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通常通过一次比赛获奖情况,或完成一件作品来决定学生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句话更为适用。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
一、鼓励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曾有美学家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如此,学生审美的想象力能够得到自由发展。如在欣赏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介,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的?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近景一坡一树,画得具体深刻;有的感受到的是人物、茅屋虽然简单,却像是和大自然在对话;有的看到了远处芳草连天,一片迷蒙,却和近处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虚实对比。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多样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看不明白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就知道这不是他的一时冲动,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恰恰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在试探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需要老师的表扬。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于成人的监督。因此,对于这种发自内心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能粗鲁给予打断,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表扬。例如,在教学完《下雨啰》后,大部分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画出雨的不同形状与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你也许会气愤地说这简直不是一幅画。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激情吗?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雨的独特感受吗?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一切都如春天的花朵般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雨的形象。
三、巧用你的评价,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单改变评价的形式,不干涉学生的想象,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应抓住评价的时间及机会,根据学生“攀比”的特点,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巧妙进行评价。如我校四年级一班是一个相对于同年级其他两个班课堂纪律稍差的班。这个班学生的个性比较强,我就根据这一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在上《字的联想》这一课时,当我说出本课的任务时,有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的嘴说起话了。于是我走到专心画画的刘欣欣身边说:“刘欣欣画得真快呀,肯定是全班第一个画完,而且画得又好。”“我才不信呢?”正在说话的王善宇插嘴说。我接着说:“那你就和她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他听了我的话赶紧动手画了起来。在我的鼓励下,又有几名同学加入了比赛,教室里只听到“刷刷”的画画声。再上课时,我刚进入教室,王善宇就举起他设计的“字”说:“老师,我画得好看吗?”我不无遗憾地说:“你画得真好,可惜同学们在上节课上没看到你的作品,因为你只顾玩没有完成,如果你再这样,同学们还是看不到你的作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他的坏毛病改了不少。但我知道要想完全改善他们的课堂纪律还需要长久的努力,我将继续坚持。为此,我在每节课中都毫不松懈,在我的努力下,他们的美术课纪律有了很大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用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偏执,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落实到位了。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也符合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鼓励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曾有美学家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如此,学生审美的想象力能够得到自由发展。如在欣赏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介,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的?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近景一坡一树,画得具体深刻;有的感受到的是人物、茅屋虽然简单,却像是和大自然在对话;有的看到了远处芳草连天,一片迷蒙,却和近处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虚实对比。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多样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看不明白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就知道这不是他的一时冲动,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恰恰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在试探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需要老师的表扬。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于成人的监督。因此,对于这种发自内心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能粗鲁给予打断,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表扬。例如,在教学完《下雨啰》后,大部分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画出雨的不同形状与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你也许会气愤地说这简直不是一幅画。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激情吗?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雨的独特感受吗?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一切都如春天的花朵般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雨的形象。
三、巧用你的评价,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单改变评价的形式,不干涉学生的想象,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应抓住评价的时间及机会,根据学生“攀比”的特点,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巧妙进行评价。如我校四年级一班是一个相对于同年级其他两个班课堂纪律稍差的班。这个班学生的个性比较强,我就根据这一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在上《字的联想》这一课时,当我说出本课的任务时,有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的嘴说起话了。于是我走到专心画画的刘欣欣身边说:“刘欣欣画得真快呀,肯定是全班第一个画完,而且画得又好。”“我才不信呢?”正在说话的王善宇插嘴说。我接着说:“那你就和她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他听了我的话赶紧动手画了起来。在我的鼓励下,又有几名同学加入了比赛,教室里只听到“刷刷”的画画声。再上课时,我刚进入教室,王善宇就举起他设计的“字”说:“老师,我画得好看吗?”我不无遗憾地说:“你画得真好,可惜同学们在上节课上没看到你的作品,因为你只顾玩没有完成,如果你再这样,同学们还是看不到你的作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他的坏毛病改了不少。但我知道要想完全改善他们的课堂纪律还需要长久的努力,我将继续坚持。为此,我在每节课中都毫不松懈,在我的努力下,他们的美术课纪律有了很大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用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偏执,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落实到位了。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也符合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