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游戏给班级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1)游戏让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一个好的班集体往往拥有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为此,我们经常会设计一些带有规则的“合作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合作分享的意识。例如,区角活动时,我在一张桌子上摆放了几盘彩色糖豆和几把小勺,勺柄上都绑上了长长的小棍子,端头还涂有红色标记。然后,向幼儿宣布《吃糖豆》的游戏规则:用小勺从盘里取到糖豆再送到嘴巴里;用小勺时须抓住勺柄的端头(红色标记处)。我让幼儿两人一组按规则进行探索性操作,结果每组幼儿都没能吃到糖豆。我便引导幼儿协商有什么办法可以吃到豆呢?有的幼儿想出了喂。最终在我的启发和同伴的商讨下,幼儿产生了合作意识,并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
(2)游戏让班级环境变得整洁有序。平时活动结束后,我们常会发现活动室的地上多了些小纸屑,有些玩具找不到“家”了等情况。以前我会利用晨间谈话对孩子们进行反复教育提醒,但是,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决定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活动一开始,我大声地宣布:“今天我们要玩个特别的游戏。”孩子们一听劲头就来了,眼中放出惊喜的光芒,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是玩什么游戏啊?”看着孩子们那高兴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可以实施下一步计划了。于是我接着说:“我们游戏的名称叫‘大家来找茬’,玩过吗?”听我说完游戏名称,好多孩子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莫名状。我接着说:“要找的这个‘茬’就是教室里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看谁找到的‘茬’最多。”接着我又要求他们在找的过程中要仔细地看,将找到的“茬”记在心里.并思考这“茬”是怎么产生的?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的“茬”,找得不亦乐乎。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些“茬”都是由于他们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这样以来,幼儿就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环境,从而自觉做到了保持班级环境的整洁有序。
(3)游戏让幼儿成为班级常规管理的小主人。将生活常规渗透在游戏中,玩游戏的过程自然也成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例如:接水时有的孩子抢着倒水,甚至会发生争执。见此情况.我为幼儿设计了一个“饮水小迷宫”的游戏,让幼儿可以边走迷宫边了解应该怎么按顺序排队接水。自此,饮水时出现的争抢的问题就少了很多。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优良行为。幼儿常喜欢扮演的角色有妈妈、老师、医生、售货员、警察等,扮演角色本身就包含着行为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等,体现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因而要根据角色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与角色相符,从而学会了自我约束,并学会了主动为维护班级秩序。
二、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的策略
(1)通过家园互动促进游戏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幼儿园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家长建立密切关系,多为家长提供一些参与游戏活动的机会,通过对活动过程的感悟与体验,使家长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知识轻教育的观念,从而更好的配合幼儿园更好的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2)创设有利于开展游戏活动的环境。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内在需要。教师要对游戏环境进行预先设计,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选择能够引起孩子活动兴趣,引发幼儿心理期待,并能促使孩子产生预期变化的环境条件。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活动区的功能进行定位:第一,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以往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通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忽视了孩子们的不同需要,同时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难免出现等待现象,而经过精心设计的开放、自由的活动区,则能够改变这種局面,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和游戏内容,很方便的找到活动区域和活动材料,顺利进行活动,而那些提示性的指示牌、形象的卡通标识等,也让环境具备了充当“第三位”老师的功能。第二,为幼儿自发游戏提供自由、温馨的空间。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伙伴,自己决定玩什么、怎样玩,教师通常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及自由发挥。第三,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发展和延伸提供契机。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我们强调活动区活动要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并相互转化,教师可以通过在活动区有意识地投放一些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行为。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与环境(包括材料与伙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幼儿发生的认知冲突,敏感察觉幼儿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发展和延伸提供契机。
幼儿园的班级管理,需要教师从爱出发并以尊重幼儿为主。因而,教师要结合先进的理念,创设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以及科学的教育活动方式。而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做、做中学,不但能激发幼儿兴趣,还可利用游戏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游戏让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一个好的班集体往往拥有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为此,我们经常会设计一些带有规则的“合作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合作分享的意识。例如,区角活动时,我在一张桌子上摆放了几盘彩色糖豆和几把小勺,勺柄上都绑上了长长的小棍子,端头还涂有红色标记。然后,向幼儿宣布《吃糖豆》的游戏规则:用小勺从盘里取到糖豆再送到嘴巴里;用小勺时须抓住勺柄的端头(红色标记处)。我让幼儿两人一组按规则进行探索性操作,结果每组幼儿都没能吃到糖豆。我便引导幼儿协商有什么办法可以吃到豆呢?有的幼儿想出了喂。最终在我的启发和同伴的商讨下,幼儿产生了合作意识,并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
(2)游戏让班级环境变得整洁有序。平时活动结束后,我们常会发现活动室的地上多了些小纸屑,有些玩具找不到“家”了等情况。以前我会利用晨间谈话对孩子们进行反复教育提醒,但是,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决定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活动一开始,我大声地宣布:“今天我们要玩个特别的游戏。”孩子们一听劲头就来了,眼中放出惊喜的光芒,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是玩什么游戏啊?”看着孩子们那高兴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可以实施下一步计划了。于是我接着说:“我们游戏的名称叫‘大家来找茬’,玩过吗?”听我说完游戏名称,好多孩子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莫名状。我接着说:“要找的这个‘茬’就是教室里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看谁找到的‘茬’最多。”接着我又要求他们在找的过程中要仔细地看,将找到的“茬”记在心里.并思考这“茬”是怎么产生的?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的“茬”,找得不亦乐乎。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些“茬”都是由于他们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这样以来,幼儿就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环境,从而自觉做到了保持班级环境的整洁有序。
(3)游戏让幼儿成为班级常规管理的小主人。将生活常规渗透在游戏中,玩游戏的过程自然也成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例如:接水时有的孩子抢着倒水,甚至会发生争执。见此情况.我为幼儿设计了一个“饮水小迷宫”的游戏,让幼儿可以边走迷宫边了解应该怎么按顺序排队接水。自此,饮水时出现的争抢的问题就少了很多。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优良行为。幼儿常喜欢扮演的角色有妈妈、老师、医生、售货员、警察等,扮演角色本身就包含着行为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等,体现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因而要根据角色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与角色相符,从而学会了自我约束,并学会了主动为维护班级秩序。
二、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的策略
(1)通过家园互动促进游戏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幼儿园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家长建立密切关系,多为家长提供一些参与游戏活动的机会,通过对活动过程的感悟与体验,使家长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知识轻教育的观念,从而更好的配合幼儿园更好的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2)创设有利于开展游戏活动的环境。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内在需要。教师要对游戏环境进行预先设计,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选择能够引起孩子活动兴趣,引发幼儿心理期待,并能促使孩子产生预期变化的环境条件。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活动区的功能进行定位:第一,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以往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通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忽视了孩子们的不同需要,同时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难免出现等待现象,而经过精心设计的开放、自由的活动区,则能够改变这種局面,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和游戏内容,很方便的找到活动区域和活动材料,顺利进行活动,而那些提示性的指示牌、形象的卡通标识等,也让环境具备了充当“第三位”老师的功能。第二,为幼儿自发游戏提供自由、温馨的空间。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伙伴,自己决定玩什么、怎样玩,教师通常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及自由发挥。第三,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发展和延伸提供契机。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我们强调活动区活动要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并相互转化,教师可以通过在活动区有意识地投放一些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行为。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与环境(包括材料与伙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幼儿发生的认知冲突,敏感察觉幼儿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发展和延伸提供契机。
幼儿园的班级管理,需要教师从爱出发并以尊重幼儿为主。因而,教师要结合先进的理念,创设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以及科学的教育活动方式。而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做、做中学,不但能激发幼儿兴趣,还可利用游戏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