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名篇阅读题是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部分的一大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得了解“名著名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几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点突出的特点。
二是“宏观”“微观”并重,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指向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的,一般从宏观着眼,只要读过整部名著的学生一般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指向情节方面的选择题,则往往从微观着眼,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名著读懂、读通,还得读透、读细才行。
三是考查重点逐步从熟悉作品内容转向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注重概括分析能力的考查,鉴赏、评判成分明顯增加,主观性更强,难度更大。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身为文科班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首先,教师要少教,让学生多学。考试的内容一年年变化,考试的难度一年年加大,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真正走进原著,熟悉原著。教师“少教”,就是把阅读名著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切不可越俎代庖,或以教辅代原著,“快餐”代替原汁原味的“正餐”;或以讲代读,用自以为高明的“导游”代替学生自身的“游历”“观光”;或以练代读,让学生望原著而兴叹,被迫在“题海”中艰苦地泅渡。
教师“少教”不等于“不教”,而是教得更少、教得更精、教得更有效。教师要规划好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活动课;每天的家庭作业,也要把名著阅读这个原先有弹性的“软任务”变成非完成不可的“硬任务”;我们还可以更大胆地让名著走进课堂,每周拿出一到两节课让学生畅游于名著的海洋。语文教师要制订好学生阅读原著的计划,有序推进,定期督查。能从头抓起的要从头抓起,不能从头抓起的也要精打细算,把阅读任务安排到周、安排到日,这样,名著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学生阅读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比如阅读名著如何粗精结合,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哪些内容可供一尝,读过即可,哪些内容需深入内部,用心去读,要予以明确;精读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精读的方法和要求有哪些,要予以指导。
学生“多学”,就是要从“题海”中游上岸,静下心来与文学大师们展开对话,在阅读中熟悉名著内容,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并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主次结合。对《考试说明》列出的24部名著,要在高中阶段的整体规划中去落实,确保每部名著都要“读过”;对《考试说明》规定当年要考的9~10部要优先保证;对《红楼梦》《呐喊》这些考试的“高频名著”,则要花大力气重锤敲打。
点面结合。“面”是要求从总体上把握原著全貌,对原著相关的背景知识、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都要了然于胸。“点”上的阅读则要求关注一些“脍炙人口”的细节,特别是对表现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有着重要影响的相关情节、语言、神态、动作等都要用心推敲,细细揣摩。
读评结合。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独立地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一些评点性的文字;也可以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还可以结合前人的一些评价,针对原著有关章节与同伴展开讨论,相互交流阅读成果。
其次,要“浅入深出”。如果说“少教多学”是教学理念,那么,“浅入深出”则是具体的教学行为。
“浅入”就是设置较低的教学起点,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就名著阅读而言,“浅入”的目标毫无疑问是让学生熟悉名著内容。“深出”表现为学生阅读名著思维逐层深入的过程。要把阅读的成果顺利转化为考试的得分,首先有赖于整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名著阅读要抓住情节和人物两大主线:对于情节不仅要熟知,还要能概括复述;不仅要掌握重要情节,还要把握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联。对于人物,不仅要了解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还要通过相关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这是“深出”的第一层次。
“深出”的第二层次是分析、鉴赏。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主旨意蕴、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做简要、准确、全面的赏析;或就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前后故事情节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试卷来看,这是命题的重点,也是我们需要用重锤反复敲打的地方。
当然,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把阅读名著当成一个自觉的行为,把阅读名著的状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考试延伸到成长,进而养成热爱经典、热爱传统的良好品质,这便是“深出”的最高境界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sgh201303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225400)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点突出的特点。
二是“宏观”“微观”并重,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指向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的,一般从宏观着眼,只要读过整部名著的学生一般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指向情节方面的选择题,则往往从微观着眼,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名著读懂、读通,还得读透、读细才行。
三是考查重点逐步从熟悉作品内容转向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注重概括分析能力的考查,鉴赏、评判成分明顯增加,主观性更强,难度更大。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身为文科班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首先,教师要少教,让学生多学。考试的内容一年年变化,考试的难度一年年加大,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真正走进原著,熟悉原著。教师“少教”,就是把阅读名著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切不可越俎代庖,或以教辅代原著,“快餐”代替原汁原味的“正餐”;或以讲代读,用自以为高明的“导游”代替学生自身的“游历”“观光”;或以练代读,让学生望原著而兴叹,被迫在“题海”中艰苦地泅渡。
教师“少教”不等于“不教”,而是教得更少、教得更精、教得更有效。教师要规划好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活动课;每天的家庭作业,也要把名著阅读这个原先有弹性的“软任务”变成非完成不可的“硬任务”;我们还可以更大胆地让名著走进课堂,每周拿出一到两节课让学生畅游于名著的海洋。语文教师要制订好学生阅读原著的计划,有序推进,定期督查。能从头抓起的要从头抓起,不能从头抓起的也要精打细算,把阅读任务安排到周、安排到日,这样,名著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学生阅读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比如阅读名著如何粗精结合,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哪些内容可供一尝,读过即可,哪些内容需深入内部,用心去读,要予以明确;精读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精读的方法和要求有哪些,要予以指导。
学生“多学”,就是要从“题海”中游上岸,静下心来与文学大师们展开对话,在阅读中熟悉名著内容,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并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主次结合。对《考试说明》列出的24部名著,要在高中阶段的整体规划中去落实,确保每部名著都要“读过”;对《考试说明》规定当年要考的9~10部要优先保证;对《红楼梦》《呐喊》这些考试的“高频名著”,则要花大力气重锤敲打。
点面结合。“面”是要求从总体上把握原著全貌,对原著相关的背景知识、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都要了然于胸。“点”上的阅读则要求关注一些“脍炙人口”的细节,特别是对表现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有着重要影响的相关情节、语言、神态、动作等都要用心推敲,细细揣摩。
读评结合。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独立地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一些评点性的文字;也可以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还可以结合前人的一些评价,针对原著有关章节与同伴展开讨论,相互交流阅读成果。
其次,要“浅入深出”。如果说“少教多学”是教学理念,那么,“浅入深出”则是具体的教学行为。
“浅入”就是设置较低的教学起点,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就名著阅读而言,“浅入”的目标毫无疑问是让学生熟悉名著内容。“深出”表现为学生阅读名著思维逐层深入的过程。要把阅读的成果顺利转化为考试的得分,首先有赖于整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名著阅读要抓住情节和人物两大主线:对于情节不仅要熟知,还要能概括复述;不仅要掌握重要情节,还要把握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联。对于人物,不仅要了解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还要通过相关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这是“深出”的第一层次。
“深出”的第二层次是分析、鉴赏。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主旨意蕴、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做简要、准确、全面的赏析;或就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前后故事情节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试卷来看,这是命题的重点,也是我们需要用重锤反复敲打的地方。
当然,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把阅读名著当成一个自觉的行为,把阅读名著的状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考试延伸到成长,进而养成热爱经典、热爱传统的良好品质,这便是“深出”的最高境界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sgh201303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