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低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起始段,更是培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一旦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很难再习得,甚至影响日后的学习生活。每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通过长期反复地训练,因此,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对其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在常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学校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评定。其中包括: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等。其中,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倾听习惯、书写习惯、作业习惯和复习习惯。一年级学生在刚入学时需要接受各项习惯的培养,经过两周左右的训练,在课前准备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摆好当节课所需要的文具,听到铃声后才开始翻找学习用品。在倾听习惯方面,部分学生会出现分心、走神。在课堂中,教师讲课,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就会开小差。当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注意倾听的学生就会插话打断别人,影响课堂秩序。
礼仪习惯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和社交礼仪。教师在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时,也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渗透教育。学生在公共礼仪方面表现欠佳,其中包括遵守秩序、不扰乱别人。但是低年级的学生仍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他们会在此方面表现较差。根据观察总结,学生在遇到问题需要求助时,即便教师在和另一个同学交流,他也会急于想把自己的事情告知教师,希望得到优先处理。
二、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原因
在群体作用下,多数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都会表现较好,从而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表扬。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学生们最先要养成的是文明礼仪方面的行为习惯。在礼仪方面,学生们都能做到向教师主动问好,主动和伙伴们问好。在班级的集体生活里,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班级卫生工作,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学生形象。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习惯不理想,表现欠佳。
(一)个人因素
由于低年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良好行为的表现会间断。例如,在一节课中,部分学生难以全程专注学习,会出现玩文具、扯衣服等小动作。而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时,对于自己的评价都会以优点为主,忽略自己的缺点。相反,在对其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别人的优点。因此,当学生出现矛盾时,总会相互投诉,并且会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缺少主动承认错误的行动。
(二)家庭教育因素影响
根据家校沟通反馈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家与在校表现截然不同。他们在校表现积极自立,在家则依赖父母、依赖长辈。当然,出现这些情况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出现家校表现差异,多数是因为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被长辈、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的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脾气较为刁蛮、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较薄弱、欠缺礼貌,做事我行我素等。
(三)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飞速传播,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容易及时呈现在大众眼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差,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当学生看到不文明行为,容易产生模仿行为。比如,在公众场所不文明,大声喧哗;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互骂等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学生的公共礼仪习惯也会受到影响。
三、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一)家校共育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二者缺一不可。若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所缺失,会引起诸多不良后果。目前家校联系的方式以电话沟通、家长会交流为主,但是这些合作方式在空间、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家校合力,学校可以开辟更多有效、及时和家长沟通的渠道。
1.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通过分析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得知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环节是主要负责人。家校共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友好合作的基础。虽然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双方的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因为学生的问题会产生矛盾。这种不必要的问题会不利于家校合作,影响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并且会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共育联系表,明确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环节中的分工。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任务要进行及时评价,如有任何特殊情况可以备注,以便日后跟进。
2.开辟家长信箱
学校有多种有效渠道进行家校共育,比如,开通家长信箱。家长信箱不仅仅可以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也可以收集家长对学生行为观察的近况,从而反馈到教师手上。另外,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信箱获取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样教师和家长便能保持紧密合作、有效沟通,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行为强化法
强化理论表明在强化作用下,行为能够持续发生,所以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据实践得知,正强化所呈现的效果往往比负强化要好。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模仿他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表扬和认可,就会使他们产生示范作用。教师使用多种积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巩固下来。负强化的方法使用率过高,并不会对良好行为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采用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的教育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级的评价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如,奖励一张贴纸,反之表现差的学生就要扣除貼纸。每周进行分值统计,对于分值较好的同学进行表彰或者兑换小礼品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微笑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当发现学生有良好的行为,教师可以口头表扬或是予以微笑,点头肯定。这些简单的及时反馈,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恰好起到了正强化作用。
(三)榜样示范法
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与其它行为一样,均为社会学习的产物。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善于模仿习得行为。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树立好的榜样,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榜样的直观行为,理解良好行为的要求。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声表扬的方式,树立好榜样。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能够通过观察模仿,起到弱化作用,便于纠正自身不良行为。
四、结论
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终身学习。特别是在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行为习惯养成,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等问题,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实践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刘梓.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2]赵永芝.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5]刘俊.农大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张霞.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生;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在常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学校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评定。其中包括: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等。其中,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倾听习惯、书写习惯、作业习惯和复习习惯。一年级学生在刚入学时需要接受各项习惯的培养,经过两周左右的训练,在课前准备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摆好当节课所需要的文具,听到铃声后才开始翻找学习用品。在倾听习惯方面,部分学生会出现分心、走神。在课堂中,教师讲课,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就会开小差。当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注意倾听的学生就会插话打断别人,影响课堂秩序。
礼仪习惯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和社交礼仪。教师在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时,也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渗透教育。学生在公共礼仪方面表现欠佳,其中包括遵守秩序、不扰乱别人。但是低年级的学生仍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他们会在此方面表现较差。根据观察总结,学生在遇到问题需要求助时,即便教师在和另一个同学交流,他也会急于想把自己的事情告知教师,希望得到优先处理。
二、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原因
在群体作用下,多数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都会表现较好,从而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表扬。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学生们最先要养成的是文明礼仪方面的行为习惯。在礼仪方面,学生们都能做到向教师主动问好,主动和伙伴们问好。在班级的集体生活里,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班级卫生工作,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学生形象。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习惯不理想,表现欠佳。
(一)个人因素
由于低年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良好行为的表现会间断。例如,在一节课中,部分学生难以全程专注学习,会出现玩文具、扯衣服等小动作。而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时,对于自己的评价都会以优点为主,忽略自己的缺点。相反,在对其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别人的优点。因此,当学生出现矛盾时,总会相互投诉,并且会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缺少主动承认错误的行动。
(二)家庭教育因素影响
根据家校沟通反馈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家与在校表现截然不同。他们在校表现积极自立,在家则依赖父母、依赖长辈。当然,出现这些情况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出现家校表现差异,多数是因为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被长辈、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的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脾气较为刁蛮、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较薄弱、欠缺礼貌,做事我行我素等。
(三)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飞速传播,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容易及时呈现在大众眼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差,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当学生看到不文明行为,容易产生模仿行为。比如,在公众场所不文明,大声喧哗;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互骂等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学生的公共礼仪习惯也会受到影响。
三、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一)家校共育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二者缺一不可。若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所缺失,会引起诸多不良后果。目前家校联系的方式以电话沟通、家长会交流为主,但是这些合作方式在空间、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家校合力,学校可以开辟更多有效、及时和家长沟通的渠道。
1.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通过分析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得知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环节是主要负责人。家校共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友好合作的基础。虽然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双方的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因为学生的问题会产生矛盾。这种不必要的问题会不利于家校合作,影响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并且会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共育联系表,明确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环节中的分工。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任务要进行及时评价,如有任何特殊情况可以备注,以便日后跟进。
2.开辟家长信箱
学校有多种有效渠道进行家校共育,比如,开通家长信箱。家长信箱不仅仅可以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也可以收集家长对学生行为观察的近况,从而反馈到教师手上。另外,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信箱获取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样教师和家长便能保持紧密合作、有效沟通,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行为强化法
强化理论表明在强化作用下,行为能够持续发生,所以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据实践得知,正强化所呈现的效果往往比负强化要好。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模仿他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表扬和认可,就会使他们产生示范作用。教师使用多种积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巩固下来。负强化的方法使用率过高,并不会对良好行为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采用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的教育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级的评价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如,奖励一张贴纸,反之表现差的学生就要扣除貼纸。每周进行分值统计,对于分值较好的同学进行表彰或者兑换小礼品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微笑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当发现学生有良好的行为,教师可以口头表扬或是予以微笑,点头肯定。这些简单的及时反馈,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恰好起到了正强化作用。
(三)榜样示范法
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与其它行为一样,均为社会学习的产物。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善于模仿习得行为。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树立好的榜样,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榜样的直观行为,理解良好行为的要求。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声表扬的方式,树立好榜样。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能够通过观察模仿,起到弱化作用,便于纠正自身不良行为。
四、结论
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终身学习。特别是在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行为习惯养成,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等问题,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实践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刘梓.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2]赵永芝.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5]刘俊.农大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张霞.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