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芪参复康胶囊;神经递质;脑电超慢涨落图;焦虑症
中图分类号:R277.7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7-0075-02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焦虑性障碍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目前,现代医学抗焦虑的药物治疗主要局限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丁螺环酮和三环类抗焦虑药物,但这些药物容易产生依赖和撤药症状,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综合征,以及头昏、头痛、无力等不良反应。中药芪参复康胶囊经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明显抗焦虑效果[1],且尚未见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近年来新建立的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ncephalofiutuogram technique,ET),对脑内神经递质进行检测并分析,探讨患者经治疗6周后脑内神经递质和脑功能的变化,为芪参复康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2月-2012年2月本院精神科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及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Ⅳ)关于广泛性焦虑诊断标准,焦虑量表(HAMARS)得分≥18,并排除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共127例,男56例,女71例,年龄28~50岁,病程2~10个月。
1.2 治疗方法
经1周清洗后给予芪参复康胶囊(由西洋参、白术、天麻、枸杞子、熟地黄、白芍、阿胶、当归、川芎、淫羊藿、茯苓、黄芪、酸枣仁、鹿茸等组成,本院生产,批准文号:兰制字2006F03009,规格:0.3 g/粒),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为6周。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前后熵值变化
3 讨论
本研究运用ET技术对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焦虑症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脑细胞的生化反应是以化学振荡的形式存在的,其振荡频率在1~255 mHz范围,因此被称为超慢振荡,不同的神经化学介质有不同的振荡频率。脑ET就是根据上述理论,采用多重频谱分析与非线性处理方法,通过基频S谱线展示脑内神经化学递质振荡反应,获得有关脑内神经化学递质活动的信号,建立起脑电与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即神经递质之间的联系。目前,焦虑症疗效评估尚无客观性生物学指标,ET不失为一种无创伤性客观评估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焦虑症主要由于脏腑虚弱,加之不良环境、精神刺激,心主神明失司;或忧思过度,气机闭塞不行,使脏腑气机失调。以心、肝、肾失调最为常见,气郁、火热、阴血亏乏居于主要地位。治疗多以舒肝解郁、清心涤痰、健脾补肾、和胃消食为主。芪参复康胶囊具有扶正固本、定惊安神、益气养血、强身益志、补肾健脑之功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2]。方中用西洋参、黄芪以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扶正固本;白芍直入肝经,以益其匮乏之气,自然血生而火熄;阿胶、白术、当归健脾以生血;远志以消膜膈之痰;又妙在用茯苓,使郁气与痰涎尽入于膀胱之中,而消弭于无形,酸枣仁宁心安神,以解除失眠健忘之苦。
Glu和γ-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最重要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活动及相关联系分别具有兴奋性及抑制性调控作用。Glu功能降低可以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能力减弱等;Glu功能降低还容易引起大脑功能的紊乱。而γ-GABA与Glu的功能拮抗,主要起抑制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经治疗后Glu活性升高,γ-GABA降低,这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说明治疗后个体大脑兴奋性增强,并提示个体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得到提高。脑内NE能神经元的胞体集中于脑干的脑桥及延髓,中枢NE水平与学习记忆有一定关系,提高中枢NE水平能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当NE活性降低时,不仅妨碍阳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及建立后的执行,也使个体活动减少。表1的数据表明,患者经芪参复康胶囊治疗6周后,中枢NE活性显著提高,提示患者焦虑情绪或压抑状态有所减缓。
ET给出的熵值是反映大脑有序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某个频率几率相近时,它们的曲线基本上重合在一起,此时大脑的有序度较小,熵值表现为较大。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患者经治疗后在F3、F4和C3电极处的熵值显著降低,提示经芪参复康胶囊治疗后大脑的有序性增强。从表3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焦虑症患者缺血缺氧、疲劳状态在服用芪参复康胶囊后恢复正常者显著增加。
本观察结果初步表明,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但试验未行盲法对照,且尚须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新田,杨来启,林昱,等.芪参复康胶囊对焦虑模型大鼠β-EP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2):2067-2069.
[2] 李新田,林昱,杨来启,等.芪参复康胶囊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89-491.
(收稿日期:2012-02-29,编辑:蔡德英)
中图分类号:R277.7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7-0075-02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焦虑性障碍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目前,现代医学抗焦虑的药物治疗主要局限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丁螺环酮和三环类抗焦虑药物,但这些药物容易产生依赖和撤药症状,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综合征,以及头昏、头痛、无力等不良反应。中药芪参复康胶囊经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明显抗焦虑效果[1],且尚未见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近年来新建立的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ncephalofiutuogram technique,ET),对脑内神经递质进行检测并分析,探讨患者经治疗6周后脑内神经递质和脑功能的变化,为芪参复康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2月-2012年2月本院精神科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及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Ⅳ)关于广泛性焦虑诊断标准,焦虑量表(HAMARS)得分≥18,并排除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共127例,男56例,女71例,年龄28~50岁,病程2~10个月。
1.2 治疗方法
经1周清洗后给予芪参复康胶囊(由西洋参、白术、天麻、枸杞子、熟地黄、白芍、阿胶、当归、川芎、淫羊藿、茯苓、黄芪、酸枣仁、鹿茸等组成,本院生产,批准文号:兰制字2006F03009,规格:0.3 g/粒),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为6周。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前后熵值变化
3 讨论
本研究运用ET技术对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焦虑症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脑细胞的生化反应是以化学振荡的形式存在的,其振荡频率在1~255 mHz范围,因此被称为超慢振荡,不同的神经化学介质有不同的振荡频率。脑ET就是根据上述理论,采用多重频谱分析与非线性处理方法,通过基频S谱线展示脑内神经化学递质振荡反应,获得有关脑内神经化学递质活动的信号,建立起脑电与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即神经递质之间的联系。目前,焦虑症疗效评估尚无客观性生物学指标,ET不失为一种无创伤性客观评估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焦虑症主要由于脏腑虚弱,加之不良环境、精神刺激,心主神明失司;或忧思过度,气机闭塞不行,使脏腑气机失调。以心、肝、肾失调最为常见,气郁、火热、阴血亏乏居于主要地位。治疗多以舒肝解郁、清心涤痰、健脾补肾、和胃消食为主。芪参复康胶囊具有扶正固本、定惊安神、益气养血、强身益志、补肾健脑之功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2]。方中用西洋参、黄芪以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扶正固本;白芍直入肝经,以益其匮乏之气,自然血生而火熄;阿胶、白术、当归健脾以生血;远志以消膜膈之痰;又妙在用茯苓,使郁气与痰涎尽入于膀胱之中,而消弭于无形,酸枣仁宁心安神,以解除失眠健忘之苦。
Glu和γ-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最重要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活动及相关联系分别具有兴奋性及抑制性调控作用。Glu功能降低可以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能力减弱等;Glu功能降低还容易引起大脑功能的紊乱。而γ-GABA与Glu的功能拮抗,主要起抑制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经治疗后Glu活性升高,γ-GABA降低,这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说明治疗后个体大脑兴奋性增强,并提示个体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得到提高。脑内NE能神经元的胞体集中于脑干的脑桥及延髓,中枢NE水平与学习记忆有一定关系,提高中枢NE水平能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当NE活性降低时,不仅妨碍阳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及建立后的执行,也使个体活动减少。表1的数据表明,患者经芪参复康胶囊治疗6周后,中枢NE活性显著提高,提示患者焦虑情绪或压抑状态有所减缓。
ET给出的熵值是反映大脑有序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某个频率几率相近时,它们的曲线基本上重合在一起,此时大脑的有序度较小,熵值表现为较大。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患者经治疗后在F3、F4和C3电极处的熵值显著降低,提示经芪参复康胶囊治疗后大脑的有序性增强。从表3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焦虑症患者缺血缺氧、疲劳状态在服用芪参复康胶囊后恢复正常者显著增加。
本观察结果初步表明,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但试验未行盲法对照,且尚须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新田,杨来启,林昱,等.芪参复康胶囊对焦虑模型大鼠β-EP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2):2067-2069.
[2] 李新田,林昱,杨来启,等.芪参复康胶囊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89-491.
(收稿日期:2012-02-29,编辑:蔡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