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意在劝告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能够听进去那些跟自己的政见不同的话,以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是良药就一定得苦口吗?是忠言又何必让它逆耳呢?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更好!
在这方面,邹忌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家庭琐事,巧妙设喻
邹忌身为齐相,心系国事,情在其中。面对疏于朝政的齐威王,他忧心忡忡,苦苦思索,寻找一条劝君纳谏的良策。因为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以设喻的方式讽谏。
于是一个“形貌昳丽”的美男子,果真对自己的美貌沾沾自喜起来。他窥镜而视,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客人向他献媚,徐公来他自叹不如,这些细节恐怕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之所以编造出来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便是为了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王现身说法,即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使威王感同身受。
邹忌设喻的巧妙,妙就妙在它能以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邹忌以他高明的导演技艺,早晨起来便开始“演练”起来。他早就算准以妻、妾、客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及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这幕“家庭剧”必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而最终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果然,妻、妾、客人针对邹忌同一问题,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便是因为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不同。这本是发生在自家里的无关紧要的生活小事,且不说三人的回答是否令邹忌满意,就单说邹忌是不是美男子,也无需追究。因为作为齐国的一代名相,他并非是靠其美貌而位居人臣的,他的才学与机智,从他的这次劝谏人君的行为中便可窥见一斑。试想,若非对国事心有所虑,无缘无故一个大男人,当朝宰相,怎会早晨起来不顾其他,而独独欣赏起自己的美貌呢?若是闺中娇娘如此孤芳自赏尚可理解,而对于位高权重、运筹于朝廷大殿之上的邹忌来说就有点不可理喻了。由此看来,邹忌这样做是早有“预谋”的,正是他经过长期的苦思熟虑,终于找到了劝谏君王的良策。既能使疏于朝政的齐威王惊醒,又不至于逆“圣听”而招来杀身之祸。
这一设喻,很巧妙的避开了与齐王的正面冲突,使齐王觉得邹忌好像是在跟自己拉家常,他很愿意听下去。尤其当他听到堂堂国相为自己的美貌而沾沾自喜时,更是兴趣大增,便急于让邹忌说下去。这样,一个是有意识的按照自己早已设想好的“说”,一个是无意识的饶有兴趣的“听”,谈话便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不知不觉中齐威王便接受了邹忌从家庭小事中引出的观点。邹忌通过巧妙的设喻,以小事打动了齐威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小见大,联想类比
从邹忌劝谏齐威王这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邹忌是一个很善于联想的人。他由自己家庭亲友间的小事,联想到齐威王与宫妃臣下的国家大事。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劝谏齐威王纳谏除弊,勤政兴国。
邹忌采用的是一种相似联想,他从一个家庭中的人物关系联想到一个国家中的人物关系。“国”与“家”大小不同,轻重有别,但人情事理相同,经营治理的方法和途径类似。邹忌便是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这个奥秘,并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引发联想,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邹忌由家事联想到国事,以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邹忌与徐公比美,赢得妻、妾、客的一片赞扬之声,但邹忌在这件事上很有自知之明,在赞誉面前他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他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通过“孰视”“窥镜”,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于是对妻、妾、客的同声肯定产生了怀疑,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或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齐威王在国中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与邹忌相比,齐威王与邹忌相似的处境必会导致相同的结果,他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邹忌从比美的生活体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于是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除弊。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于是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齐国果然有了可喜的变化,由最初的“门庭若市”,到后来的“时时而间进”,再到最后的“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威王纠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总而言之,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令人叹服。
在这方面,邹忌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家庭琐事,巧妙设喻
邹忌身为齐相,心系国事,情在其中。面对疏于朝政的齐威王,他忧心忡忡,苦苦思索,寻找一条劝君纳谏的良策。因为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以设喻的方式讽谏。
于是一个“形貌昳丽”的美男子,果真对自己的美貌沾沾自喜起来。他窥镜而视,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客人向他献媚,徐公来他自叹不如,这些细节恐怕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之所以编造出来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便是为了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王现身说法,即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使威王感同身受。
邹忌设喻的巧妙,妙就妙在它能以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邹忌以他高明的导演技艺,早晨起来便开始“演练”起来。他早就算准以妻、妾、客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及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这幕“家庭剧”必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而最终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果然,妻、妾、客人针对邹忌同一问题,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便是因为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不同。这本是发生在自家里的无关紧要的生活小事,且不说三人的回答是否令邹忌满意,就单说邹忌是不是美男子,也无需追究。因为作为齐国的一代名相,他并非是靠其美貌而位居人臣的,他的才学与机智,从他的这次劝谏人君的行为中便可窥见一斑。试想,若非对国事心有所虑,无缘无故一个大男人,当朝宰相,怎会早晨起来不顾其他,而独独欣赏起自己的美貌呢?若是闺中娇娘如此孤芳自赏尚可理解,而对于位高权重、运筹于朝廷大殿之上的邹忌来说就有点不可理喻了。由此看来,邹忌这样做是早有“预谋”的,正是他经过长期的苦思熟虑,终于找到了劝谏君王的良策。既能使疏于朝政的齐威王惊醒,又不至于逆“圣听”而招来杀身之祸。
这一设喻,很巧妙的避开了与齐王的正面冲突,使齐王觉得邹忌好像是在跟自己拉家常,他很愿意听下去。尤其当他听到堂堂国相为自己的美貌而沾沾自喜时,更是兴趣大增,便急于让邹忌说下去。这样,一个是有意识的按照自己早已设想好的“说”,一个是无意识的饶有兴趣的“听”,谈话便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不知不觉中齐威王便接受了邹忌从家庭小事中引出的观点。邹忌通过巧妙的设喻,以小事打动了齐威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小见大,联想类比
从邹忌劝谏齐威王这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邹忌是一个很善于联想的人。他由自己家庭亲友间的小事,联想到齐威王与宫妃臣下的国家大事。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劝谏齐威王纳谏除弊,勤政兴国。
邹忌采用的是一种相似联想,他从一个家庭中的人物关系联想到一个国家中的人物关系。“国”与“家”大小不同,轻重有别,但人情事理相同,经营治理的方法和途径类似。邹忌便是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这个奥秘,并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引发联想,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邹忌由家事联想到国事,以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邹忌与徐公比美,赢得妻、妾、客的一片赞扬之声,但邹忌在这件事上很有自知之明,在赞誉面前他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他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通过“孰视”“窥镜”,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于是对妻、妾、客的同声肯定产生了怀疑,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或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齐威王在国中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与邹忌相比,齐威王与邹忌相似的处境必会导致相同的结果,他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邹忌从比美的生活体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于是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除弊。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于是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齐国果然有了可喜的变化,由最初的“门庭若市”,到后来的“时时而间进”,再到最后的“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威王纠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总而言之,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