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尤其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堪称双绝,流传千古,历久弥远。除了文学和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价值,文章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别是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作者理性的思想光辉遥接千古,发人深省。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解读,阐释文章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蕴,能启迪我们不断去感悟、学习和研究,并赋予我们更多的生命思考和价值追寻。
王羲之,东晋文学家、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小时候师从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兰亭集序》是其书法代表作。他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而终。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献之、凝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会稽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并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就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和书法上的“双璧”,尤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声闻天下。《兰亭集序》是一篇在中国书法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均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千古奇文,它不但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思想意蕴同样令人叹绝。
一、由乐而悲,表达了强烈而清醒的生命意识
文章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来突出生之“乐”。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在流觞曲水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快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段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取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常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之情。生命是何其宝贵,盛会之余,由乐而生悲,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这种痛是对人生百年,生命短促,好景不长、乐境易逝的感慨,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作者由乐而生悲,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万千感慨。廖瘳数语,引出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思想观点,进而表达了唯物、清醒的生死观。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一死生,齐彭殇”,把生和死看做一样。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虚无哲学的东晋时代,作者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死和生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正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唯物认识。
全文以情感为线索。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作者的情感脉络由“信可乐也”到“岂不痛哉”,再到“悲夫”,由乐而痛,由痛而悲,悲欣交集,感慨人生苦短,痛惜生命不再,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从而表达了强烈而清醒的生命意识。
二、崇尚自然,表现了山水文化的审美觉醒
玄学作为魏晋时代士人精神的灵魂,对人与自然产生了极大的解放作用。一是把人从世俗功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引向自然,从外在引向内在。二是把自然从道德、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使自然真正成为独立自足的审美对象。立足于此双重解放,玄学在审美层面上直接促成了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使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的普遍心态,山水已被赋予鲜明的审美灵性与个性。正是在山水审美意识的激发与熏陶下,人们纷纷投身烟霞,寓目林泉,在大自然的佳山秀水中怡神悦性,感悟生命,一时游赏之风大行,不但个人的登临活动蔚成风气,而且人数众多的群体游赏也颇为盛行。
由此,士人阶层以珠玑之言写山水之貌,在自然与人文的生命共构中传达了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情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魏晋玄学思潮下自然山水中个性化的艺术产物,典型地表现了魏晋士人山水文化的审美觉醒。通观全文,兰亭会的高雅气派与王羲之的坦荡超逸及会稽山水的自然清丽相得益彰,王羲之笔下的山水纯然一派自然淡雅的气象,颇具审美意味。
与众不同的是,王羲之自觉不自觉地以诗情创造意境,以艺术抒发幽情,借文字记录生命,以前所未有的哲理性与思辨性的眼光关注自然,审视人生,在自然中感悟哲理,在游历中寻求理趣,别具一种引入反思而又令人回味的理性之美,其理性精神的高扬充分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在兴怀生死之叹中既有对生命的感性体验,又有对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高度理性和清醒的超越意识,更具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三、寄情山水,抒发自由高雅的艺术性灵
东晋士人和文人崇尚自然,顺情任性,他们的自由性灵和内心表达最典型的表现在流芳千古的兰亭集会上。这次名士、文人参加的集会,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充分表现出了那种飘洒飞扬、自由超逸的魏晋风度和风雅之美。
《兰亭集序》反映了晋人山水审美意识由觉醒走向成熟的动态心灵,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世俗的羁绊和生命的忧伤这时完全被化解了,艺术心灵的自由挥洒正是魏晋叛逆精神在人生中寻求灵魂家园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王羲之挥洒文字,思接宇宙,他吸纳天地之灵气,抒写艺术之情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超脱解放,而不是一般士人的放浪形骸。因此才能不执著于外在物欲和功名利禄,不被外物所主宰,而在艺术创作中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这是流淌在山水里的艺术心音,是在人与自然和谐中寻求的一种高品质的精神漫游。《兰亭集序》充分抒发了自由高雅的艺术性灵。
四、思考人生,展现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在《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和超然,乐极而悲产生的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深深地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后来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寄情山水,笑
傲山野。他们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认为“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做了委婉的批评。认为生和死不能等同起来,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认识。他是想以此来启发人们,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而应该珍惜人生的每一天,积极追求心中的理想,不断创造美好的人生。本文显示了作者不尚虚无的务实精神,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王羲之對人生有感而发,其实蕴含着作者对时间、生命的深层认识和理性思考,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纵观全文,《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通过宴游之乐引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但王羲之的人生观悲叹而不悲观,也许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创造性的人,比如曹操、李白。王羲之寄情山水,放歌人生,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虚无人生的最执着的表现。
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慨,是一种人类的普遍心态,但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虚无哲学的东晋时代,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虚度年华,而是正确认识生死,积极创造和探求有价值的人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思考。因此,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去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体育运动学校(733000)
王羲之,东晋文学家、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小时候师从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兰亭集序》是其书法代表作。他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而终。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献之、凝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会稽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并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就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和书法上的“双璧”,尤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声闻天下。《兰亭集序》是一篇在中国书法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均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千古奇文,它不但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思想意蕴同样令人叹绝。
一、由乐而悲,表达了强烈而清醒的生命意识
文章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来突出生之“乐”。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在流觞曲水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快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段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取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常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之情。生命是何其宝贵,盛会之余,由乐而生悲,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这种痛是对人生百年,生命短促,好景不长、乐境易逝的感慨,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作者由乐而生悲,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万千感慨。廖瘳数语,引出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思想观点,进而表达了唯物、清醒的生死观。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一死生,齐彭殇”,把生和死看做一样。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虚无哲学的东晋时代,作者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死和生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正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唯物认识。
全文以情感为线索。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作者的情感脉络由“信可乐也”到“岂不痛哉”,再到“悲夫”,由乐而痛,由痛而悲,悲欣交集,感慨人生苦短,痛惜生命不再,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从而表达了强烈而清醒的生命意识。
二、崇尚自然,表现了山水文化的审美觉醒
玄学作为魏晋时代士人精神的灵魂,对人与自然产生了极大的解放作用。一是把人从世俗功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引向自然,从外在引向内在。二是把自然从道德、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使自然真正成为独立自足的审美对象。立足于此双重解放,玄学在审美层面上直接促成了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使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的普遍心态,山水已被赋予鲜明的审美灵性与个性。正是在山水审美意识的激发与熏陶下,人们纷纷投身烟霞,寓目林泉,在大自然的佳山秀水中怡神悦性,感悟生命,一时游赏之风大行,不但个人的登临活动蔚成风气,而且人数众多的群体游赏也颇为盛行。
由此,士人阶层以珠玑之言写山水之貌,在自然与人文的生命共构中传达了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情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魏晋玄学思潮下自然山水中个性化的艺术产物,典型地表现了魏晋士人山水文化的审美觉醒。通观全文,兰亭会的高雅气派与王羲之的坦荡超逸及会稽山水的自然清丽相得益彰,王羲之笔下的山水纯然一派自然淡雅的气象,颇具审美意味。
与众不同的是,王羲之自觉不自觉地以诗情创造意境,以艺术抒发幽情,借文字记录生命,以前所未有的哲理性与思辨性的眼光关注自然,审视人生,在自然中感悟哲理,在游历中寻求理趣,别具一种引入反思而又令人回味的理性之美,其理性精神的高扬充分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在兴怀生死之叹中既有对生命的感性体验,又有对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高度理性和清醒的超越意识,更具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三、寄情山水,抒发自由高雅的艺术性灵
东晋士人和文人崇尚自然,顺情任性,他们的自由性灵和内心表达最典型的表现在流芳千古的兰亭集会上。这次名士、文人参加的集会,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充分表现出了那种飘洒飞扬、自由超逸的魏晋风度和风雅之美。
《兰亭集序》反映了晋人山水审美意识由觉醒走向成熟的动态心灵,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世俗的羁绊和生命的忧伤这时完全被化解了,艺术心灵的自由挥洒正是魏晋叛逆精神在人生中寻求灵魂家园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王羲之挥洒文字,思接宇宙,他吸纳天地之灵气,抒写艺术之情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超脱解放,而不是一般士人的放浪形骸。因此才能不执著于外在物欲和功名利禄,不被外物所主宰,而在艺术创作中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这是流淌在山水里的艺术心音,是在人与自然和谐中寻求的一种高品质的精神漫游。《兰亭集序》充分抒发了自由高雅的艺术性灵。
四、思考人生,展现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在《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和超然,乐极而悲产生的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深深地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后来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寄情山水,笑
傲山野。他们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认为“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做了委婉的批评。认为生和死不能等同起来,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认识。他是想以此来启发人们,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而应该珍惜人生的每一天,积极追求心中的理想,不断创造美好的人生。本文显示了作者不尚虚无的务实精神,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王羲之對人生有感而发,其实蕴含着作者对时间、生命的深层认识和理性思考,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纵观全文,《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通过宴游之乐引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但王羲之的人生观悲叹而不悲观,也许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创造性的人,比如曹操、李白。王羲之寄情山水,放歌人生,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虚无人生的最执着的表现。
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慨,是一种人类的普遍心态,但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虚无哲学的东晋时代,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虚度年华,而是正确认识生死,积极创造和探求有价值的人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思考。因此,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去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体育运动学校(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