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的“留白”是指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设置留白处发散,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想象,并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从而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留白艺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15
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空白的妙用。中国国画的最大特点即是多用留白手法。这种艺术,给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音乐中也常常有采用“休止符”达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的艺术境界,这些留白艺术的使用给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中国古典诗词也非常讲究“留白”,追求“韵外之致”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可以说,“留白”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理论,笔者认为这种理论同样适合语文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课程学习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大可不必将个人的感受全盘托出,更应该是因势利导。老师要给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思维空间。而不是超越一代人,而不是去想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懂知识的猿猴”。
心理学理论指出,“留白”空间容易让人产生填补、补充的意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模仿其他艺术形式,为学生留下空白,设置教学的“缺口”,激发出学生补缺的冲动,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考和探索中形成无穷的意蕴,幽远的意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学设计留白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这样可以一句话,“目前有些教师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教学的流程,甚至是课堂上哪一个环节,讲那句话都详细地写在了备课本上,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思考,不给学生任何空间,一旦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老师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了。”李老师的话的确是非常正确。一直以来,我们从教学任务,到问题的预设,问题之间过渡,甚至是作业的设计,都是经过老师课前预设的。这种备课的形式显得单调枯燥,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备课,是把学生拉进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一旦教师的思考出现了偏差或是定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会走入歧途,课堂也就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已!致力于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多一些生成,少一些预设,这或许就是教师备课中的似无还有的“留白”。课堂是活的,设计是死的,课堂的生成永远都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周全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一种流程的记载,而应该是自己对教学的设想。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一个“导演”式的老师。所以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应该把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感表达留白
新课程指出,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语文的学习中更应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启发者,鼓励学生大胆而富有个性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回应。
在语言的感悟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得自我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体悟情感不仅仅是表现在情感的变化,更是体现在相似情感的感知与体验,如同情、怜悯、愉快、悲伤等等,这些情感的获得汇聚成课程学习的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的人文与人情得到了具体体现。从语文课堂的整体设计而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语文课,课堂的活动与情感的感悟应是一致的,读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應与作者的情感相吻合,否则。就难以实现课堂的设计与重难点的讲解。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情感体验的空间,不能将成人对情感的感悟硬搬给学生,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感知,一首动人的诗歌,一篇感人故事,教师可以在朗读和分角色扮演中带领学生感受作家的情感,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共情”,教与学只有在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才能达到语文教学中的理想效果。
闲暇出智慧——思考时间留白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设置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只有恰当的设问,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深入,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个人的思维是种能力,更是学习的过程。有时,教师的教学追求学生打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一旦提出,就急于让学生尽快回答出答案,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教师将情感体验的过程省略,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被动地记住或背诵。这种没有经学生自我感悟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自我解读与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极容易出现“满堂灌”的弊病。学生“学而不思”不仅对教材缺少认知,更会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最终走向只会依靠教师的讲解而缺失自学能力的困境。在教学观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的设置,要么是只能引来个别优秀同学的回答;要么是在学生思考时,老师要实现展示课的效果,不停地在学生耳边“启发”,最终达到学生的回答符合老师的意图的效果。一节课下来,真正通过思考来实现与老师互动的情况并不多,即使这样的课堂效果看起来很好,但这一做法却是不足取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挤占甚至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语文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及时鼓励,就会收到学生对问题的多样性的思考,提升课堂的效率。
由此可见,教师要有为学生“留白”的信心,相信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注重对那些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留足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课堂上暂时的“冷场”并不是课堂的停止,而是学生思维正处在活跃的阶段,一时的沉默换来的可能是课堂上的柳暗花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想象空间留白
传统的语文课堂讲求“众口一词”,“异口同声”,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新课程指出,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开展对话的过程,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追求将神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学生思想的固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感悟作品,阅读课文时,就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凭借个人生活体验发挥向想象并对文本进行补充、加工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将文本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为学生“留白”唤起学生想象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在创造的空间。在学习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名著的时候,我将《当“海盗”去》这一个片段大胆地交给学生思考,以“如果他在主日学校的行为记录挑不出一点毛病的话,他倒愿意离开人世”一句,带领学生“补白”:汤姆索亚在主日学校里可能有哪些“毛病”呢?学生们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进行想象和“创作”,我适时“点化”:“同学们身上或许也有一些小毛病,但我们都决心改掉那些不足,可汤姆.索亚为什么说挑不出一点毛病,倒愿意离开人世?主日学校的规章制度到底有哪些呢?它怎么使一个烂漫的儿童产生了可怕的死的念头?”学生们在和自身的学校生活对比中,真切地体会到主日学校生活的单调乏味。另外,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绝大部分课前都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对汤姆.索亚在主日学校里的具体生活,我不做解说,激发学生课外去读、去研究的浓厚兴趣,课内阅读已经扩展到课外阅读。当然,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留白”还很多,如有人提出在文章的“含蓄处”“点睛处”“共鸣处”“意境深远处”等处留白,这里我不再一一列举。
給孩子的想象插上一双翅膀,就相信孩子一定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营造一个鸟飞、鱼跃的舞台。
语文课堂是以学生鉴赏为主的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而“留白”教学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美学育人,学科德育渗透的具体表现。它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让语文教学更具有一些“野性味”,激发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鉴赏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参与感与创造感,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在这样的留白课堂中得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快乐课堂放飞思维——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J].信息教研周,2014(02).
[2]李双疃.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关键词:语文教学;留白艺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15
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空白的妙用。中国国画的最大特点即是多用留白手法。这种艺术,给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音乐中也常常有采用“休止符”达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的艺术境界,这些留白艺术的使用给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中国古典诗词也非常讲究“留白”,追求“韵外之致”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可以说,“留白”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理论,笔者认为这种理论同样适合语文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课程学习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大可不必将个人的感受全盘托出,更应该是因势利导。老师要给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思维空间。而不是超越一代人,而不是去想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懂知识的猿猴”。
心理学理论指出,“留白”空间容易让人产生填补、补充的意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模仿其他艺术形式,为学生留下空白,设置教学的“缺口”,激发出学生补缺的冲动,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考和探索中形成无穷的意蕴,幽远的意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学设计留白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这样可以一句话,“目前有些教师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教学的流程,甚至是课堂上哪一个环节,讲那句话都详细地写在了备课本上,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思考,不给学生任何空间,一旦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老师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了。”李老师的话的确是非常正确。一直以来,我们从教学任务,到问题的预设,问题之间过渡,甚至是作业的设计,都是经过老师课前预设的。这种备课的形式显得单调枯燥,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备课,是把学生拉进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一旦教师的思考出现了偏差或是定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会走入歧途,课堂也就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已!致力于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多一些生成,少一些预设,这或许就是教师备课中的似无还有的“留白”。课堂是活的,设计是死的,课堂的生成永远都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周全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一种流程的记载,而应该是自己对教学的设想。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一个“导演”式的老师。所以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应该把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感表达留白
新课程指出,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语文的学习中更应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启发者,鼓励学生大胆而富有个性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回应。
在语言的感悟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得自我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体悟情感不仅仅是表现在情感的变化,更是体现在相似情感的感知与体验,如同情、怜悯、愉快、悲伤等等,这些情感的获得汇聚成课程学习的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的人文与人情得到了具体体现。从语文课堂的整体设计而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语文课,课堂的活动与情感的感悟应是一致的,读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應与作者的情感相吻合,否则。就难以实现课堂的设计与重难点的讲解。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情感体验的空间,不能将成人对情感的感悟硬搬给学生,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感知,一首动人的诗歌,一篇感人故事,教师可以在朗读和分角色扮演中带领学生感受作家的情感,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共情”,教与学只有在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才能达到语文教学中的理想效果。
闲暇出智慧——思考时间留白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设置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只有恰当的设问,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深入,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个人的思维是种能力,更是学习的过程。有时,教师的教学追求学生打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一旦提出,就急于让学生尽快回答出答案,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教师将情感体验的过程省略,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被动地记住或背诵。这种没有经学生自我感悟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自我解读与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极容易出现“满堂灌”的弊病。学生“学而不思”不仅对教材缺少认知,更会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最终走向只会依靠教师的讲解而缺失自学能力的困境。在教学观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的设置,要么是只能引来个别优秀同学的回答;要么是在学生思考时,老师要实现展示课的效果,不停地在学生耳边“启发”,最终达到学生的回答符合老师的意图的效果。一节课下来,真正通过思考来实现与老师互动的情况并不多,即使这样的课堂效果看起来很好,但这一做法却是不足取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挤占甚至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语文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及时鼓励,就会收到学生对问题的多样性的思考,提升课堂的效率。
由此可见,教师要有为学生“留白”的信心,相信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注重对那些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留足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课堂上暂时的“冷场”并不是课堂的停止,而是学生思维正处在活跃的阶段,一时的沉默换来的可能是课堂上的柳暗花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想象空间留白
传统的语文课堂讲求“众口一词”,“异口同声”,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新课程指出,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开展对话的过程,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追求将神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学生思想的固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感悟作品,阅读课文时,就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凭借个人生活体验发挥向想象并对文本进行补充、加工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将文本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为学生“留白”唤起学生想象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在创造的空间。在学习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名著的时候,我将《当“海盗”去》这一个片段大胆地交给学生思考,以“如果他在主日学校的行为记录挑不出一点毛病的话,他倒愿意离开人世”一句,带领学生“补白”:汤姆索亚在主日学校里可能有哪些“毛病”呢?学生们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进行想象和“创作”,我适时“点化”:“同学们身上或许也有一些小毛病,但我们都决心改掉那些不足,可汤姆.索亚为什么说挑不出一点毛病,倒愿意离开人世?主日学校的规章制度到底有哪些呢?它怎么使一个烂漫的儿童产生了可怕的死的念头?”学生们在和自身的学校生活对比中,真切地体会到主日学校生活的单调乏味。另外,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绝大部分课前都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对汤姆.索亚在主日学校里的具体生活,我不做解说,激发学生课外去读、去研究的浓厚兴趣,课内阅读已经扩展到课外阅读。当然,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留白”还很多,如有人提出在文章的“含蓄处”“点睛处”“共鸣处”“意境深远处”等处留白,这里我不再一一列举。
給孩子的想象插上一双翅膀,就相信孩子一定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营造一个鸟飞、鱼跃的舞台。
语文课堂是以学生鉴赏为主的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而“留白”教学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美学育人,学科德育渗透的具体表现。它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让语文教学更具有一些“野性味”,激发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鉴赏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参与感与创造感,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在这样的留白课堂中得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快乐课堂放飞思维——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J].信息教研周,2014(02).
[2]李双疃.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