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k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情感课、表现课。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舞台。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艺术魅力的体现,不仅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每一个学生对于新时期的语文也有着一颗灵动的心。如何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我们要把握好动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想象的翅膀,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气,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张扬个性
  也许是种偶然,语文课堂上会溅起细小的浪花,这些小的插曲甚至事故是我们所未能预料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捕捉住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地加以运用,那这些小插曲必将为我们所用,成功地成为学生智慧灵感的突破口,其中的“收益”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文学长河中的经典,可是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总带着一颗浮躁的心,从语言文字中匆匆而过,没能细细欣赏她的轻灵,对她的惯例是字词落实、机械记忆、统一答案。于是,语文学习反而成为学生童年单调而枯涩的回忆。上面的课堂小插曲正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教师的解读无法替代学生独特的感悟,倾听真实的声音,倾听争辩的声音,语文课堂才更美。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抒发独特的才思,个性张扬,灵性流淌,真正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二、放飞想象
  “冰雪融化后是春天”这一充满想象的话题曾经给我们多少遐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句话正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验证。的确,丰富的想象是学生灵气的源泉,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只有让学生游刃于字里行间,浮想联翩,神与物游,解读、同化、丰富着文本意境,崭新的意象才会油然而生,呼之欲出。
  古诗,留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想象,每一个孩子对古诗都应该有一颗灵动的心。静静地倾听孩子们想象飞翔的声音,我们才会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生机、“杨柳烟外晓寒轻”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宁静。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我们就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达到“不说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三、聆听思想
  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静心默读思考的过程,它有别于学生热烈喧哗的讨论,有别于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还学生一个清静,给学生一个性飞扬的空间,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聆听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思想。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语文秀外慧中,她的美丽就在于语句含蓄,境界高远,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静默如一湖春水,沉稳如一座高山,默读得以跨越千年时空,置身特定的情境,倾听文字的脉搏,捕捉悠远空灵的气息,触摸作者的情思,这番“无限风光”绝非倾诉所拥有。所以学生只有掌握了默读技能,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也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聆听文字背后的思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学习,七分靠勤奋,三分靠灵气。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语文学习才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明确要求下,小学科学方法教育从课改前的“润物细无声”(刘默根语)到现在的“显性化”认知,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在课改前后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国内多套教材均设立诸如“过程技能训练单元”、“探究的探究单元”“探究方法反思单元”等“特殊单元”,引领师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本身进行显性化认知,以期望能促
期刊
20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明确指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是“在建立言语活动理论时遇到的第一条分岔路(按:指区分语言和言语)” 。所以,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澄清“语言”和“言语”,但不必机械地理解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而应该真正理解它的涵义并从哲学意义上深刻理解二者的根本联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用“棋”来比喻语言,用 “下棋”来比喻言语。我
期刊
2012年9月18日至24日作为陕西省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在上海市教师学会举办的后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培训班的学习。为期七天的培训留给自己的感受是:过程扎实,内容充实,感受真实,收获丰实。  一、过程扎实,内容充实  1.为期七天的研修培训,首先零距离接触和聆听了上海教育界13位著名特级教师的报告,参观学习上海市七宝中学,领略七宝中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打开了眼界、更新了理
期刊
近几年,特别从新课改下的高考化学试题发展趋势看,高考提高对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相关内容的比重,它也是高考化学试题的切入点,实验探究试题也逐步加强。试题的测试重点都放在将化学双基应用到广泛情境中的能力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具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以上,我认为要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期刊
学期要进入尾声了,课文已学完,教学转入复习阶段。我和学生们商议复习方案,听听学生们的心声。经大家一番讨论,形成如下决议:将学生分成六组(本班学生42人,每组7人),各选组长一人,小组内先共同复习第一单元,组内每个同学都已掌握的内容就放掉,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是本单元重点的问题作好标记,准备组际交流。交流方式:从第一组开始,向其他组发问,即第一组一个代表向其他组问一个问题,点到哪个组,哪个组
期刊
数学课堂追求的应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理念。体现在一线教学,就是跳出把数学当作题目传授的陈旧理念,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化“灌输模仿”为“顺水推舟”。如何有效避免把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洗尽铅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定位数学教学和解题的关系  如何认识数学教学和解题的关系,是能否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目标与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数学教学离
期刊
现象一:作文课上,教师捧着教材,不厌其烦地讲解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学生是越听越糊涂。于是,作文课上,只能听取哈欠声一片。究其愿意,我们作文教师把这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法宝,当作公式和定理来运用,把作文课上成技巧和方法的传授课,  思考:小学作文本来就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阶段,作文课上,我们教师为什么不给学生“多摘几个滴着露水、牵着绿藤的‘葫芦’”,让学生快乐而又兴奋地摸着“葫芦
期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习和工作顺利进行的人格心理特征。学生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也就具有了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就能适应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本人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一道习题(高二《古代中国的发明发现及辉煌灿烂的文学》中第29页的材料题)时,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 问题激活,让学生
期刊
教材内容:教材选自《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 本课时处理Section A的3a部分,是一节阅读课。  镜头回放1、大屏幕展示  Teaching Aims  一、短语  1. the capital of 2. love to do  3. tell jokes 4. a little bit quiet  5. stop t
期刊
教学片断一:四年级上册《学会合作——合作才能成功》教学活动  (师课前准备四个篮球,并组织两组学生进行“背夹球”比赛,)  师:(宣布比赛结束并公布结果)对于刚才的比赛,你对合作有什么体会?  生:老师不公平,我还要再比一次。  生:是的,有的人都犯规了,不行,再来一次。  ……  师:好,那么就再比一次,请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合作。  (学生再次比赛)  师:大家对合作有什么体会,举例说明。(下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