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对比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生在学习宋词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对于作品中一些典故不够了解,第二是无法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第三是在整体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应当对教学方法進行灵活处理,如采取对比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读出情感,增强深度认知。
  一、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认知,教师需要安排更为恰当的引导方法,以便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来。比如在对比苏、辛词代表作之前,教师提出:古典诗词作品进行鉴赏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它意境的把握、形象的认知、手法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这位词人的作品和其他词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也就是作者独特的风格是如何构建出来的。总的说来,因为他们生活经历的不同艺术素养方面的差异,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格调与趣味。
  比如同样是唐朝的代表诗人,李白和杜甫的风格便非常不同;同样是宋词的代表作家,苏东坡的词,需关西大汉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则需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豪放派和婉约派之间,就算是同为豪放派的苏东坡和辛弃疾,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二人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对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用这种全面概述式的导入方法,能够让学生迅速接受对比阅读的策略,为接下来的正式教学奠定基础。
  二、用整体的感受进行把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谓苏、辛二人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宋词中的名篇。它们同样具有感情丰沛、文辞优美的特点,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高中生想要理解这些作品,难度非常大。
  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便是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简要介绍,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当学生朗读熟练之后,教师给予适时点拨,明确诵读中的不同韵味,像“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应当读得豪迈一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应当读得深沉一些。教师指导完成之后,学生再次诵读,用有感情的诵读来再现作者的心境。数度诵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默读、齐读、范读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文本有一个直接的感悟,对两首词的对比,如意境上的区别、主旨上的差异产生认知。
  三、用深入的研讨进行认知
  为了保证学生在对比中深入认知,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其一是对这两首词的开头部分进行阅读,比较相异与相同之处。该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二者是用古代英雄怀想的办法开篇,而其目的和风格又有不同。其中,苏东坡的作品,依靠对长江奔流之势的描写,展现出豪放的一面;而辛弃疾则用古代有英雄映衬当时无英雄,形成一种感伤的格调。这样的感受毋庸教师的说明,学生自然可以感受得到。
  其二是诵读对古代英雄怀念的部分,比较二者的区别,此问题的安排,使学生明确同为描述古人,因目的与行文的不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因此教师只要稍加回顾便可,问题的答案自然会在学生心中呈现出来:两首词的相同点在于均使得古代英雄的气度跃然于纸上,可是苏词更倾向于表达自身豪迈气概的反悔,而辛词则更倾向于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因此前者豪迈而后者愤慨的结论自然呈现。
  其三是对两首作品的结尾部分进行深度感悟,此问题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风格之差异,在此问题带动下,教师需要用抓关键的引导办法,让学生对诗句进行理解。比如在苏东坡词中出现的“多情”“华发”“如梦”等关键性词语,在辛弃疾词里面出现的“廉颇老矣”等词语。在对关键词的两相比较以后,学生能够自然发现:它们都展现出了一种英雄老矣、壮志无由实现的感慨;所不同者,正在于二人叙事风格的区别,而叙事风格的区别,又根源于二人的表述目标之差异。
  最后,教师可以从用典的角度,帮助学生对两首词进行研究,实现二者用典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难点所在。设计该问题能够使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两首词进行分析,达到知其人、品其词、体其意、入其境的效果。两首词皆有用典之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注释中基本了解,并通过资料引入的办法全面把握,接下来表述两首作品都写了哪些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际遇是什么样的,由此学生更容易领会两首词的精髓所在。
  对比阅读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绝佳教学引导方式。词肇始于隋唐,发达于两宋,展余韵于明清,是一种文情并茂的特殊文体,它既可以遣兴娱宾,也可以表达心声,小可以抒个人之思,大可以现家国之情。其中,高中时期会遇到的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是宋词的代表性人物,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各自的绝妙之处,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225200 )
其他文献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年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直就没有出现专家们所期盼的改观。究其根源是学生的审美能力欠缺,缺乏对教材作品的体悟与思考。对此,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务实研究,以期尽快、高效地解决这项横亘在师生面前的教学难题。  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难题出在思维上,这关涉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需要更新教与学双向的思维模式。下面,笔者就以高中教材中小说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
期刊
“学导练”的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知解惑,变教师填鸭式讲解为激情引导体验,变课后无效作业为当堂高效测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充满生命力。“学导练”模式就是此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学”、教师“引导学”和当堂“练习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采用“学
期刊
《钱唐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期的作品,入选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课本。诗歌以行走路线为写作的落脚点,集中选取了“湖面、云、黄莺、树、燕子,花、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自然地堆叠出了钱塘湖畔迷人的环境,可谓精彩至极。从写作学角度看: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于是乎,“景物描写”自然成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所在。再者,从专题的题目“江山多娇”以及其他
期刊
雄奇飘逸、豪迈奔放的李白不仅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昂扬乐观的精神品质,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在逆境失意中保持一份文人的洒脱与傲骨。《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收录于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宁静严肃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民主包容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豪迈奔放的“谪仙人”,走进大开大合的《蜀道难》,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期刊
在中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元素,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
期刊
语文教师大概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人,若问辛苦何在?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苦于批改作文!”尽管叶老生前就说了教师改作文“徒劳无功”,主张“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但习惯势力仍然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手脚,不能从“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有作必改”,必然影响到多练,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只能每两周才布置一次作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这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
期刊
“自媒体”是个人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借以达成信息发布的传播媒体。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借助自媒体功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促成学生学习的多元与方式的多样化。  一、可行性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及其运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NNIC发布的第41次(截
期刊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高考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在阅读中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有所感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思想具体应该如何落实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而培养语感
期刊
名著名篇阅读题是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部分的一大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得了解“名著名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几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其四位弟子的对话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