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客观要求,本文结合我院性质和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等因素,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入手,分析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并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指导。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综合化;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9-02
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其中课程体系改革无疑居于主导地位。我院近几年在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正在摸索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综合化模块课程体系,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为高职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模块化简介
(一)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也称为课程整合,或课程一体化,其思想的产生是以“通才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同时也是“通才教育”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实用性知识的过分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以“通才模式”指导高等院校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课程综合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教育内容的创新。它将多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构建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综合化,一些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例如礼仪、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等学科得到整合,并且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体现整体的教育观念,课程综合化是造就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模块化
教学模块化是指将系统知识结构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与相对应能力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体系,即模块。每一个模块设置相对独立教学目标,即将这些知识点转化成与之相对应的明确的实用能力,而后再将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之间衔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合成完整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选取和编写上,设置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等环节,将比较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提炼成通俗易懂的法则,使单科教材纲目清晰、重点突出。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训教学,大量补充导游、前厅、客房、餐饮、行政及营销和公关等方面实例的补充和对比,增加案例分析,突出了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训和实例分析法的优秀,并适当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补充及合理搭建,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各科目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手段等都是有针对性的,形成了在灌输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对内容的选取,以项目教学为指导,设置了六大教学模块,内容涵盖了基础英语、实用英语写作、沟通交流技巧、公关礼仪、旅游心理学等主要服务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紧密联系“教”与“学”。各模块均设置若干学习任务,各任务包括课堂导入、知识练习、情境模拟、能力拓展以及综合练习六个环节,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旅游专业知识的串联及模拟使得学生清晰、明确的掌握了该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对服务技能的掌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这有效地拓展了教学内容,并使旅游教育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以往,高校旅游课程设置是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设置课程的,应该是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而不是按照一个等级结构来组织各门学科,这样有利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诸学科内部的相关性及完整性,从而使学生减少由于知识被人为的划分所造成的割裂与世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中日趋综合化的各种问题。
(一)高校传统的旅游课程体系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整体性,是由零散的内容组成的拼盘,而综合性课程体系则是融会了旅游学科发展、社会进步和学习者个性的诸多要求,使学习者接受结构化知识系统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
(二)在原来以旅游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旅游学科按照本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而忽视了相邻学科之间、旅游学科与分支学科之间在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框架上的相似性问题,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会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授的问题。这种从各自角度对同一部分内容的重复讲授,既浪费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又因为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即使同一部分内容,也是各取所需,只从各学科自身的需要去对这些完整知识进行分解,很难让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更主要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资格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研究为主要目的,因此,把旅游教育中的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以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是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旅游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各有偏重,课程设置十分混乱,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带有所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偏于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智力培养轻理论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操作能力偏差,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们试着对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如下改革。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趋势是与当今社会对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紧密相连的。现代企业和社会除了要求管理人士具有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希望具有跨学科知识。旅游专业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旅游专业知识领域,这种发展趋势体现在了传统和当今的复合旅游业中。 (一)校企的合作
不同于传统大学中的学术训练,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职业性质的训练。因此,学生被当成客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知道他们从该专业中想得到什么。实际上,旅游管理教育塑造和提升的是人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方法,而不是教人去做某一件很具体的事,如果不能正确取舍,独立判断,总是盲目跟随潮流,那就很难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理想模式。中国旅游教育真正走上繁荣,还需要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怀,所以走双赢的企校共建模式应是明智之举。我院领导积极主动的与海燕等各大旅行社及黄家葡萄园酒庄等相关企业进行了合作,一是可使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多的实践条件,三是可使实践专家和企业家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专家有理论优势,企业家有实践优势,专家和企业家共同讲学,可谓是旅游专业学生之幸。
(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科式的课程体系虽然有利于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用人单位普遍感觉现在的毕业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不强,工作能力适应性差。实际上,学科间的交叉也是不同课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相渗透,如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只讲理论,不讲工艺背景和应用,是很难培养学生解决烹饪工艺中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能力的。因此,在旅游课程设计上应当合并甚至取消由多门教学科目组成的显性课程形式,将教学科目分为几个学习领域,将同一学习领域的内容统一组织排列,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综合成教学模块,课程按知识领域组合形式出现,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灵活安排。
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课程结构的划分
课程划分为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两类。选修课的开展保障了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专业课包括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趋势,扩大了可供选择的知识范围。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出现了模块化教学、系统化教学,课程设置形式多样化,这样的改革能够使学生理解和初步熟悉一些主要的相关知识,学会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们个人的意义。核心课程的实施能够加强我们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的整合为每个学生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打造了一个可供调节的知识平台。
考虑到旅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目前旅游教育的现状,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八门课程较为合适,出了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之外,还应包括以下三大模块:一是旅游需求模块——旅游心理学;二是旅游过程管理模块——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等;三是旅游企业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管理等。除此之外,在选修课中也设置了一些旅游相关课程作为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比如旅游文化学,人文地理、语言交际艺术、日语入门、中西方文化差异、食品营养与卫生等。
(二)课程内容及形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教育强调实用性,我国的旅游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开设不同形式的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发展各科目之间的联合,综合贯通各学科知识。一是开设大型综合课,二是开设系列小型独立课,三是开设以学生主修专业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跨学科课程,四是开设研究报告课,主要请学科专家向学生做该学科独特的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专题报告,五是开设专题活动课程。
(三)教研组的重组及教材的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的教师文理分家,以系、室建制把从事同一学科科研、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造成了单科独居的局面,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跨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计,各科教师各司其职,只关注本学科内部体系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额提高,极少估计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交叉、衔接和沟通,忽视学科之间综合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推进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就必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重视对学生开展综合教育。我院人文管理系按专业划分了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该教研室包括了旅游专业(如旅游学、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等)任课教师,和公共课程(普通话、大学英语、法律基础等)专职教师。虽然当前我院的旅游专业已经将不同类别的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但实际效果并不大,因为并未对原有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只是对不同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简单加减,这样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本学科精益求精,对跨学科问题要多多关心和了解,这样知识才能更新,因此必须创造条件保障教师多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的会议、理论和实践研讨会、挂职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形势发展的需要,选用教材必须具有超前性,因此我们大力鼓舞教师编写具有广泛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教材,这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经济与管理,2004.
[2]刘芨衫.高职艺术设计模块化教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3]王美.关于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7.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综合化;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9-02
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其中课程体系改革无疑居于主导地位。我院近几年在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正在摸索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综合化模块课程体系,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为高职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模块化简介
(一)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也称为课程整合,或课程一体化,其思想的产生是以“通才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同时也是“通才教育”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实用性知识的过分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以“通才模式”指导高等院校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课程综合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教育内容的创新。它将多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构建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综合化,一些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例如礼仪、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等学科得到整合,并且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体现整体的教育观念,课程综合化是造就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模块化
教学模块化是指将系统知识结构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与相对应能力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体系,即模块。每一个模块设置相对独立教学目标,即将这些知识点转化成与之相对应的明确的实用能力,而后再将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之间衔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合成完整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选取和编写上,设置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等环节,将比较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提炼成通俗易懂的法则,使单科教材纲目清晰、重点突出。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训教学,大量补充导游、前厅、客房、餐饮、行政及营销和公关等方面实例的补充和对比,增加案例分析,突出了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训和实例分析法的优秀,并适当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补充及合理搭建,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各科目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手段等都是有针对性的,形成了在灌输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对内容的选取,以项目教学为指导,设置了六大教学模块,内容涵盖了基础英语、实用英语写作、沟通交流技巧、公关礼仪、旅游心理学等主要服务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紧密联系“教”与“学”。各模块均设置若干学习任务,各任务包括课堂导入、知识练习、情境模拟、能力拓展以及综合练习六个环节,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旅游专业知识的串联及模拟使得学生清晰、明确的掌握了该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对服务技能的掌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这有效地拓展了教学内容,并使旅游教育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以往,高校旅游课程设置是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设置课程的,应该是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而不是按照一个等级结构来组织各门学科,这样有利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诸学科内部的相关性及完整性,从而使学生减少由于知识被人为的划分所造成的割裂与世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中日趋综合化的各种问题。
(一)高校传统的旅游课程体系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整体性,是由零散的内容组成的拼盘,而综合性课程体系则是融会了旅游学科发展、社会进步和学习者个性的诸多要求,使学习者接受结构化知识系统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
(二)在原来以旅游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旅游学科按照本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而忽视了相邻学科之间、旅游学科与分支学科之间在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框架上的相似性问题,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会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授的问题。这种从各自角度对同一部分内容的重复讲授,既浪费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又因为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即使同一部分内容,也是各取所需,只从各学科自身的需要去对这些完整知识进行分解,很难让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更主要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资格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研究为主要目的,因此,把旅游教育中的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以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是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旅游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各有偏重,课程设置十分混乱,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带有所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偏于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智力培养轻理论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操作能力偏差,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们试着对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如下改革。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趋势是与当今社会对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紧密相连的。现代企业和社会除了要求管理人士具有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希望具有跨学科知识。旅游专业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旅游专业知识领域,这种发展趋势体现在了传统和当今的复合旅游业中。 (一)校企的合作
不同于传统大学中的学术训练,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职业性质的训练。因此,学生被当成客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知道他们从该专业中想得到什么。实际上,旅游管理教育塑造和提升的是人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方法,而不是教人去做某一件很具体的事,如果不能正确取舍,独立判断,总是盲目跟随潮流,那就很难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理想模式。中国旅游教育真正走上繁荣,还需要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怀,所以走双赢的企校共建模式应是明智之举。我院领导积极主动的与海燕等各大旅行社及黄家葡萄园酒庄等相关企业进行了合作,一是可使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多的实践条件,三是可使实践专家和企业家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专家有理论优势,企业家有实践优势,专家和企业家共同讲学,可谓是旅游专业学生之幸。
(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科式的课程体系虽然有利于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用人单位普遍感觉现在的毕业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不强,工作能力适应性差。实际上,学科间的交叉也是不同课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相渗透,如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只讲理论,不讲工艺背景和应用,是很难培养学生解决烹饪工艺中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能力的。因此,在旅游课程设计上应当合并甚至取消由多门教学科目组成的显性课程形式,将教学科目分为几个学习领域,将同一学习领域的内容统一组织排列,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综合成教学模块,课程按知识领域组合形式出现,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灵活安排。
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课程结构的划分
课程划分为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两类。选修课的开展保障了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专业课包括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趋势,扩大了可供选择的知识范围。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出现了模块化教学、系统化教学,课程设置形式多样化,这样的改革能够使学生理解和初步熟悉一些主要的相关知识,学会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们个人的意义。核心课程的实施能够加强我们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的整合为每个学生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打造了一个可供调节的知识平台。
考虑到旅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目前旅游教育的现状,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八门课程较为合适,出了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之外,还应包括以下三大模块:一是旅游需求模块——旅游心理学;二是旅游过程管理模块——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等;三是旅游企业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管理等。除此之外,在选修课中也设置了一些旅游相关课程作为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比如旅游文化学,人文地理、语言交际艺术、日语入门、中西方文化差异、食品营养与卫生等。
(二)课程内容及形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教育强调实用性,我国的旅游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开设不同形式的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发展各科目之间的联合,综合贯通各学科知识。一是开设大型综合课,二是开设系列小型独立课,三是开设以学生主修专业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跨学科课程,四是开设研究报告课,主要请学科专家向学生做该学科独特的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专题报告,五是开设专题活动课程。
(三)教研组的重组及教材的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的教师文理分家,以系、室建制把从事同一学科科研、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造成了单科独居的局面,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跨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计,各科教师各司其职,只关注本学科内部体系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额提高,极少估计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交叉、衔接和沟通,忽视学科之间综合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推进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就必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重视对学生开展综合教育。我院人文管理系按专业划分了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该教研室包括了旅游专业(如旅游学、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等)任课教师,和公共课程(普通话、大学英语、法律基础等)专职教师。虽然当前我院的旅游专业已经将不同类别的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但实际效果并不大,因为并未对原有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只是对不同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简单加减,这样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本学科精益求精,对跨学科问题要多多关心和了解,这样知识才能更新,因此必须创造条件保障教师多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的会议、理论和实践研讨会、挂职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形势发展的需要,选用教材必须具有超前性,因此我们大力鼓舞教师编写具有广泛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教材,这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经济与管理,2004.
[2]刘芨衫.高职艺术设计模块化教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3]王美.关于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