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有效提问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主要方法是最原始的课堂提问。作者思考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方法,教师提问要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在教师的包容中努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教学效果
  衡量提问实效性,要抓住参与度与思维度这两个主要指标,设计出很好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提问能够把思维与参与的度提高呢?本文谈谈几种主要问法:设问、追问与反问,从而分析如何在其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问题的实效。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的倾向。一些老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一、课堂提问要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要使学生始终保持这种兴趣,并进而转变成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还应善于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从多角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叶圣陶、朱自清先生早就指出教师提问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怕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地胡读一阵了事,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他们还指出:“比较艰深或枝节的问题,估计起来不是学生所必须知道的,当然不必提出,但是,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
  二、课堂提问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性”,具有思维价值,能促发学生深度思维。那么,哪些问题具有“思维性”呢?我们可以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要素”,将问题分成六类,这六类问题的思维价值是逐步加强的。在课文《木兰从军》教学中,老师连续发问:“这篇课文的主角是谁?”“花木兰是男的女的?”“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她这样做好吗?”……老师问题多、学生声音大。这样的提问效果好不好呢?我认为不好。提问的最大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提高思维质量,这是课堂效益的基础,也是提问实效性的标准。过去,很多老师的提问“为问而问”,注重设问,忽视追问与来自学生的反问,导致有的提问浮于表面,有的提问无暇思考,看起来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其实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问题,只是匆忙地应付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被激发,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的。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关于仿生学的,课文后的练习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谈”。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实性问题,只是让学生搜集事实,扩大一些知识面,最多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但于思维培养无济于事。我们可以将其改造一下:如果要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问:“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的产品?”这就变成了综合性、创造性问题。
  三、教师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的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第三节讲南沙是个迷人的地方。老师根据文章的特点,采取了问、读、讲、诵、问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老师问: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段方式?学生初步明白从总起到分述再到总结的典型的段落结构,接着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南沙景物的名称,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在学生理解熟读后,老师又问:文章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引导学生得出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运用打比方等办法写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后质疑。这样,问题的密度适宜,有思考性,避免了那种一问一答,问问不休的毛病。
  四、课堂提问要努力让全体学生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在重点、难点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高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怕万一说错会被同学笑话,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多次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活动,学生的胆子大了,表情自然了,思维清晰了。另外,我还特别注重弱势群体,给他们多点关爱,多点表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水平。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画一画大榕树、树上的小鸟,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小鸟,那么你愿做一只什么鸟?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说得很好,在这样的动手动口中学生既明白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又懂得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又如,在《蚂蚁和蝈蝈》中,老师说:“你看过蝈蝈吗?你觉得蝈蝈的声音好听吗?蚂蚁与蝈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小朋友举手回答。这样的提问好不好呢?我认为也不好。好的提问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参与。而这个例子中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因为他们没有看过,老师也没有对知识进行铺垫。所以学生的参与率是低的,思维的参与度更低,这样的提问当然也是低效的。
  参考文献:
  [1]王传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浅议,中国校外教育.
其他文献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活的生灵”,可以说,新课标的颁布着眼于这一点,并着力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媒体的交流。就语文课而言,此种交流水平的提高正是它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交流,要变单极为多极,从“单口”到“多口”,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交
一rn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在智力的不断开发中,在好奇心的不断激发中,积极地探求知识,领悟真理.rn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反对传统教学的死板、沉闷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作为农业科技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在史上最严广告法实施的情境下,仍存在着违犯广告法现象,以及广告词语表述规范性、广告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历经“千万次的问”后,我真切感受到语文课堂应追寻的是本色语文——“繁
在党和国家经历了一场政治暴风雨的洗礼之后,人们格外关心党的现状和未来。就在这时,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会。全国近300万个基
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对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感受作品的文情并茂,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心灵的洗礼。  一、指导学生欣赏,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作者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描写
摘 要: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要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与作文的能力。只有切实以阅读为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办法与步骤: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选取读物与扩大阅读范围。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范围  语文教学一切以阅读为基础,只有学生有了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与
摘 要: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时时强化对话意识。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强化对话意识的基本做法:充分阅读,理清情节,抓整体感知;含英咀华,深入解读,与文本对话;还原情境,续写结尾,做创造性提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对话意识 强化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
摘 要: 本文提出作文要抒发真情,彰显人的主体性。反思当今高中作文教学的弊病,进而从淡化“道统”,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培植“写作期待”,开放写作时空;带领学生品读美文,积淀文化底蕴等三个方面阐述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真情 个性化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叶圣陶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管文字
一、案例背景rn那一年9月,我有幸被安排到安溪龙涓崇文中学支教,这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学校安排我接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刚上课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提出的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