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他门道多 我只理性观

来源 :Future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luj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学校招生层次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国际学校、国际双语学校、私立寄宿学校招生数量最庞大的是幼升小阶段;而招生数量更大、院校阵容更豪华的“国际高中”则面向应届中考生招生。公办学校国际班的招生规模一般是60-180名之间,民办寄宿制国际高中里最大规模的是8个高一班级的规模。
  学生比例性流动“常态化”
  因为传统的国际学校服务国际移动家庭,所以外籍家庭工作调动或者中国家庭移民获批而中途离校的学生比例并不低。一般驻华外交官的任期为2年半,商社驻在员2-3年。一位外籍家长调任,可能意味着3-4名子女会转学至其它国家。学生离校空出学位后才会放出招新指标。移民申请在途的中国家庭也是国际学校里最常见的一类,为子女移居海外后的学业热身是很多家庭选择国际学校的动因。为保障学业的完整性,多数移民在途家庭会选择在8、9年级转学至移民目的地的中学就读。
  由此,学生有一定比例的流动是此类学校的常态。当然,有的学校一年离校300多人,肯定不是学生家庭国际移动的原因。为保证有足够的高中生就读,国际学校往往在小升初前后的年级会有较大数量的新生学位放出。目前,选择国际教育数量最庞大的群体是应届中考生,学生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大多数要5、6年才完成本科学业的前辈和惊人的留学生中途淘汰数据,家长们也慢慢地明白出国考试高分跟能不能应付大学学业完全是两码事。进入一所世界名校只是开始,远远没有完成任务。
  适龄小学生群体崛起
  就读国际高中或者低龄留学已经是保障高中生将来能顺利完成宽进严出的海外学业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否提前适应国际化的学习方法和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眼见小留学生群体的迅猛扩大,与其让几万中国学子远赴重洋去接受别人的高中教育,让西方世界晾呼“中国小留学生来了”。不如大力发展中国的“国际高中”,让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接受一流的国际化教育同时保有中国元素,是中国的教育实践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责任。然而,和其他业内人士相比,我更有兴趣的一类招生对象是适龄入学的小学生。很多小学新生的家长已经是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了,作为当下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想法和前辈家长已经完全不同了,很值得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去关注和思考。
  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学龄前阶段坚持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的教育观面对力所不能及的庞大教育体制之时,有可能产生巨大差异,这是年轻家长最纠结的部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家长,尤其是爸爸们,对传统教育有着深深的误解。尽管他们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获益者,重点学校学霸出身,名牌大学毕业,靠赢过别人获得了上升空间成为了社会精英,但对于子女复制自己的成才道路则又坚决的反对。
  我经常是作为国际教育从业者而在给家长们介绍传统教育的优势,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传统教育或者看国际教育。希望家长能够理性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而不是攀比或者跟风,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什么成长道路都不用证明给别人看。子女在我所在的学校就读的好几位家长本身就是名牌公办学校的校长和资深教师,但是他们却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另外一条成长道路。可以看到阅孩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最能体会的那句话:“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教育,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尊重个体因材施教
  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这种国际教育价值观只有在20个孩子一个班的国际学校有可能实现,分寸把握的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不会被割裂。正是因为具有了不同教育观念的新派家庭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感觉进国际学校相当困难了。
  与早期大都市的寄宿制私立学校云集全国各地先富阶层的子弟不同,走读制的国际课程学校,只能以本地区孩子为主。单从数据上看,入学竞争的难度确实不逊色于名牌公立学校或者海外私立中学。因为招生人数极少,所以除了推广力度较大的新学校外,此类学校对于多数中国家庭是完全陌生的名字。但在小圈子的家长群体里,很多学校都是响当当的字号。
  不少培训机构和留学公司也都推出过自己调研的国际学校申请难度排行榜。尽管我就职的学校在各种榜单里都是最难申请的之一,但是必须实事求是的说很多惊人的录取比例只是源自学位的紧张。
  为了避免盲目选择给家庭带来的风险,我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询问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学位空余情况,调整和改变申请重点,比把时间花在补习上,只为应付一个入学考试更实际一些。和申请国外的私立学校一样,每所国际学校都有长长的waiting list,除小一和特定年级的新生班外,其他年级均为空出学位后才会招插班生。
  申请进入国际学校的竞争日渐残酷,录取率让很多原本以为交钱就能上私校的家长大惊失色。一些学生也对于无法通过考试而感到失望和挫败感,因为感觉自己没考好而在楼道里哭鼻子的考生已经见过不止一位了。不得不说,一所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录取或者不录取都不代表对于一个考生的综合评定,而是仅仅反映出学位的有限,以及有太多优秀的申请人而已。
其他文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人是没有家庭观念的。每逢被问到,中美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大家几乎不假思索,第一条就会说中国人注重家庭。潜在意思是,美国人是不注重家庭的。初到美国的时候,老实说,至少我是带着这种观念来的,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是对美国社会最大的误会。  超乎想象的美国家庭观  其实,美国的家庭观念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感觉更胜中国。首先表现在这里夫妻关系稳定,互相忠实,这点恐怕当代中
期刊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办国际化的创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市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势头。中关村2014年新增创业企业数量再创新高,达到9000家,并且出现了高校大三学生休学创业的“21岁现
期刊
从2012年开始的硕士课程到现在正在攻读的博士课程,不知不觉间来日本已经将近四年了。虽然参观过的大学不多,但是对日本的大学还是有颇多感触。在这里想简单介绍一下笔者所在的东洋大学,管中窥豹,希望有助于国内的读者了解日本的大学。  传统为表 摩登为里  日本的大学给笔者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大学悠久的历史。这主要与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1868年,明治天皇设立新的政府,推动日本向现代政治体
期刊
纽约,这座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占据世界中心的城市,直到现在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带着纽约梦漂洋过海,其中当然不乏年轻的留学生们。回想起“大苹果城”的一切,仍能体会那份独有的陶醉。纽约太大,难以用几句话描述详尽。纽约的大并不在地理范围而在于她的无限容纳和丰富的故事。  吃在纽约  凡是你喜欢吃的,在纽约全都找得到!纽约人口密集,移民占据大多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在登上这座港口城市的同时,也带来了代表自己
期刊
18号晚上突然临时决定,第二天便坐上了去意大利旅游的大巴,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行程。  历史与时尚的水乳交融——米兰  到达意大利的第一站是米兰,世界时尚之都。然而当车子行进在意大利的境内时却始终感受不到怎样的现代化和发达,反而是从上车开始导游就一直强调的安全问题让脑子里一直绷着那根神经。对于意大利的乱是早有耳闻的,记得以前老爸就跟我说过意大利的小偷是很厉害的,也很猖狂,经过了这次的意大利之行自己
期刊
据德国驻华大使馆介绍,层出不穷的创新、不断推进的国际化和对尖端研究的强力扶持,是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据悉,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院校共有390多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250万。其中综合大学110所;应用科学大学228所;艺术、音乐院校58所。  据悉,各类大学共设专业17000多个。近几年德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外国留学生人数约为3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2%
期刊
素有战斗精神的俄罗斯民族,在平时的生活中却也有很多奇葩的讲究,这些讲究远没有他们性格那般干脆利落,反而还很复杂。  猜命运  猜命运的活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但最佳时间是圣诞节与新年间的一周中,称为神周。在俄罗斯风俗中时间一般选在半夜或黎明时分,通常在未婚青年,尤其是女青年中流行,主要是用各种方式预测自己未来的婚姻。  有的是向门外扔鞋子,鞋子着地后鞋尖指向哪个方向,姑娘就将嫁往那个方向;有的是
期刊
说到荷兰,让大家最先想到的无外乎是国土面积小与文化包容度高这些大众观念当中的符号化概念。我就读研究生学位所在的特文特大学(Universiteit Twente)坐落在荷兰的最东部,和德国毗邻,骑着自行车去德国也不过是20分钟的事情。可能是距离原因,刚到学校的时候得以认识很多班上的德国同学,这些德国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基本上是我之前在国内了解的那样,严谨好学,知识面特别的广泛,但是他们并没有我想象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4月23日早上9点,哈佛中国教育论坛2016年会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行。本次年会以“21世纪,中国教育何去何从”为主题,从教育创新、教育科技、公民教育、农村教育、音画教育、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等6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探讨。本刊编辑团队亲临波士顿,全程报道论坛盛况。  碰撞思想为教育建言献策  在论坛的6场分论坛中,嘉宾里有政府官员、智库专家、中学校长、乡村教师、教育创业者,他们分别从教育
期刊
近期,澳大利亚旅游和国际教育部长理查德·科尔贝克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代表团参加了2016“澳大利亚周·中国”的活动。本刊在其访华之际就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战略等问题与其进行了交流。  F=《出国》杂志 C=澳大利亚旅游和国际教育部长理查德·科尔贝克Richard Colbeck  F:您作为澳大利亚旅游和国际教育部长的职责是什么?澳大利亚旅游和国际教育这两个领域有怎样的关系?  C:我是澳大利亚首位主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