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有效观察、分析,挖掘关键教育事件,通过关键教育事件的解决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幼儿有着特殊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有明显的情绪波动,我们利用情绪认同法处理孩子的情感波动,有效的处理幼儿的情绪,让其阳光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事件;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情绪认同;健康
一、引题——情绪波动情景再现
早上八时许,果果妈妈送果儿来幼儿园,当妈妈准备离开时,果果突然哭闹起来,不愿意妈妈离开。妈妈安慰了一会儿,但果果的情绪没有得到缓解。这时,老师走过去,抱起果果并催促妈妈离开,并对果果说:“好了,我数到三,你停下来,不许再哭了!”果果停止了哭闹。但整个晨间活动期间果果一直在一边抽泣,没有参加活动。
二、深入——情绪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过程的无奈之举
由于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还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时,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教师很难在瞬间分析出原因并想到对策。或者想要疏解孩子们的情绪,苦于没有恰当的方法,亦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了一个孩子的情绪问题,停下整个活动的进程。而“数到三,停下来”这样的方式,却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眼前的问题,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习惯于使用这样的方法了。
(二)对教育对象的主体忽视
由于经验上存在差距,成人和幼儿的生理特征、情感表达方式、看待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行为倾向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孩子们的任何一种情绪爆发,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原因。幼儿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采取直接的“哭泣”的方式来表达。自然而然,哭泣也就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通道,倘若一味地堵上这条通道,只会让孩子的情绪难以发泄,而形成更大的情绪波动。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上不尽相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不能及时理解幼儿的个体需求,并且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作为老师应该本着一切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并客观真实地去了解孩子。总的来说,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主体忽视,不利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三、链接——指南的有效对接
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发现孩子们情绪波动时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平静下来,只是有时因为种种原因,采取了不恰当的方法,这种不甚恰当的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向幼儿示范了错误的情绪管理办法,形成了不良的师幼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一)正确对待幼儿情绪发展
1.成人学会合理表达情绪情感,生气时注意控制脾气,不怒形于色。
2.成人善于和幼儿一起谈论有关情绪的事情,鼓励幼儿分享情绪并学会管理情绪。
3.应该允许幼儿表达情绪,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引导。不强行压制幼儿发脾气,等幼儿平静后再和他讲解、分析。
4.当教师发现幼儿有情绪时,先要了解幼儿的情况,再用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化解情绪。
(二)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教育策略方面《指南》给出了如下建议:
1.教师学会主动亲近幼儿,多多关心幼儿,参与幼儿的游戏或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
2.平等对待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3.把幼儿看做独立个体,遇到事情善于询问幼儿的意见;即使与成人意见不同
四、升华——情绪有效控制的策略
安安在建构区里搭建了一座“大房子”,可是东东不小心把它推倒了,安安动手推了东东。安安两手叉腰,眼睛睁大,喘着气,东东也气鼓鼓地站在一边揉着手臂。”老师将两位孩子带到安静的角落,等孩子们冷静下来之后,再与两位孩子分别作了交流。“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的成果被破坏了,如果换成是我的话,我也会生气的。但是你动手打人是不对的哦!你还能想到别的解决办法吗?或许可以先和安安道个歉,你觉得呢?”两位小朋友很快摆脱了生气的情绪,并且开始合作重建房子。
分析:在这次事件中,老师并没有直接针对事情进行对错批评,而是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的安静角先平静自己的激动的情绪。给了孩子们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渐渐地缓解情绪。在谈话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三个步骤来缓解孩子的情绪,第一步,划定界限,告诉幼儿有情绪师并没有错,但是错在表达情绪的行为上。教师先给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表达共情。同时避免出现批判性的句子。第二步,是引导孩子认清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在这里两位小朋友感到生气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个是因为自己的成果遭到破坏,另一个是不明白小朋友为什么要打自己,用简单的陈述句帮助孩子快速梳理事件、厘清情緒。第三步,与孩子一起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并不需要评判对错,对于孩子而言,在不受情绪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在厘清事情之后很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认清自己的情绪,并使用正确地方法处理这些情绪。
五、收获与反思
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是:
(一)察觉孩子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必须仔细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理解孩子,这里所说的多种途径包括:书面的理论知识,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孩子行为特点的原因等。只有更加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才能够在情绪未爆发时,防患于未然。
(二)给孩子适当释放情绪的机会
其实,一个孩子在生气、难过或感到恐惧时,是最需安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很多家长、老师往往会尽量避免孩子继续面对这种消极的情绪,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待研究的,这个时候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需要适当得到释放。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让孩子感受到被人理解,这样,孩子理解了这些情绪,同时“消极情绪”也得到释放后,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
《指南》指引我们去观察孩子,解读孩子;观察教育行为,反思教育现象。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从点滴开始,不断积累,相信在情绪认同法的策略下,师幼关系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孩子们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吕辉. 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新校园旬刊, 2017(11):178.
[2]周于琪.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攀比行为为例[J]. 好家长, 2018(28):50-50.
[3]韩蕊. 浅析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J]. 考试周刊, 2014(45):11-12.
关键词:事件;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情绪认同;健康
一、引题——情绪波动情景再现
早上八时许,果果妈妈送果儿来幼儿园,当妈妈准备离开时,果果突然哭闹起来,不愿意妈妈离开。妈妈安慰了一会儿,但果果的情绪没有得到缓解。这时,老师走过去,抱起果果并催促妈妈离开,并对果果说:“好了,我数到三,你停下来,不许再哭了!”果果停止了哭闹。但整个晨间活动期间果果一直在一边抽泣,没有参加活动。
二、深入——情绪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过程的无奈之举
由于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还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时,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教师很难在瞬间分析出原因并想到对策。或者想要疏解孩子们的情绪,苦于没有恰当的方法,亦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了一个孩子的情绪问题,停下整个活动的进程。而“数到三,停下来”这样的方式,却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眼前的问题,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习惯于使用这样的方法了。
(二)对教育对象的主体忽视
由于经验上存在差距,成人和幼儿的生理特征、情感表达方式、看待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行为倾向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孩子们的任何一种情绪爆发,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原因。幼儿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采取直接的“哭泣”的方式来表达。自然而然,哭泣也就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通道,倘若一味地堵上这条通道,只会让孩子的情绪难以发泄,而形成更大的情绪波动。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上不尽相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不能及时理解幼儿的个体需求,并且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作为老师应该本着一切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并客观真实地去了解孩子。总的来说,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主体忽视,不利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三、链接——指南的有效对接
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发现孩子们情绪波动时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平静下来,只是有时因为种种原因,采取了不恰当的方法,这种不甚恰当的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向幼儿示范了错误的情绪管理办法,形成了不良的师幼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一)正确对待幼儿情绪发展
1.成人学会合理表达情绪情感,生气时注意控制脾气,不怒形于色。
2.成人善于和幼儿一起谈论有关情绪的事情,鼓励幼儿分享情绪并学会管理情绪。
3.应该允许幼儿表达情绪,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引导。不强行压制幼儿发脾气,等幼儿平静后再和他讲解、分析。
4.当教师发现幼儿有情绪时,先要了解幼儿的情况,再用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化解情绪。
(二)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教育策略方面《指南》给出了如下建议:
1.教师学会主动亲近幼儿,多多关心幼儿,参与幼儿的游戏或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
2.平等对待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3.把幼儿看做独立个体,遇到事情善于询问幼儿的意见;即使与成人意见不同
四、升华——情绪有效控制的策略
安安在建构区里搭建了一座“大房子”,可是东东不小心把它推倒了,安安动手推了东东。安安两手叉腰,眼睛睁大,喘着气,东东也气鼓鼓地站在一边揉着手臂。”老师将两位孩子带到安静的角落,等孩子们冷静下来之后,再与两位孩子分别作了交流。“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的成果被破坏了,如果换成是我的话,我也会生气的。但是你动手打人是不对的哦!你还能想到别的解决办法吗?或许可以先和安安道个歉,你觉得呢?”两位小朋友很快摆脱了生气的情绪,并且开始合作重建房子。
分析:在这次事件中,老师并没有直接针对事情进行对错批评,而是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的安静角先平静自己的激动的情绪。给了孩子们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渐渐地缓解情绪。在谈话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三个步骤来缓解孩子的情绪,第一步,划定界限,告诉幼儿有情绪师并没有错,但是错在表达情绪的行为上。教师先给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表达共情。同时避免出现批判性的句子。第二步,是引导孩子认清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在这里两位小朋友感到生气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个是因为自己的成果遭到破坏,另一个是不明白小朋友为什么要打自己,用简单的陈述句帮助孩子快速梳理事件、厘清情緒。第三步,与孩子一起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并不需要评判对错,对于孩子而言,在不受情绪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在厘清事情之后很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认清自己的情绪,并使用正确地方法处理这些情绪。
五、收获与反思
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是:
(一)察觉孩子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必须仔细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理解孩子,这里所说的多种途径包括:书面的理论知识,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孩子行为特点的原因等。只有更加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才能够在情绪未爆发时,防患于未然。
(二)给孩子适当释放情绪的机会
其实,一个孩子在生气、难过或感到恐惧时,是最需安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很多家长、老师往往会尽量避免孩子继续面对这种消极的情绪,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待研究的,这个时候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需要适当得到释放。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让孩子感受到被人理解,这样,孩子理解了这些情绪,同时“消极情绪”也得到释放后,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
《指南》指引我们去观察孩子,解读孩子;观察教育行为,反思教育现象。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从点滴开始,不断积累,相信在情绪认同法的策略下,师幼关系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孩子们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吕辉. 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新校园旬刊, 2017(11):178.
[2]周于琪.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攀比行为为例[J]. 好家长, 2018(28):50-50.
[3]韩蕊. 浅析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J]. 考试周刊, 2014(4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