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现在已是新课改的第二轮高考了。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笔者结合从09年到15年的完整两轮课改教学的亲身体会,就教学中碰到的难点及应对策略,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教学管理及教材处理问题
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以时间为序的通史编排体例,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为体例。这种编排体系,有其优点: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
但在实际教学中,带来很大的挑战。概括起来,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对教师而言:新课程体系不清晰,名词概念解释不清楚,或者是根本上不解释,处理难度大,备课累;对学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部分学生可能连中国古代朝代顺序都搞不明白;到了《古希腊罗马政治》,很多学生连希腊罗马都弄不清楚,晕头转向,因此有学生戏言,“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而且在很多地州,历史不参加中考,基本不被重视,学生的基础极差。
面对上述困难,我们采取了以下应对策略:
1.重温初中教材,编写简易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资料
在我省,由于初中阶段历史一直被视为副科,大部分地区都不参加中考,历史不受重视,因此基础极差,学生往往连最基本的史实都不知道。基于此,在上新课之前,领着学生用一到两周的时间重温初中教材,编写简易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资料。资料编写突出时序性和重要史实。
2.重新整合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以专题编写为主,专业性较强;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
针对此情况,我们一方面进行模块内的专题组合,比如将必修一政治史的专题一、三、四整合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专题六、七、八整合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进行模块间的整合,比如把必修三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展演变与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和必修二的中国古代经济整合在一起,构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以必修一模块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该模块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出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单元重中之重;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备课时务必做到深入研究课标,大胆取舍。
对一些历史概念和历史名词,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比如必修一专题一涉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应对高考
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历史考查的总体目标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四大目标的具体要求则是考纲的12条能力。
以2014年的高考文综卷(新课标Ⅱ卷)为例,选择题第29题考查近代三民主义主干知识。题干引用报纸上关于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套用的基本史实,考察学生对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的大背景的掌握,由于选项中有“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等干扰项,学生极容易选错。选择题部分重点考核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非选择题的40题以近代近代东北移民入题,涉及人口的迁移这一热点问题,考点主要是近代边疆的开发、清政府的边疆政策。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的特点,并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拓展能力。该题涉及到了上面所列举的四种能力的要求。
在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性能力,重在平时对文献的阅读训练。尤其是对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上,可以和语文教学加强互动,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现代文阅读上,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逐步落实。
以上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探究和对策还是浅层次的,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在课改过程中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挫败,只要我们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個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一、教学管理及教材处理问题
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以时间为序的通史编排体例,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为体例。这种编排体系,有其优点: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
但在实际教学中,带来很大的挑战。概括起来,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对教师而言:新课程体系不清晰,名词概念解释不清楚,或者是根本上不解释,处理难度大,备课累;对学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部分学生可能连中国古代朝代顺序都搞不明白;到了《古希腊罗马政治》,很多学生连希腊罗马都弄不清楚,晕头转向,因此有学生戏言,“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而且在很多地州,历史不参加中考,基本不被重视,学生的基础极差。
面对上述困难,我们采取了以下应对策略:
1.重温初中教材,编写简易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资料
在我省,由于初中阶段历史一直被视为副科,大部分地区都不参加中考,历史不受重视,因此基础极差,学生往往连最基本的史实都不知道。基于此,在上新课之前,领着学生用一到两周的时间重温初中教材,编写简易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资料。资料编写突出时序性和重要史实。
2.重新整合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以专题编写为主,专业性较强;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
针对此情况,我们一方面进行模块内的专题组合,比如将必修一政治史的专题一、三、四整合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专题六、七、八整合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进行模块间的整合,比如把必修三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展演变与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和必修二的中国古代经济整合在一起,构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以必修一模块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该模块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出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单元重中之重;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备课时务必做到深入研究课标,大胆取舍。
对一些历史概念和历史名词,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比如必修一专题一涉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应对高考
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历史考查的总体目标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四大目标的具体要求则是考纲的12条能力。
以2014年的高考文综卷(新课标Ⅱ卷)为例,选择题第29题考查近代三民主义主干知识。题干引用报纸上关于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套用的基本史实,考察学生对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的大背景的掌握,由于选项中有“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等干扰项,学生极容易选错。选择题部分重点考核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非选择题的40题以近代近代东北移民入题,涉及人口的迁移这一热点问题,考点主要是近代边疆的开发、清政府的边疆政策。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的特点,并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拓展能力。该题涉及到了上面所列举的四种能力的要求。
在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性能力,重在平时对文献的阅读训练。尤其是对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上,可以和语文教学加强互动,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现代文阅读上,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逐步落实。
以上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探究和对策还是浅层次的,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在课改过程中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挫败,只要我们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個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