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悟情 泻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ork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正是使学生迸发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良好载体。
  
  一、营造氛围中引领入境——激情
  
  (一)师语含情,以情激情
  《九寨沟》是一篇童话般的写景文,宜运用优美的语句引学生入境:“同学们,在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那儿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还有异兽珍禽,来到九寨沟就像到了人间仙境,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使本课的第一锤落地有声,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二)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对于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四年级学生来说,九寨沟几乎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因此,他们很难从课文的语言叙述中体会九寨沟自然迷人的景色。针对这个难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前找来有关九寨沟的录像、图片和文字材料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示。学生从画面中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雪峰、神奇的五花海和五彩池、形态各异的瀑布……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解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二、在潜心会文中咀嚼体悟——悟情
  
  (一)研读文字,读中悟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去朗读、感受,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如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哪几处景观?你最喜欢哪一处?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接着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齐读该段,整体感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记忆。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起立朗读或背诵喜欢的句子。我还在课上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从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二)归谬激疑,思中悟情
  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对这一自然段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五彩池美的原因。然后,我归谬激疑,故逗学生并设问,“晴朗”改成“阴雨”时,你们说老师的建议行不行?抛出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意见,纠正教师的谬误,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开放的空间,激活情趣,突破难点。然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迁移学法,仿中悟情
  第四小节的学习方法与第三小节类似,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根据学法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金丝猴、羚羊(多媒体出示图片)、大熊猫、小熊猫(学生用资料分辨)
  2.出示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小节。A.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B.你想读吗?说说怎样读才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学后成果。金丝猴——体态粗壮、攀吊、眨巴、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羚羊——突然窜出来,又消失了。大熊猫——憨态可掬(是什么意思:朴实可爱)。小熊猫——行动敏捷,美滋滋地照镜子。
  4.朗读、指名读该小节。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这一教学片段设计正体现了这一点。
  (四)总领全文,回味悟情
  指导读第五自然段,体会它在全文中起的作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思考:省略号前、后与上、下文是什么关系?通过讨论明确:前半句是对九寨沟风景名胜的概括,后半句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互相照应。然后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诵读全文,让学生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大自然的神奇。由衷赞叹: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三、创设佳机中拓展延伸——泻情
  
  1.内容拓展,以说泻情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一个作业,多媒体出示内容:让学生走进互联网,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的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举行“九寨沟风景交流会”。
  2.形式延伸,以演泻情
  安排“小导游”活动。这次活动虽然时间不长,却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式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焕发灵性,产生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蕴的强烈欲望,学会感受文字美,表现形象美,创造生活美。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
设计理念:  2010的暑假,对于我班的管梓璇同学来说是黑色的暑假。一天下午,管梓璇同学和往常一样,做完作业从妈妈单位回家。刚穿过马路的她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大卡车撞倒,卡车从她幼嫩的右脚上无情地碾过。经专家会诊,小梓璇最后被无奈地截去右小腿。截肢后,她的情绪十分低落,不吃东西、不见人、不锻炼,甚至想放弃学业。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写信、制作礼物、打电话鼓励她,全校师生为她捐款,如皋电视台对她进行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语文课要体现语文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人手,与文本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情感。但是课堂也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中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遗失语文性。下面就自己一堂不成熟的课中的一些片段,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段一  指名读句子——科利亚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杲地望着窗户。  师:如果你是科利亚,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语言是写作的建筑材料,丰富的语言为表达提供了坚定的客观基础。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就可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曹靖华先生曾经说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也如同巧妇手中的‘米’,‘无米’也就一筹莫展了。”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把“有较丰富的积累”纳入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并且在各年级阶段都提出了语言积累的分级目标。那么,如
语文学业评价就是对学习者学习语文的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过程。对于学习状况,我们并不简单地理解为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它还应该包含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同样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还应该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表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实施学业评价呢?  一、调控温度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每一个人在学习过
“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课堂里,学生横成行,竖成列,教师站在讲台上面,掌管“分果”大权,精疲力竭地进行“填鸭子”式教学。正所谓,“排排坐,分果果,好的饱,差的饿”。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一味追求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特别是不能发挥认知水平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平均,走向平等;必须打破等待,走向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生活实践,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要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到现实生活中来,在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为此,本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认为,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因此,
当前,每一位置身于课改实践前沿的数学老师都能轻易地发现:我们的学生能说会道了,我们的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了,我们的学生敢与老师争论了……这种种新变化,令我们每位老师倍感欣喜。然而,掀起这些华丽的面纱,我们却要问:我们的学生是否真正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我们的学生是否能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灵活地解答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由于家庭遗传、社会环境、自
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对于这些错题,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埋怨或简单地纠错,而应该认真分析,追根溯源,巧妙利用学生出现的错题资源进行引导,让学生从错题中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一、巧用“错误”,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