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引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到了拐点?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走势分析,从而分析对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红利” 问题 现状
什么是“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有一段时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得比其他年龄的人口快一些。那么它的总量加大,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增大,这样会形成一个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因为人口的负担轻,生产中的剩余可以储存下来。在这个期间,人们常常说如果有其他好的制度条件,其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如劳动力价格便宜、储蓄率高等,那么经济增长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增长源泉。这种情况下,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被称之为“人口红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达5.8%的出生率,制造了我国前所未有的婴儿潮。自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已剧增7.5亿。由于营养、卫生和医疗保健上的改善,人平均寿命预期已由1949年的41岁上升至目前的72岁,名列低收入国家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口出生高峰已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之后的人口增长基本上靠惯性和延长寿命来取得。在1970-1995年期间,在东亚超出常规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中这一有利人口因素的贡献比率高达1/3以上。然而,我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多少年呢?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引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到了拐点?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走势分析,从而分析对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红利”的走势
要研究“人口红利”,那么就要从人口结构开始说起,我国比较有利的人口结构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就开始在下降。在人口学上,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抚养比是越低越好。利用上述两个指标,下图勾勒了1950年~2050年百年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阶段性转折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口统计年鉴》(历年);2011-2050年份数据由中国社科院预测
从上图可见,人口抚养比从1950年到1964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由61.0%上升到79.4%。1964年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越过该点后,人口抚养比是在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来自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这种态势一直会保持到2013-2015年左右。之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少儿抚养比,使得总抚养比开始出现第二个转折点。与此对应,就业比呈现反向变化趋势,在1964年到2013年期間持续上升,之后则逐步下降。我国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通过丰沛的劳动力供给和生产性人口结构带来的高储蓄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源泉之一,即所谓的“人口红利”。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仍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阿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理论上看,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进入可以收获“人口红利”阶段。但是那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好的制度条件,我国未能抓住人口转变的有利时机,未将潜在的“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引下,我国充分发挥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劳动参与率下降及其带来的劳动供给减少,以及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低增长,这些因素将共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潜在的有利条件,一个社会能否以及多大程度地收获“人口红利”,依赖于合宜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政策。抚养比可以看成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据测算,随着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人口抚养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率就增加0.115个百分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储蓄率的贡献率大约在7.5%左右,我们的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如果把未来剩余的“人口红利”也计算在内,人口转变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约为1/3。“人口红利”理论简明地指出了过去30年中,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一个典型。这一理论还明确地预测,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必将而且很快会走到尽头,这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这些角度来看,“人口红利”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更换和增长机制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朱晓.中国人口红利的研究综述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10(增刊).
[2]张茉楠.用工荒、人口红利与结构调整.理论学习.2010(4).
摘 要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引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到了拐点?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走势分析,从而分析对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红利” 问题 现状
什么是“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有一段时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得比其他年龄的人口快一些。那么它的总量加大,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增大,这样会形成一个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因为人口的负担轻,生产中的剩余可以储存下来。在这个期间,人们常常说如果有其他好的制度条件,其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如劳动力价格便宜、储蓄率高等,那么经济增长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增长源泉。这种情况下,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被称之为“人口红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达5.8%的出生率,制造了我国前所未有的婴儿潮。自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已剧增7.5亿。由于营养、卫生和医疗保健上的改善,人平均寿命预期已由1949年的41岁上升至目前的72岁,名列低收入国家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口出生高峰已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之后的人口增长基本上靠惯性和延长寿命来取得。在1970-1995年期间,在东亚超出常规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中这一有利人口因素的贡献比率高达1/3以上。然而,我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多少年呢?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引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到了拐点?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走势分析,从而分析对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红利”的走势
要研究“人口红利”,那么就要从人口结构开始说起,我国比较有利的人口结构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就开始在下降。在人口学上,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抚养比是越低越好。利用上述两个指标,下图勾勒了1950年~2050年百年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阶段性转折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口统计年鉴》(历年);2011-2050年份数据由中国社科院预测
从上图可见,人口抚养比从1950年到1964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由61.0%上升到79.4%。1964年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越过该点后,人口抚养比是在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来自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这种态势一直会保持到2013-2015年左右。之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少儿抚养比,使得总抚养比开始出现第二个转折点。与此对应,就业比呈现反向变化趋势,在1964年到2013年期間持续上升,之后则逐步下降。我国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通过丰沛的劳动力供给和生产性人口结构带来的高储蓄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源泉之一,即所谓的“人口红利”。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仍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阿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理论上看,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进入可以收获“人口红利”阶段。但是那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好的制度条件,我国未能抓住人口转变的有利时机,未将潜在的“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引下,我国充分发挥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劳动参与率下降及其带来的劳动供给减少,以及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低增长,这些因素将共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潜在的有利条件,一个社会能否以及多大程度地收获“人口红利”,依赖于合宜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政策。抚养比可以看成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据测算,随着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人口抚养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率就增加0.115个百分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储蓄率的贡献率大约在7.5%左右,我们的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如果把未来剩余的“人口红利”也计算在内,人口转变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约为1/3。“人口红利”理论简明地指出了过去30年中,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一个典型。这一理论还明确地预测,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必将而且很快会走到尽头,这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这些角度来看,“人口红利”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更换和增长机制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朱晓.中国人口红利的研究综述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10(增刊).
[2]张茉楠.用工荒、人口红利与结构调整.理论学习.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