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学校文化在中学生中尤为常见,中学生的反学校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对学校主流文化价值的反抗,在罗洛·梅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我们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关注人的存在及存在感,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主张要重在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描述对人类心理进行研究。
  “存在”是罗洛·梅存在分析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其含义是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自我反思,通过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超越,通过创造、工作、爱和友谊而使个体超然于自我之上。罗洛·梅认为“存在感”是人的存在的核心,所谓“存在感”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导致人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
  从罗洛·梅的视角看来,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产生与中学生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存在感的缺失密切相关,是中学生体验不到自我意义和价值,寻求存在感、探求自我的体现。
  二、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行为分析
  关于反学校文化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多从阶级文化冲突的角度界定反学校文化,最为著名的论断就是保罗·威利斯对于12位劳工阶级男孩的反学校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学生的反学校文化其实是劳工阶级文化的一种延伸,为其以后进入劳工阶层做准备。在他看来,“反学校文化最基本、最明显、最明确的表现层面就是对‘权威’根深蒂固的彻底反抗”。国内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起步较迟。学术界自1998年以来才开始逐渐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加以重视。台湾学者吴琼洳曾将反学校文化界定为在校园中存在的有悖于校园文化的文化现象。
  国内外学者研究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赞同学生的反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学校亚文化,其核心是蔑视学校主流文化价值观,并以反对学校权威为典型特征。本文将学生反学校文化描述为学生在与学校环境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学校主流文化对抗及反对代表主流文化的权威的态度与行为。在罗洛·梅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反学校文化不仅是中学生寻求自由和权力的有力方式,也是他们化解焦虑、寻求存在感的有效手段。
  1.反学校文化是中学生寻求自由和权力的方式
  罗洛·梅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是存在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体验,它可以统整与连贯个人的各种经验,把人的存在联结为一个整体。因此,存在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支柱,也是人生的基础和目标。一个人的存在感越强,人的意志越强,个人自由选择的范围越广,越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罗洛·梅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全部存在的一种性质。
  在学校权威体制下,学校利用各种熟练的技巧向学生不停地传送各种指令,不断地告诉学生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只能使学生成为工具人,机械地按各种指令做事。那些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满于学校束缚的学生则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会采取各种手段反抗学校权威,与学校的主流价值成对抗之势,形成一种反学校文化。他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反抗老师权威,上课吵闹、与老师顶嘴,玩手机,搞恶作剧;另一方面,他们刻意违反学校规定,不穿校服,躲在角落里吸烟,打架骂人等。这种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没有选择地被动地接受他人指令的机器,他们是自由存在的个体,有选择自己如何在校园中生存的权力。
  2.反学校文化是中学生化解焦虑、寻求存在感的手段
  罗洛·梅指出,焦虑是个人的人格及存在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所产生的忧虑。焦虑对人的影响具有建设性。即当个体感受到存在的威胁、体会不到存在感的时候,会产生存在焦虑,这种焦虑会使个体感受到一种不适感,而个体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自我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焦虑是人探寻自我、获得成长、追求存在感的生命的动力。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各方面急剧变化,内心特别渴望自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难以脱离学校的束缚。学校机械化的教育内容,落后的评价标准,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了考试”的口号,只注重成绩排名的倾向,让很多学生被排斥在好学生之外,被忽视、被贬低。他们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体会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内心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内心极度的焦虑。而为了缓解焦虑,证明自我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选择走上了反学校主流文化的道路。他们开始反抗老师、欺负同学、打架斗殴、聚众闹事,成了学校所谓的“危险分子”。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们不敢轻视他们的存在,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了所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对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引导
  1.正确看待中学生反学校文化,发现行为背后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学校往往认为中学生的反学校文化不利于校园管理和教育的发展,甚至危害学生健康成长。所以一般也总是采取密切控制,强力打压的态度。但是,我们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默默遵守规则的好公民,更要培养具有创新批判精神的公民。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应当科学合理地看待中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看到他们违反学校规定的同时,不要忽视他们身上特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力和勇气。在这样的理念下,对他们进行正确而适度的引导可能要比运用强势和权威来打压更有效。
  2.尊重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给予学生体验存在感的机会
  罗洛·梅认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必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进行价值和目标选择,并具有用语言表达存在感的能力。反学校文化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反抗学生自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无用武之地,得不到关注。但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我,便可以让其他人高看,让老师们关注,让学校不敢轻易忽视他们,这样他们才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存在感。
  成绩本位的学校教育体制让这些学业成就低的学生们感觉升学无望,在学业上找不到自我,不能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才通过各种反抗的方式肯定自我,寻求存在感。所以,学校应当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允许学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体验自我的存在感。
  3.学校积极进行教育反思,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当学生对学校反抗时,可促使学校或教师作深度的反省思考。首先,教师应从学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而反思自己在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之处,以真正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反思自己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了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以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
  在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反学校文化的存在对我国学校教育是一个发展改革的契机。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发生是对学校传统教育体制的挑战,它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从人的发展出发,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韶刚.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2]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教材,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2],例题是教科书概念命题与习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教材例题在数量、水平、风格和侧重点上的差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科书的整体水平、风格和倾向,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纵观国内外文献,单独研究教科书例题功能的文献比较少。研究
美国某小学学习中国文化,教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一个学生:“你会把盘子里的大梨让给邻居男孩吗?”  这孩子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回答:“他吃什么东西都会剩下,我如果把大梨给他,他会剩很多,那不浪费了吗?”  教师问第二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别人吗?”  他也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我拣大的吃,我爸爸妈妈才会高兴。”  教师又问第三个孩子:
在众多媒体倾情关注教师对学生如何不人道的同时,我们身边却发生着诸多学生或校外人员侮辱殴打教师的事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2005年10月5日晚,吉林永吉县大湖镇永吉八中校园内有三名教师被学生打伤一名受伤教师被送入医院后,再次遭到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数人殴打最令人震惊的是,2005年11月11日,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中学校长黄玉生在学生家里家访时,被失去理智的学生家长持利刃割伤颈部,黄玉生当场死亡[1
社会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很普遍,这不禁让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感到忧虑。本文将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视角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分析,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的含义  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批判许多农
为何要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  答题卡一般是用机器扫描批改,扫描的机器被称为读卡机。读卡机中装有红外线感应装置,而2B铅笔中的石墨对红外线十分敏感,能与之形成感应,这便是读卡机批改答题卡的原理。  铅笔的石墨浓度、软硬程度不同,涂出来的颜色就不同。比如2H和HB铅笔的石墨浓度较低,涂出来的颜色较浅,不易与红外线感应,感应不到就不容易扫描到答案。6B铅笔的石墨含量较高,涂出来的颜色较深,易磨出石墨粉,
摘 要针对“X县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不高、区分度不理想的三个特征,通过元评价的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测验法等方法,进行更加可信且有效的修订。  关键词特级教师 综合素质 量化考评 元评价  特级教师往往被视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许多中小学教师都认同:“不想当特级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特级教师成为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
一、新课改后的高考方案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也是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蓝圖的一个基本描述和定位。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考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3 X”方案  “3”—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新版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相对于过去的教学大纲版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栏目,注重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类型  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行为与认知的不同层次分为认知类活动、操作类活动和体验类活动三大类。 
教师简介:  唐琦,中学一级教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航模工作室”主持人,擅长固定翼模型的制作和飞行,2次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党龄:6年  我的入党初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小我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熏陶与教育,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  我的科创教育故事:  我校从2017年开始开设航空模型课程,该课程以航空模型制作与放飞为课程载体,培养学生的模型设计能
在第40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公开展示环节,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尤为吸引观摩者的目光。来自长沙市明德中学的彭泓锦是这场讨论的主角,他正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参赛作品“后现代主义影响青少年消费的实证分析”。   面对众多观摩者,彭泓锦侃侃而谈,完全没有第一次参加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紧张。他从哲学谈到符号政治经济学,从消费主义谈到英国哲学家迈克·费瑟斯通,现场似乎没有人能难倒他。就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