“草根”等词语往往是其间的关键性标签。
  在这里,“微博”这种方式已经在看似自由发言、毫无禁忌的前提下,臆造了一种潜在的立场规则: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姿态的确立,才能让自己的微博身份获得关注,也才可以在微博的海洋中冲浪而行。
  2013年7月1日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識。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提供实验的条件,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价值
在从事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像看图写式这样简单的应用题题目,不应该错,把题目意思说给他听,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就不对呢。”“前两天刚做了一道这种类型的题目,现在题目稍微变了一下就又不会了。”“我们家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做作业还没看清题目就做完了,加减法老出错。”这种现象大多数学生家长抱怨孩子不细心,其实,关键是孩子对题目意义不理解,为什么一问就会,一写就错呢?  课程标准把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器材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集中在一起,而且其较大的交互性与集成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伴随着新课标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原则
在妈妈的怀里,悠悠的儿歌是宝宝最好的催眠曲;在幼儿园里,短小的儿歌是学生最好的旋律。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民间,全国各地都有。因为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所以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也理应成为今天低年级儿童教育的主流。笔者在近十年的小学低段教学中,发现儿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
2011年的书业,似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实体书店纷纷关门歇业,强行进入这一行业的网络书店却宁愿赔钱卖书;这当然使得出版社感到心惊肉跳,有的编辑已经在哀叹自己行将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出版社在坚持出版一些科学文化方面的好书,这真是一种奉献。尽管2011年的书业中仍然有成功的畅销书,仍然有暴利的例子,但这些通常和科学文化书籍无关。在如今的社会中,科学文化书籍只能安于小众的命运。  下述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要谋求语文教数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田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阅。”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较多看到的是教师示范,幼儿照着画,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较多重培养的是幼儿绘画的技能,比如注重物体的外部特点以及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布局等;在评价的过程中也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在这种绘画的过程中抑制了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意识。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他们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教师应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这篇课文表面上写的是樟树,实际上写的是人。那么“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要不要教给学生呢?回答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