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一定的概念界定,即对核心词语进行阐释。概念界定的好处有二,一是通过界定概念来圈定具体的写作范围,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目标明确,对症下药;二是通过概念界定亮出见解,进一步强化审题,不偏颇、不背离。然而,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界定不清,有些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一、概念界定混乱
  所谓概念界定混乱是指在概念界定的时候,缺少必要的逻辑性、层次性,整个概念的界定无条理,甚至出现无用的废话。如对“沉静”这一个概念的界定,有一位学生在考试中这样写:“沉静,顾名思义,静下心来,用平静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的浮躁现如今很难让我们沉静下来。‘沉静’仿佛成为了一个稀有而陌生的词汇,守住一份沉静是我们应有的一份选择。”
  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中,学生的表达其实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对概念内涵的解释,即“沉静,顾名思义,静下心来,用平静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第二个层面的外延的拓展,即“社会的浮躁现如今很难让我们沉静下来,守住一份沉静是我们应有的一份选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概念界定中多出了一个“‘沉静’仿佛成为了一个稀有而陌生的词汇”这个句子,而这个句子和内涵与外延都没有任何关系,是学生胡乱写的一个句子。这就是概念界定时逻辑性、层次性出现了问题,导致概念界定有些混乱。若去掉“‘沉静’仿佛成为了一个稀有而陌生的词汇”这个句子,这个概念的界定还是可以的。
  二、未能洞悉题旨
  未能洞悉题旨是指概念界定的时候,在最初的理解上就出现了问题,和材料所给的内核性词语不一致。有一位学生在考试中这样写:“沉静,顾名思义即深沉而平静,它是一种性格,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事态度,它更是我们生活中提高修养的基石。”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中,学生抄袭材料所给的内容:“它是一种性格,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事态度。”然而,材料所给的这几个方面只是想用此来提示学生打开思路的一种范式,指向性不是很强,很笼统,也并未对其深入阐述。
  学生要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必须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出发。若学生能对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理解,并表达出个性的观点,这样的概念界定还是可以的。如:“沉静,顾名思义即深沉而平静,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泰然,它更是我们生活中提高修养的基石。”这样一来只要进行一处小的改动,就能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
  三、概念界定错误
  概念界定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此概念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在概念界定过程中出现了偏離概念原本的意思。还以“沉静”为例,有一位学生在考试中这样写:“悄无声息,这便营造了一种沉静,是为之后那经久不息而做准备。”这位学生在开始界定的时候就用到了“悄无声息”一词,那么,“悄无声息”到底是什么意
  思呢?这个词更应该侧重外部环境的描绘,如写环境的静、宁静、寂静等。
  而在这个材料中,“沉静”应该侧重于内心世界,是与外部浮躁的环境相对应的部分,这才是材料的题旨,材料本身有明确的指向性。所以这位学生对“沉静”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结合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深入把握“沉静”一词的深刻内涵,只是就这个词语的表象进行了阐释,这是远远不够的,也完全偏离了此次作文的原本意思。除此之外,这个概念的后半句“是为之后那经久不息而作准备”又是不知所云,完全看不懂学生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沉静”又怎么为“经久不息”做“准备”了,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让阅卷者一头雾水,始终在云里雾里就是看不清“前方”。
  四、游离概念本义
  游离概念的本义是指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是贴标签式的界定。有一位学生写道:“沉静,沉,深沉,宁,宁静,就是所谓的深沉而又宁静,是可以成为保护自己的护身符。”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中,学生指出了沉静的两个方面,即“宁静”“深沉”。这两个方面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材料的指向性要求我们侧重内在心理,学生两方面并没有侧重,导致行文游离,弄不清楚到底写哪个方面。而后半部分“是可以成为保护自己的护身符”更是胡诌一通,属于画蛇添足。概念界定最怕游离于“表义”与“本义”之间,这样的游离必然会使行文混乱、无序,脱离主题。
  概念界定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教师教学与学生写作都不能忽视。假若能很好地界定概念,就确定了中心,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弄懂你所要写的主题。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概念界定的基本常识,如概念界定的一些基本方法,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层次性,深入本质的内涵解说和相应的外延阐述,等等。学生在界定概念时若能处理好这些关系,我相信他们议论文写作的概念界定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从而提升作文的水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226141)
其他文献
《钱唐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期的作品,入选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课本。诗歌以行走路线为写作的落脚点,集中选取了“湖面、云、黄莺、树、燕子,花、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自然地堆叠出了钱塘湖畔迷人的环境,可谓精彩至极。从写作学角度看: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于是乎,“景物描写”自然成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所在。再者,从专题的题目“江山多娇”以及其他
期刊
雄奇飘逸、豪迈奔放的李白不仅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昂扬乐观的精神品质,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在逆境失意中保持一份文人的洒脱与傲骨。《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收录于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宁静严肃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民主包容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豪迈奔放的“谪仙人”,走进大开大合的《蜀道难》,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期刊
在中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元素,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
期刊
语文教师大概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人,若问辛苦何在?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苦于批改作文!”尽管叶老生前就说了教师改作文“徒劳无功”,主张“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但习惯势力仍然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手脚,不能从“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有作必改”,必然影响到多练,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只能每两周才布置一次作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这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
期刊
“自媒体”是个人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借以达成信息发布的传播媒体。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借助自媒体功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促成学生学习的多元与方式的多样化。  一、可行性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及其运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NNIC发布的第41次(截
期刊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高考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在阅读中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有所感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思想具体应该如何落实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而培养语感
期刊
名著名篇阅读题是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部分的一大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得了解“名著名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几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其四位弟子的对话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期刊
高中学生在学习宋词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对于作品中一些典故不够了解,第二是无法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第三是在整体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应当对教学方法進行灵活处理,如采取对比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读出情感,增强深度认知。  一、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认知,教师需要安排更为恰当的引导方法,以便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
期刊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尤其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堪称双绝,流传千古,历久弥远。除了文学和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价值,文章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别是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作者理性的思想光辉遥接千古,发人深省。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解读,阐释文章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蕴,能启迪我们不断去感悟、学习和研究,并赋予我们更多的生命思考和价值追寻。  王羲之,东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