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运的咽喉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s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甚多,范围甚广。其中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生動地表明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倔强内心。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悲怆》第一乐章写于1798年,当时贝多芬已经开始出现了耳聋的倾向且逐渐加重,正处于事业初露锋芒的他近乎崩溃。但是在命运如此不公与现实的压迫下,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他愿意接受现实,勇敢地与命运相抗争,这才有了后来那么多荡气回肠的音乐佳作。
  一、《悲怆》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悲怆》第一乐章属于典型的奏鸣曲式,可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引子:1~10呈示部:11~132分为:主部(11~26),连接部(27~50),副部(51~88),结束部一(89~112),结束部二(113~132)展开部:133~194再现部:195~294尾声:295~310
  二、《悲怆》第一乐章情感浅析
  (一)引子
  贝多芬用一个庞大的引子诉说深沉、悲怆的内心,在一个缓慢而沉重的和弦中慢慢拉开了曲子的帷幕。
  作者运用模进的手法,模进了三次,仿佛是他对人生的三次追问,空拍的部分是对人生追问的叹息,到了第五小节时,乐曲从c小调转为降E大调,在sf和p这两种强弱鲜明的对比中,能强烈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极具“贝多芬式戏剧感”。随着乐曲的进行,这样的冲突不断加剧,终于在第九小节的空拍中戛然而止,给听者一定的期待感,所以在弹奏时,可以不严格按照空拍的拍数来,适当的延长,给听者更好的音响效果。第十小节在半音阶的急速下行之中结束了引子。这样长的半音阶下行给人以强烈的坠落感,由此可以感受到此时贝多芬内心的纠结痛苦,在漫长的幻想之中被突强的延长音降A给拉回了现实,为呈示部的抗争做了铺垫。
  (二)呈示部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有两种形象,11~14的形象是激昂奋进的,15~18的形象稍微含蓄内敛一些,这两种形象在两次重复之中形成了与命运战斗的推动力。主部左手的八度震音不断上行,像是战斗开始前振奋人心的密集鼓声。
  连接部是前面主部主题的展开,连接部的情绪欢快与主部主题的激烈高昂形成了对比。49和50两个小节可看做是抗争途中的喘息。
  副部主题一改主部主题的激昂,充满了歌舞性质,调性也变化频繁。从51小节的降E小调转到67小节的降D大调再到79小节的降E大调,不断地转调中,伴奏的类型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给弹奏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弹奏时,在保证左手伴奏的强弱不盖过右手的情况下,应保持右手旋律的清晰度。89小节到112小节为第一结束部,这时候乐曲的旋律性并不是很强,为最终的结束做了准备。93小节到98小节高低音旋律反向进行,强有力的将乐曲推向了第一高潮。第二结束部采用了先弱后强的手法,在震音的不断重复中推动着激烈的情感,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了整个呈示部。
  (三)展开部
  展开部分开始的四小节与引子部分开头相似,可以当做引子2来看,较之前面不同的是136小节的旋律是不断下行的,代表了情绪的不断沉重,低落在弹奏时,要注意强弱的把握,手指间的力量需要收敛一些要与137小节之后的不断激烈形成反差。149小节到166小节的左手部分是对引子部分的模仿,接下来是进入很长一段的属准备段,为到来的再现部分做好准备。
  (四)再现部
  再现部分表达了战斗即将胜利,凯旋归来的兴奋冲动,它变化再现了主部的主题,221小节再现了副部的内容,属于在f小调上的假再现,随后转入c小调,进入结束部一。结束部一仍然采用高低音旋律反向进行推动了乐曲的发展,随后在一组密集的左手震音伴奏中完成了结束部二。
  (五)尾声
  之所以乐曲的尾声被称为伟大的尾声,是因为它有极大的戏剧冲突感。乐曲本可以在结束部二时就可以结束,但是作者又仿照引子增加了一段。巨大的承重力量仿佛死神降临,一下子击垮了斗争的意志,思想也在和弦的不断进行中,有沉重的下沉感,令人窒息。这里最后一个和弦的力度记号pp和休止,营造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强大的气氛渲染力。
  299~304小节,作者运用第一主题的强有力短促的和弦,不断渐强,最后在五个铿锵有力的和弦中结束了全曲。我认为这一尾声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与命运相抗争的斗争精神,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气概,令听者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三、《悲怆》第一乐章创作特点
  (一)一改常规,加入大段引子内容
  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创作奏鸣曲的形式一般是很规整的,不会加入大段的引子内容,在这首曲子中,大段的引子能够缓慢、悲怆的诉说作者内心的情感,将听者带入作者当时的心境,也是辉煌乐章展开的铺垫。
  (二)大量的运用重属和弦和丰富的伴奏织体形态
  重属和弦能够在乐曲的进行中带来和声上的独特的音响效果,另外,重属和弦强烈解决的倾向感让听者始终处于“战斗的热血”中。伴奏的织体形态有柱式和弦形态和分解和弦形态。在引子的演奏中,左右手柱式和弦同时发声,营造了沉郁的、悲伤无助的氛围。第五小节,在音色的渐强下,右手的柱式和弦搭配左手不断下行的八度,有突然的紧缩感,表达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加剧。在主部主题的演奏中,柱式和弦摇身一变成了雄壮的英雄角色,时刻激昂地愿意去冲锋陷阵。到了呈示部的结束段,柱式和弦又具有了强烈的终止感,收敛情绪,等待下一次情感的迸发。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也对乐曲具有重要的意义。分解八度震音很好地担任了“密集的鼓点”这一角色,让听者时刻保持战斗的紧张状态。第十一小节,作者还运用了反复演奏的手法,推动了乐曲的发展,使得激烈的情感得到有效扩张。
  (三)善于运用反复推动情感的发展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反复出现的乐句或者乐段表达的情感也绝不一样。例如在乐曲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反复出现的1~4、133~136、295~298小节,他都可以作为引子来看,1~4小节表达的是人生的追问与叹息,133~136小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茫,有强烈的坠落感,295~298小节好像是死神的突然访问,沉重而令人恐惧。由此可见,反复在乐曲的不同位置上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代表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四、总结
  贝多芬一生中有太多的苦难。有听力逐渐衰退的抓狂和歇斯底里,有童年不幸的辛苦和磨砺,也有终不得爱情的苦闷和失意.....但无论如何,他都将这些苦难化为了磨砺自己的一颗颗珍珠,终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大放光彩。他用极具个性的作曲手法打破传统作曲的桎梏,带来了乐曲创作的新纪元,因此在演奏他的作品时,要对风格、手法、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与剖析,才能够演奏出“原汁原味”的贝多芬音乐。
  参考文献
  [1]刘义.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J].艺术评鉴,2016(9):6-7.
  [2]李亚萍.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J]. 文艺争鸣,2011(10):181-18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本文以《和声学》课程为例,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和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应用,力求解决和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构建高校大班授课制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声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音乐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小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音乐欣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本文重点通过《草原牧歌》单元教学的案例实践,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区分长短,文化熏陶、学唱歌曲,延伸兴趣、评价反馈,收集探究、小结提升等多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键词】审美情趣;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摘要】在现今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更是荒废学业、影响前途。本研究选取我校2014级汽修专业一名典型后进生为例,他的问题行为表现为脾气暴躁、沉迷网游、对学习过度焦虑不安。通过本问题提出的研究,老师以管乐教育作为切入口,运用音乐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干预,使其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研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期刊
【摘要】联觉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它是指各种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音乐联觉则是通过音乐旋律使人产生联觉。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常常会寻找创作灵感,其舞蹈创作灵感可能源于一滴水、一棵树、一件事、一种味道、一句话或一个音符。音乐联觉对舞蹈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主要从音乐联觉中的视听联觉、情感联觉和意象联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舞蹈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西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历经了漫长且曲折的历史道路, 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当下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反哺于人类的音乐生活, 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佐证。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性解放的文明发展史,自18世纪“启蒙的时代”起,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经过了启蒙思想的强化、19世纪理性王国破灭后的再生、20世纪先锋乐派的冲击,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不断变革和创新,在西方文明中起着记录西
期刊
【摘要】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之成为在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选取四位“河北籍”作曲家,探析区域音乐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
期刊
【摘要】在调性和声理论中,和弦分析与标记的方法一般采用级数标记与功能标记,笔者认为两种符号体系的使用,凸显出两种不同看待音乐的思维模式。简要讨论两种标记体系的前提条件、符号逻辑原则,试图厘清两种不同标记体系的不同理论意涵,从而为正确使用两种标记符号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调性和声;和声标记法;阶级理论;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和声标记符号有不同
期刊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简单而精炼的自我定位,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史、音乐学理论、音乐批评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等领域。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
期刊
【摘要】扬琴音乐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审美观念相比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建国前、1949年—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从作品的创作来源、演奏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阐述扬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最后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思考扬琴音乐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扬琴音乐;审美特征;嬗变;发展趋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