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主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言堂,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对话平等引导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摆正角色,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广大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有人认为,既然是对话,那一定是课堂上的师生讨论、质疑、解疑。其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般教学中的“对话”关系,而且是各种“对话”的交织,它包括着师生对话,师生与课本上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对话,学生间的对话等等。如果单单认为是课堂上的交流、讨论,那是比较肤浅的,不全面的。既然它是各种“对话”关系的交织,那么该怎样去解读呢?
1 教师与教材的对话
当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前,必须先和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即教师要深钻教材,找出重难点;查阅资料,准确把握教材,挖掘美点;把课文当引子,向课外拓展,明确生长点。搜集有关课文内容的所有资料,高度地驾驭教材,用好教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去研究教法及学法指导。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当好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一个老师与教材的对话越多,备课就会越充分,教学设计会更周到、更实效,也更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更能激活课堂,呈现出一堂扎实而优美的语文课;相反,若教师只作了简单的对话,他对作品的解读会较肤浅,对作者的情感理解不到位,他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呢?又怎么能说上好了课呢?怎么能得到好课的评价呢?
2 学生和教材的对话
当教师把教材介绍给学生时,学生就要和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步呢?我想,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首先,要能调动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去读,而不是当作任务来完成。要激活读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通过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接触到生活中的万紫千红,奇草异石,去感悟它,引发学生的经验和认知,从而激起学生想读想学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去和教材对话。让学生静心读书,不急躁、不马虎,一遍又一遍地读,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和作者“对话”,自读,合作读。揣摩文章的字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读出味,读出情,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深入文章所营造的世界,与文章发生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于是文本进入学生的心灵,学生融入文本之中,与作者、与教师达到共鸣。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让学生再三地去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渐渐地学生读出了阿长没文化,不识字;读出了阿长询问我时我的冷淡;读出了阿长买书的艰难;更读出了我得到宝书时的惊喜;读出了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和祝福。所以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教师要引出学生悟性,才算引得到位。
3 师生的对话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师生对话得以胜利完成的关键在于:
首先,教师放下架子、营造和谐、轻松的交谈氛围。要和学生交谈,撬开学生的嘴,大胆放下架子,像妈妈、姐姐、哥哥、伙伴等角色走近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空间,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学生才能和你达到感情的和谐,一同去领略教材的奥妙。曾记得在宝兴县观摩过成都七中的卿老师给学生上作文《让文字跳起欢乐的舞蹈》,刚开始时学生不开口,听课的老师也不开口,卿老放下身段,一请,再请,反复引导,沉闷的课堂渐渐地变得流动起来,胆怯的学生定时完成了诗歌,散文等的写作,并当着大家展示了自己小组的作品。卿老的经验告诉我们,师生对话的主动权在教师,一个老练的引导者,在学生没动起来,绝不会急着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动起来,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需要老师平等相待。
其次,教师多鼓励,少批评,在对话中忌用“但是”之类含杀伤力的词,不在课堂上训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时候,学生的读、问、答不能畅所欲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在朗读文言文中,有些同学读不通,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甚至六七次,才读好,教师就应给予表扬,让学生有读的勇气和改正错的机会;有时有的同学抢答却错了,没关系,再思考,有时课堂上有调皮倒蛋的、接冷话的,教师且莫失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景,或圆场,或指导,或纠正,用教学机智化解一切,切莫生气,发怒,或语带讽刺,尽量不去破坏融洽的学习气氛。
4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一般的课堂中师生对话互动比较多,而生生对话互动却显得不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开动思维,各抒己见,不人云亦云,体现对话的自主性。在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事实证明同伴之间的对话更容易被对话双方所接受,我们语文课是语言文学的课堂,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喜欢让一组座位相邻的学生自动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让问题自然流出,又自然解决,或在全班范围相互质疑。
最后,对话要能放能收,交谈中,有时会因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能从问题中走出来,不能因一两个题就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甚至耽误一节课时间,只要达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目的就行。既要放得开,也要及时收拢,使课堂的交流紧紧围绕文本,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当然,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也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但我相信,只要有心,每个同行都会挥洒自如。
总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对话是多向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解好它,把握好它,并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互动学习,共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必有长足的进步。每节课的生长点会越来越多,每节课的闪亮点将越来越亮,语文课将从平淡走向精彩。与语文相伴,与对话同行。
参考文献
1 《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
【关键词】 对话平等引导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摆正角色,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广大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有人认为,既然是对话,那一定是课堂上的师生讨论、质疑、解疑。其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般教学中的“对话”关系,而且是各种“对话”的交织,它包括着师生对话,师生与课本上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对话,学生间的对话等等。如果单单认为是课堂上的交流、讨论,那是比较肤浅的,不全面的。既然它是各种“对话”关系的交织,那么该怎样去解读呢?
1 教师与教材的对话
当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前,必须先和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即教师要深钻教材,找出重难点;查阅资料,准确把握教材,挖掘美点;把课文当引子,向课外拓展,明确生长点。搜集有关课文内容的所有资料,高度地驾驭教材,用好教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去研究教法及学法指导。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当好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一个老师与教材的对话越多,备课就会越充分,教学设计会更周到、更实效,也更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更能激活课堂,呈现出一堂扎实而优美的语文课;相反,若教师只作了简单的对话,他对作品的解读会较肤浅,对作者的情感理解不到位,他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呢?又怎么能说上好了课呢?怎么能得到好课的评价呢?
2 学生和教材的对话
当教师把教材介绍给学生时,学生就要和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步呢?我想,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首先,要能调动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去读,而不是当作任务来完成。要激活读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通过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接触到生活中的万紫千红,奇草异石,去感悟它,引发学生的经验和认知,从而激起学生想读想学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去和教材对话。让学生静心读书,不急躁、不马虎,一遍又一遍地读,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和作者“对话”,自读,合作读。揣摩文章的字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读出味,读出情,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深入文章所营造的世界,与文章发生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于是文本进入学生的心灵,学生融入文本之中,与作者、与教师达到共鸣。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让学生再三地去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渐渐地学生读出了阿长没文化,不识字;读出了阿长询问我时我的冷淡;读出了阿长买书的艰难;更读出了我得到宝书时的惊喜;读出了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和祝福。所以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教师要引出学生悟性,才算引得到位。
3 师生的对话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师生对话得以胜利完成的关键在于:
首先,教师放下架子、营造和谐、轻松的交谈氛围。要和学生交谈,撬开学生的嘴,大胆放下架子,像妈妈、姐姐、哥哥、伙伴等角色走近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空间,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学生才能和你达到感情的和谐,一同去领略教材的奥妙。曾记得在宝兴县观摩过成都七中的卿老师给学生上作文《让文字跳起欢乐的舞蹈》,刚开始时学生不开口,听课的老师也不开口,卿老放下身段,一请,再请,反复引导,沉闷的课堂渐渐地变得流动起来,胆怯的学生定时完成了诗歌,散文等的写作,并当着大家展示了自己小组的作品。卿老的经验告诉我们,师生对话的主动权在教师,一个老练的引导者,在学生没动起来,绝不会急着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动起来,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需要老师平等相待。
其次,教师多鼓励,少批评,在对话中忌用“但是”之类含杀伤力的词,不在课堂上训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时候,学生的读、问、答不能畅所欲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在朗读文言文中,有些同学读不通,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甚至六七次,才读好,教师就应给予表扬,让学生有读的勇气和改正错的机会;有时有的同学抢答却错了,没关系,再思考,有时课堂上有调皮倒蛋的、接冷话的,教师且莫失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景,或圆场,或指导,或纠正,用教学机智化解一切,切莫生气,发怒,或语带讽刺,尽量不去破坏融洽的学习气氛。
4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一般的课堂中师生对话互动比较多,而生生对话互动却显得不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开动思维,各抒己见,不人云亦云,体现对话的自主性。在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事实证明同伴之间的对话更容易被对话双方所接受,我们语文课是语言文学的课堂,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喜欢让一组座位相邻的学生自动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让问题自然流出,又自然解决,或在全班范围相互质疑。
最后,对话要能放能收,交谈中,有时会因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能从问题中走出来,不能因一两个题就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甚至耽误一节课时间,只要达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目的就行。既要放得开,也要及时收拢,使课堂的交流紧紧围绕文本,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当然,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也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但我相信,只要有心,每个同行都会挥洒自如。
总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对话是多向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解好它,把握好它,并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互动学习,共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必有长足的进步。每节课的生长点会越来越多,每节课的闪亮点将越来越亮,语文课将从平淡走向精彩。与语文相伴,与对话同行。
参考文献
1 《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