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邹忌的讽谏艺术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意在劝告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能够听进去那些跟自己的政见不同的话,以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是良药就一定得苦口吗?是忠言又何必让它逆耳呢?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更好!
  在这方面,邹忌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家庭琐事,巧妙设喻
  
  邹忌身为齐相,心系国事,情在其中。面对疏于朝政的齐威王,他忧心忡忡,苦苦思索,寻找一条劝君纳谏的良策。因为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以设喻的方式讽谏。
  于是一个“形貌昳丽”的美男子,果真对自己的美貌沾沾自喜起来。他窥镜而视,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客人向他献媚,徐公来他自叹不如,这些细节恐怕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之所以编造出来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便是为了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王现身说法,即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使威王感同身受。
  邹忌设喻的巧妙,妙就妙在它能以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邹忌以他高明的导演技艺,早晨起来便开始“演练”起来。他早就算准以妻、妾、客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及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这幕“家庭剧”必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而最终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果然,妻、妾、客人针对邹忌同一问题,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便是因为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不同。这本是发生在自家里的无关紧要的生活小事,且不说三人的回答是否令邹忌满意,就单说邹忌是不是美男子,也无需追究。因为作为齐国的一代名相,他并非是靠其美貌而位居人臣的,他的才学与机智,从他的这次劝谏人君的行为中便可窥见一斑。试想,若非对国事心有所虑,无缘无故一个大男人,当朝宰相,怎会早晨起来不顾其他,而独独欣赏起自己的美貌呢?若是闺中娇娘如此孤芳自赏尚可理解,而对于位高权重、运筹于朝廷大殿之上的邹忌来说就有点不可理喻了。由此看来,邹忌这样做是早有“预谋”的,正是他经过长期的苦思熟虑,终于找到了劝谏君王的良策。既能使疏于朝政的齐威王惊醒,又不至于逆“圣听”而招来杀身之祸。
  这一设喻,很巧妙的避开了与齐王的正面冲突,使齐王觉得邹忌好像是在跟自己拉家常,他很愿意听下去。尤其当他听到堂堂国相为自己的美貌而沾沾自喜时,更是兴趣大增,便急于让邹忌说下去。这样,一个是有意识的按照自己早已设想好的“说”,一个是无意识的饶有兴趣的“听”,谈话便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不知不觉中齐威王便接受了邹忌从家庭小事中引出的观点。邹忌通过巧妙的设喻,以小事打动了齐威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小见大,联想类比
  
  从邹忌劝谏齐威王这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邹忌是一个很善于联想的人。他由自己家庭亲友间的小事,联想到齐威王与宫妃臣下的国家大事。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劝谏齐威王纳谏除弊,勤政兴国。
  邹忌采用的是一种相似联想,他从一个家庭中的人物关系联想到一个国家中的人物关系。“国”与“家”大小不同,轻重有别,但人情事理相同,经营治理的方法和途径类似。邹忌便是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这个奥秘,并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引发联想,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邹忌由家事联想到国事,以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邹忌与徐公比美,赢得妻、妾、客的一片赞扬之声,但邹忌在这件事上很有自知之明,在赞誉面前他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他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通过“孰视”“窥镜”,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于是对妻、妾、客的同声肯定产生了怀疑,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或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齐威王在国中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与邹忌相比,齐威王与邹忌相似的处境必会导致相同的结果,他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邹忌从比美的生活体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于是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除弊。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于是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齐国果然有了可喜的变化,由最初的“门庭若市”,到后来的“时时而间进”,再到最后的“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威王纠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总而言之,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令人叹服。
其他文献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纵观近几年中考,辨析和修改病句是长“考”不衰的。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障碍”。那我们怎样才能识破命题者的这些“小花招”,慧眼识语病呢?关键是要善于为病句“把脉”。    一、掌握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2.缺少谓语中心语。  3.缺少宾语中心语。  (二)搭配不当  1.动宾搭配不当。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选录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和唯一的亲人——弟弟苏辙(即子由)又有七年没有团聚,心情十分抑郁。因此当中秋之夜,把酒对月,种种感慨不禁涌上心头,于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  上阕写饮酒赏月 作者一开始便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是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一种能力。据专家研究,在一个人必备的四种语文能力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种人才竞争剧烈的形势之下,口语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人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农村初级中学作为我国实施九年
2007年山东省首次实行“3 X 1”的素质能力性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四种能力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针对这四种能力考查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对新《考试说明》的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近几年历史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以抛砖
学生跨入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的不断改变,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在走向学习的新阶段的同时,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历程——青春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最快速的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时,就不能只盯住他们的成绩,还要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下工夫,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通顺、流畅,而且要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而丰富的农村生活,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砥砺思想,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对于学会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观察农村自然景色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百鸟的乐园,看林间红花绿草,听丛中百虫鸣啾。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拂面的清风。南宁市区周边农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优势:良庆区南晓镇高峻挺拔的白鸽林,大塘镇的花
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途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更具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与人文性。    一、 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意义    新课标给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权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最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为:“所谓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的时间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实施既定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阶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此,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做法与体会。    一、诱导激发    在课堂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利用批改作业这个环节来渗透爱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呢?笔者认为在批改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号应改为“?”号    一个“√”号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而一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