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为主,教为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高考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在阅读中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有所感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思想具体应该如何落实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朗读需要学生带着感情将文章大声读出来,学生在整个朗读的过程当中,会随着朗读内容的变化,产生疑问以及情感体验,进而想要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想要去更加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训练的开展方式可以是教师领读、分角色朗读、分段轮流朗读等,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选择。如诗词朗诵可以结合领读和单独朗诵两种方式,对于小说,人物较多,则可以选择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轮流朗读的方式。
  如在苏教版必修一《雨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各种朗读形式并用进行训练。教师导入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诵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朗读结束之后,教师问道:“读完整首诗,大家觉得整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读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为低沉幽怨。教师鼓励学生将这种感情带入到朗读过程中,思考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表达出这种感情。然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单独朗诵,并且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表扬鼓励。随后教师进行分析,诗人在描写“我”的时候,用到了“彷徨、凄清、惆怅”等词,教师提问:“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随后教师让学生再朗读一遍,找出作者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哪些词汇,又表达了姑娘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开始自己思考探究,学生在这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更加仔细地去寻找带有作者情感脉络的词汇。整首诗分析结束之后,教师最后领读一遍课文。
  整个过程,学生多次朗读了这首诗,从刚开始的理清结构和感情基调,到最后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充分体会到诗词的情感。朗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眼、口、脑”三者统一,产生阅读的高峰体验,培养语感。在朗读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自己去探究诗的情感变化以及语言特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培养阅读习惯,转变阅读观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明白阅读教学不仅是技巧教学,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随后,教师从行动上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眼到、手到、脑到”。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引导,从被动练习到习惯养成,让学生可以自发地进行科学的阅读。
  在苏教版必修二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进行第一遍朗读课文之前提出要求:要求学生用笔划分课文的自然段落,并且将每个段落的主旨勾划画出来,同时找到两个部分的过渡句。学生听到教师的要求之后,纷纷拿出了笔,认真朗读并且做标记。第一遍朗读结束之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一下每个段落的主旨句以及主要叙述的内容,通过这个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全文中寻找描写作者精神状态的语句,并将其划出来,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精神状态,学生大声读出了他找的句子,并回答描写了作者在进入地坛之前,是从颓废到迷惘,进入地坛之后,受到了地坛的启发,决定顽强地活下去。教师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母亲为我做的事情,这些事情给作者什么样的影响。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文章细节语句,帮助学生理清了整个文章的情感脉络。最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标记出来并且认真思考,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巡视全班,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最后集中进行讲解。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读文章,并做标记,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能够快速地理清文章结构,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长此以往,学生将这种阅读方式变成了自己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观念得到了改变,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扩展课外阅读,积累课外知识
  吕叔湘先生曾經在他的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提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时,都会提到课外书的好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课外阅读,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在课堂上对课外书籍的背景资料或者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可以下发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的赏析以及大师评注等文章,帮助学生自己在课外开展阅读。为了让课外阅读的效果更好,教师还可以采用适当的评估方式,如写读后感或者摘抄等。
  如在《雨巷》这首诗中,丁香是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也有这样的用法。教师可以选择李商隐《代赠两首》和李璟《浣溪沙》作为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学生对这两首诗进行赏析之前,教师可以对丁香这个意象进行适当的讲解。丁香在仲春开花,容易勾起诗人伤春的情思,因此常与“愁”字相连。花朵美丽芬芳,容易凋谢,因而常用来喻指女性。花色是与俗艳绝缘的白色和紫色,所以又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古诗词使用意象时,很少会把意象蕴含的所有内涵都用上。教师让学生在课下赏析两首古诗词,讨论一下“丁香”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的用法。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书中有对自身命运、幸福等的思考,这是智者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有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书中的有益的箴言进行摘抄。
  教师可以对课内阅读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课本内容。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个体的体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扩展课外阅读范围,最终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在2017年刚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被明确提出。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者共为一体,不可分割。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求变高,下面笔者对《散步》在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探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可选择的教学策略。  一、教科书中《散步》学习活动的嬗变  人教版教材为《散步》设计的学习
期刊
综合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这些含义人人都能理解,关键是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语文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少人都习惯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简单。其实语文教学无谓简单不简单之说,简单还是不简单仅仅是从应试的角度考量的,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所谓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以及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现阶段的这种偏颇的认识甚至发生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身上。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又怎么可能出成果呢?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
期刊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年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直就没有出现专家们所期盼的改观。究其根源是学生的审美能力欠缺,缺乏对教材作品的体悟与思考。对此,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务实研究,以期尽快、高效地解决这项横亘在师生面前的教学难题。  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难题出在思维上,这关涉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需要更新教与学双向的思维模式。下面,笔者就以高中教材中小说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
期刊
“学导练”的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知解惑,变教师填鸭式讲解为激情引导体验,变课后无效作业为当堂高效测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充满生命力。“学导练”模式就是此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学”、教师“引导学”和当堂“练习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采用“学
期刊
《钱唐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期的作品,入选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课本。诗歌以行走路线为写作的落脚点,集中选取了“湖面、云、黄莺、树、燕子,花、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自然地堆叠出了钱塘湖畔迷人的环境,可谓精彩至极。从写作学角度看: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于是乎,“景物描写”自然成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所在。再者,从专题的题目“江山多娇”以及其他
期刊
雄奇飘逸、豪迈奔放的李白不仅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昂扬乐观的精神品质,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在逆境失意中保持一份文人的洒脱与傲骨。《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收录于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宁静严肃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民主包容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豪迈奔放的“谪仙人”,走进大开大合的《蜀道难》,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期刊
在中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元素,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
期刊
语文教师大概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人,若问辛苦何在?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苦于批改作文!”尽管叶老生前就说了教师改作文“徒劳无功”,主张“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但习惯势力仍然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手脚,不能从“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有作必改”,必然影响到多练,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只能每两周才布置一次作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这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
期刊
“自媒体”是个人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借以达成信息发布的传播媒体。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借助自媒体功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促成学生学习的多元与方式的多样化。  一、可行性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及其运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NNIC发布的第41次(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