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副教授刘瑜老师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女子学校校长张桂梅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不管是引起了网络热议刘瑜老师关于《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演讲,还是张桂梅校长和大山里的学生死磕的故事,都不存在谁对或者不对。只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需求并尊重孩子的需要。
一、走进学生家庭,孩子需要关爱和陪伴
现在对待学生,管得多了,是专制,是控制,是裹挟,是情感绑架,是过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施虐,最终招来叛逆和控诉。管得少了,是敷衍,是潦草,是无为,是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从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孩子的个性,习惯等,再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要真的做到因材施教。
二、设计好的课堂,学生需要耐心和等待
1.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
课堂设计要能对接学生情感线,学生要能够跟着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付诸行动。例如,借用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讲三餐时,讲到了for dinner做“正餐”讲的用法,我跟孩子们聊到了“过年”,孩子们瞬间激动起来,讨论得热火朝天。至此,我也才明白,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太缺乏,很多孩子不知道他家的团年饭是午餐还是晚餐!借助这个机会,我让孩子们了解了团年饭的相关事宜,也让孩子们明白了dinner 既是“晚餐”,做正餐讲时还可以是“午餐”。相比较之前的倦怠和麻木,孩子们脸上的激动和笑容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即便是知识点的讲解,也要寻找适合孩子们兴趣的契机。
2.教学步骤设计要扎实,问题设计要精准
提前研究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等待学生,等待学生反应过来,还要等待学生回答出来。例如,在问“…怎么样?”的问题时,要提前研究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就只能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不能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eather?”前面两个小学学过,后面一个是初中内容,学生没接触过。而且,即便是前面两个也要等学生反应过来,回想起来,再等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一点点提示,但不能间而告之。总之,教师要慢下来,耐心等待学生参与进来。
3.课堂设计量不能太大,太难
课堂容量和密度要关注中下层。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分层教学。问题设计分三层,每层两个。自主学习时分别布置任务,吃不饱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做更多难度更高一点的练习。同时,可以把高分层和低分层的同学结对,在优分层同学学习内容完成后可适当帮助弱一点的同学,让大家一起进步。
4.多考虑学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体验要精准把握
课堂上,有些学生遇到障碍会在情绪上立刻表现出来,学生情绪有助于老师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及时调整。
5.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语言要精炼
尽量只说关键词句,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己感悟。英语作文虽然简短,卻也需要认真审题,有清晰和思路和提纲。本学期最后一篇练习作文要求给你喜欢的老师写一封感谢信。对与这样一篇相对开放的题目,我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关键词。很快,学生圈出了两个词:喜欢,感谢。我再引导学生“喜欢老师什么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喜欢老师的课,喜欢老师的人。再引导“为什么呢?”学生说,老师的课“interesting”,老师的人“great fun”,老师“play games with us”“tell jokes an stories for us”。继续引导“感谢老师什么呢?”大多数同学都说感谢老师的帮助。“怎么帮助?”“学习(lessons)”“身体”。“身体包括那些方面呢?”“ask us to do sports(运动)”“ask us to have good eating habits(饮食)”。经过审题和提示,在学生明白了内容和思路时,要求学生先写自己的作文提纲,然后落笔,顺便进行书法比赛。
6.小组活动时,学生执行讨论任务之前要有前提条件,要有明确指令,下指令时语速不可太快,问题不能太粗糙
要等学生明白该做什么,并且要让学生有共同话题。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却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也没养成学习习惯,因此,在展开小组活动之前一定要多做工作,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学生明确的指令,指定好小组负责人,并安排好角色。同时话题要是学生熟知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能放得出去,还要能收得回来。
三、习惯养成教育,学生需要指导和示范
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上来,非常不适应初中生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一塌糊涂。学习、卫生、纪律都让人头疼。在经历了一次次抓狂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许是我指令不够细致,示范不够到位。于是,从我开始改变。例如清洁卫生,我把班干部喊到跟前,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清洁表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具体的时间段,每个具体的地点,到谁做卫生了,清洁委员亲自去喊,我亲自到位示范并督促。为了培养孩子不乱丢的习惯,我坚持每节课下课都到教室检查。坚持了两个星期,孩子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就这样,我一点点地教会了孩子做班干部。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所以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们怎么做,很多时候还要亲自示范。
总之,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走近孩子,不停的去发现他们的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与他们最大的帮助!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验中学 韩桂丹
女子学校校长张桂梅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不管是引起了网络热议刘瑜老师关于《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演讲,还是张桂梅校长和大山里的学生死磕的故事,都不存在谁对或者不对。只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需求并尊重孩子的需要。
一、走进学生家庭,孩子需要关爱和陪伴
现在对待学生,管得多了,是专制,是控制,是裹挟,是情感绑架,是过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施虐,最终招来叛逆和控诉。管得少了,是敷衍,是潦草,是无为,是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从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孩子的个性,习惯等,再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要真的做到因材施教。
二、设计好的课堂,学生需要耐心和等待
1.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
课堂设计要能对接学生情感线,学生要能够跟着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付诸行动。例如,借用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讲三餐时,讲到了for dinner做“正餐”讲的用法,我跟孩子们聊到了“过年”,孩子们瞬间激动起来,讨论得热火朝天。至此,我也才明白,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太缺乏,很多孩子不知道他家的团年饭是午餐还是晚餐!借助这个机会,我让孩子们了解了团年饭的相关事宜,也让孩子们明白了dinner 既是“晚餐”,做正餐讲时还可以是“午餐”。相比较之前的倦怠和麻木,孩子们脸上的激动和笑容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即便是知识点的讲解,也要寻找适合孩子们兴趣的契机。
2.教学步骤设计要扎实,问题设计要精准
提前研究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等待学生,等待学生反应过来,还要等待学生回答出来。例如,在问“…怎么样?”的问题时,要提前研究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就只能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不能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eather?”前面两个小学学过,后面一个是初中内容,学生没接触过。而且,即便是前面两个也要等学生反应过来,回想起来,再等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一点点提示,但不能间而告之。总之,教师要慢下来,耐心等待学生参与进来。
3.课堂设计量不能太大,太难
课堂容量和密度要关注中下层。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分层教学。问题设计分三层,每层两个。自主学习时分别布置任务,吃不饱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做更多难度更高一点的练习。同时,可以把高分层和低分层的同学结对,在优分层同学学习内容完成后可适当帮助弱一点的同学,让大家一起进步。
4.多考虑学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体验要精准把握
课堂上,有些学生遇到障碍会在情绪上立刻表现出来,学生情绪有助于老师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及时调整。
5.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语言要精炼
尽量只说关键词句,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己感悟。英语作文虽然简短,卻也需要认真审题,有清晰和思路和提纲。本学期最后一篇练习作文要求给你喜欢的老师写一封感谢信。对与这样一篇相对开放的题目,我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关键词。很快,学生圈出了两个词:喜欢,感谢。我再引导学生“喜欢老师什么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喜欢老师的课,喜欢老师的人。再引导“为什么呢?”学生说,老师的课“interesting”,老师的人“great fun”,老师“play games with us”“tell jokes an stories for us”。继续引导“感谢老师什么呢?”大多数同学都说感谢老师的帮助。“怎么帮助?”“学习(lessons)”“身体”。“身体包括那些方面呢?”“ask us to do sports(运动)”“ask us to have good eating habits(饮食)”。经过审题和提示,在学生明白了内容和思路时,要求学生先写自己的作文提纲,然后落笔,顺便进行书法比赛。
6.小组活动时,学生执行讨论任务之前要有前提条件,要有明确指令,下指令时语速不可太快,问题不能太粗糙
要等学生明白该做什么,并且要让学生有共同话题。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却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也没养成学习习惯,因此,在展开小组活动之前一定要多做工作,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学生明确的指令,指定好小组负责人,并安排好角色。同时话题要是学生熟知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能放得出去,还要能收得回来。
三、习惯养成教育,学生需要指导和示范
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上来,非常不适应初中生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一塌糊涂。学习、卫生、纪律都让人头疼。在经历了一次次抓狂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许是我指令不够细致,示范不够到位。于是,从我开始改变。例如清洁卫生,我把班干部喊到跟前,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清洁表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具体的时间段,每个具体的地点,到谁做卫生了,清洁委员亲自去喊,我亲自到位示范并督促。为了培养孩子不乱丢的习惯,我坚持每节课下课都到教室检查。坚持了两个星期,孩子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就这样,我一点点地教会了孩子做班干部。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所以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们怎么做,很多时候还要亲自示范。
总之,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走近孩子,不停的去发现他们的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与他们最大的帮助!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验中学 韩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