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芙南 做出地道的家乡味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创意,只是地道
  太明和倩倩原来是做公关、搞设计的,平日里的工作约会总是经常出入咖啡厅和一些有趣的小店。那时候,倩倩就想开一家店。在开餐馆之前,她起初是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厅。为了这个梦想,她从设计公司辞职去上咖啡学院,又找了家咖啡厅打工积攒经验,前前后后准备了半年。但是因为家里留给她的创业基金临时被挪作他用,这个计划就只能暂时搁浅了。但是爱吃爱玩的两个人并没有放弃开店的想法,倩倩回设计公司上班,继续为开店做准备。
  但是,等他们再次筹备好资金的时候,北京已经遍地都是咖啡厅了,引进的韩国连锁咖啡品牌生意如火如荼,本地人做的精品咖啡厅也风生水起。做咖啡没有了优势,太明和倩倩就想做一家湖南鱼粉店,纯大米磨的粉和草鱼熬制的汤,是他们最想念的家乡美食。
  北京的湘菜馆并不少,但没有一家是以鱼粉为特色的,也没有人专做他们家乡菜——衡阳菜。不仅如此,很多菜馆都兼营川湘,甚至还有粤菜。就像渔芙南旁边的一家小餐馆,窗户上大大的“川湘”二字下面还有三个小字“东北菜”,一问才知道后厨站着一位东北大厨。太明说,他来北京七年,一直没有吃到过正宗的家乡美食。于是,因为想念家乡的味道,他们最终开了这家专做衡阳地方菜的渔芙南。
  其实,外地人吃湖南菜就是一个“辣”字,就好像外地人听湖南话也都是一个口音。但是对于湖南人来说,不仅说话有不同方言,做菜也有地方口味。一道最常见的干豆角腊肉,太明和倩倩也能说出点不同
  湘西的腊肉都是风干的,而衡阳人喜欢用烟熏腊肉,吃起来自然有不同的香味。
  衡阳是个四面环山又濒临香江的城市,盆地里常年湿气浓重,所以衡阳人向来偏好又成又辣的重口味菜肴。春节他们回老家过年,朋友聚餐时吃得特别爽快,太明还不忘拍一张杯盘狼藉的照片。后来他自己翻出来看才发现,几乎每个盘子里剩下的都是小米椒、大蒜和生姜,衡阳人做菜下的辅料都一样。
  渔芙南的菜单不厚,头腊肠、剁椒鱼头、黄焖黄辣丁,看上去和别家湘菜馆没什么区别,太明和倩倩也没有追赶餐饮业的潮流做什么创意菜。为了保持地道的家乡味,他们从家里空运了不少食材干豆角、腊肉腊肠、坛子菜、衡山黄辣椒和干红辣椒。他们带来了衡阳的胡子酒,用当地清澈的酃湖水酿出甘甜醇厚的美酒,历史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就是皇家贡品。而且,他们不仅空运了食材,还从家里“空运”了两位厨师。大厨虽然才28岁,却是一位有十年经验的老厨师。衡阳人用衡阳菜做出衡阳味,用太明的话说,这里没有创意,只是地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躲在杨梅竹斜街的深处,也没有做什么营销推广,开业刚三个月的渔芙南已经名声在外。客人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前来谈加盟的人也不少,但都被太明一一拒绝了。他和倩信的想法是把渔芙南做成一家小而精的餐馆,发展太快味道很容易就变了。即使将来再开一家更大的店,太明也想尽量自己出资。用太明最纯朴的一句话说,来渔芙南就是好好吃个饭。
  美食在前,设计在后
  渔芙南的成功,地道的好味道是其一,简单清新的设计也很重要。现代人对餐馆的要求,除了好吃的食物,最好还能有好看的环境,这样不仅养眼养心,还方便拍照分享。从这一点来说,渔芙南就满足了食客们的更多需求。设计师打造的空间,成为渔芙南的附加价值。
  其实,这里原来是一个二层老房,刚租下来的时候已是破败不堪。连设计带装修,倩倩边想边干,总共花了两个月。她和太明都不喜欢繁重的装饰,就把外立面设计成多扇木质窗户,二层也做成了玻璃屋顶,墙面用了环保的硅藻泥,店里的桌椅也都是实木的,墙边的靠垫只有灰色和绿色,整个店面虽然狭小却也一派清爽。
  倩倩还给渔芙南做了一整套视觉系统,店里的杯子、盘子、名片都是异形三角,她说是从鱼头的形状得来的灵感。就连店里出现的字,从招牌到菜单,都是从这个异形三角演化而来的,招牌上的“渔芙南”三个字,顶上圆圆凸凸的,看上去也很有趣。
  这一整套设计,为渔芙南吸引了另一群上门客。除了那些希望加盟做餐馆的,还有一些人想请太明和倩倩帮忙做自家的整合设计。原来,在渔芙南背后,还有一家设计工作室
  门里品牌顾问。现在,太明负责餐馆的日常运营,而倩倩更多的时候则在工作室里做自己的设计项目。
  对倩倩来说,渔芙南就是她的样板间。有了这个作品,找上门来的客户就有的放矢了,对倩倩的风格和专业都可以有一个先期了解。刚开业那会儿,一个月就能有十几个客户找上门来,希望把自己的店铺改造成渔芙南这样的,而且是空间和视觉整合设计。另一方面,和在设计公司为了挣钱的工作状态不同,倩倩也希望可以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客户。挣钱对她来说不是第一目的,做出好的设计、做出客户满意的设计才是她想要的理想状态。
  现在,倩倩手头同时进行着三个项目,一家养生馆、一家创意炸酱面,还有一家成都的餐厅。他们发现很多传统行业的人都在求新求变,他们想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但国内的设计市场尚不成熟,大公司可能要价太高,小公司则没什么作品,这些都让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在渔芙南,美食在前、设计在后,倒是为很多人打开了设计的思路。
  倩倩说自己是理想主义,做设计帮别人实现梦想,而太明是实用主义者,做美食填饱别人的肚子。看上去好像做着不同的事儿,但太明和倩倩觉得他们是在一起设计生活。他们俩都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倩倩说简约主义是现代设计里最常见却最难完成的事情,因为要在简约之中达成日常生活所有的诉求,就好像给你一条鱼却要做出一鱼三吃一样需要下很多功夫,而生活里也是如此。太明和倩倩就想做这样认真生活的人,认真把生活过得简单而有滋味。在他们看来,生活的味道,应该像渔芙南的饭菜一样地道有记忆,像门里的设计一样简单有温度。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夫妻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一点不假,遇到困难时,夫妻两人共同面对,共同战胜困难,就会无往而不利。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夫妻俩共同创造的,当然夫妻档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我和我先生也是这样一对夫妻档,不如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我们的“艺术情缘”。  一直以来,很多人问我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其实“艺术”才是我和我先生的红娘。10年前我还在法国的一家画廊工作,通过同事介绍,认识了我先生Anthony,当
期刊
去年年底,我正为筹备Triple—Maj0 r北京《檠》店新空间的视觉产品印刷而苦恼。我们希望《檠》的印刷产品能与空间相呼应,带有某种传统的痕迹,而常规印刷品平整光滑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加餐面包》工作室出品的Risograph作品,随即被其多变的色彩和肌理感所吸引,继而开展了与他们的多次合作。《加餐面包》这家由苏菲和关暐夫妇所经营的出版社,除了提供印刷服务外也推出自主出版以及桌面
期刊
近几年与很多有趣的人结缘,继而成了朋友。  有制作3D打印机的上海青岛人陈正翔、做家用风力发电机的德国人simon、在家生育宝宝并食生的广东人蒲蒲、成都的自酿啤酒师王睿、50多岁用几个集装箱过上田园生活的北京人牛健、在家读书的13岁济南天才少年……每位朋友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有趣的人里,小周一家,最值得先来细说一番。  三年前,小周夫妇带着7岁的女儿从北京二环内搬到昌平区的一处小小的村庄,
期刊
周靖和魏雨姝这对恋人在做木作之前是建筑设计师,2012年接触木作,2013年在郊区做了自己的小木工坊,并创立了设计师品牌“不然”。  由于是建筑设计师,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被布置得非常合理,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木材的最大加工尺寸,第一件作品就是工作室中问的木工桌。目前的作品包括擀面杖、木钵、锅垫、案板等生活器物。  YIIZ:介绍一下你们两个吧,之前是同事?  魏雨姝:我们俩之前都是建筑设计师,在同一个
期刊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思想才是自由的,所以它只好全部都写在那些被称为建筑物的书籍上面。倘若不是采用建筑物这种形式,而是冒然写成书稿的形式,那它早就遭到刽子手的毒手,当众被焚毁了;教堂门廊所体现的思想,早就目睹书籍所表现的思想所蒙受的苦。既然只有营造术这条出路,思想要得见天日,就从四面八方急速汇集到建造术上来了。  ——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五卷二  -《这个将会灭那个》  屋顶——巴黎建筑物的象征之一,随
期刊
孟奇一换上三宅一生的衣服,两岁半的儿子之之就开始哭闹,扯着爸爸的衣角非要他脱下来,好像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这个屋檐底下,这个小不点儿是唯一的主角,跟随他的步调,一家人都慢慢地。但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孟奇和Yvonne好像看见了三年前的自己。时间隔得并不长,但他们心里知道,是生活让他们慢了下来。两个学会了生活的创意人,更懂得如何剥离技巧与噱头,让创意和设计开始自然生长。  孵化一个白日梦  国
期刊
寻找传统的现代性  在左右建筑的工作室里,有一组很大的抽屉柜,从侧面看都是传统的实木材质,但台面却用了高反光的镜面不锈钢。传统的气质一下被坚硬的现代性所打破,却又因为极其简洁而和谐相生。这是王旎自己设计的柜子,她说这个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他们在建筑中试图开展的对话:寻找传统的现代性。  这个问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直是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不仅是建筑界,绘画和音乐也都走在这条路上
期刊
秋荣和弦子的婚礼上,播放了一部他们自己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说拍摄其实就是日常的记录,说制作其实也不过是按时间排列顺序。这样一部“原始”的纪录片子里没有唯美的镜头,更多的是他们拍片时住过的房子,还有秋荣为弦子在各种艰苦条件下自制的面膜。这是他们喜欢的味道,也是他们的纪录片工作室“酿影像”正在做的事情——用影像记录生活的发酵。  生活决不是一首诗  发酵的食品让人着迷,往往因为五味杂陈,而生活也是如此。
期刊
如今,纸媒从业者多爱娇嗔地说自己干的是夕阳行业,设计师们也整天自怨自艾地叽歪自己是服务行业里的苦逼乙方。而朱砂和王咪这对1988年生的海归小夫妻,却逆潮流地共同建立了平面设计和图书出版工作室“一千遍”,在被唱衰了多年的传统纸媒领域埋头苦干。得空的时候,朱砂写写毛笔字,王咪也把小时候学过的钢琴重拾了起来。在他们看来,不能做太时髦的人。  做两个自由职业者  朱砂在巴黎念书的时候,学校老师和同学总是担
期刊
那磊的衣橱里,皮衣、马丁靴,各式不同的帽子有一百多顶。另一边张淼的衣橱里,香奈儿的黑色外套、范思哲的真丝衬衣、对于他们来说,古着早已不仅是衣橱里的一两件衣服,而是一种永续的生活方式。那磊总是用“乱象丛生”来形容这个行业和这个时代,如今的人们疲于奔命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古着的世界却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味道。  乱象丛生的古着时代  那磊和张淼的上一家店铺开在鼓楼东大街上,那磊说这条街就像中国的时尚风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