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情感课、表现课。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舞台。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艺术魅力的体现,不仅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每一个学生对于新时期的语文也有着一颗灵动的心。如何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我们要把握好动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想象的翅膀,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气,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张扬个性
也许是种偶然,语文课堂上会溅起细小的浪花,这些小的插曲甚至事故是我们所未能预料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捕捉住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地加以运用,那这些小插曲必将为我们所用,成功地成为学生智慧灵感的突破口,其中的“收益”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文学长河中的经典,可是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总带着一颗浮躁的心,从语言文字中匆匆而过,没能细细欣赏她的轻灵,对她的惯例是字词落实、机械记忆、统一答案。于是,语文学习反而成为学生童年单调而枯涩的回忆。上面的课堂小插曲正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教师的解读无法替代学生独特的感悟,倾听真实的声音,倾听争辩的声音,语文课堂才更美。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抒发独特的才思,个性张扬,灵性流淌,真正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二、放飞想象
“冰雪融化后是春天”这一充满想象的话题曾经给我们多少遐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句话正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验证。的确,丰富的想象是学生灵气的源泉,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只有让学生游刃于字里行间,浮想联翩,神与物游,解读、同化、丰富着文本意境,崭新的意象才会油然而生,呼之欲出。
古诗,留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想象,每一个孩子对古诗都应该有一颗灵动的心。静静地倾听孩子们想象飞翔的声音,我们才会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生机、“杨柳烟外晓寒轻”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宁静。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我们就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达到“不说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三、聆听思想
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静心默读思考的过程,它有别于学生热烈喧哗的讨论,有别于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还学生一个清静,给学生一个性飞扬的空间,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聆听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思想。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语文秀外慧中,她的美丽就在于语句含蓄,境界高远,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静默如一湖春水,沉稳如一座高山,默读得以跨越千年时空,置身特定的情境,倾听文字的脉搏,捕捉悠远空灵的气息,触摸作者的情思,这番“无限风光”绝非倾诉所拥有。所以学生只有掌握了默读技能,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也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聆听文字背后的思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学习,七分靠勤奋,三分靠灵气。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语文学习才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张扬个性
也许是种偶然,语文课堂上会溅起细小的浪花,这些小的插曲甚至事故是我们所未能预料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捕捉住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地加以运用,那这些小插曲必将为我们所用,成功地成为学生智慧灵感的突破口,其中的“收益”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文学长河中的经典,可是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总带着一颗浮躁的心,从语言文字中匆匆而过,没能细细欣赏她的轻灵,对她的惯例是字词落实、机械记忆、统一答案。于是,语文学习反而成为学生童年单调而枯涩的回忆。上面的课堂小插曲正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教师的解读无法替代学生独特的感悟,倾听真实的声音,倾听争辩的声音,语文课堂才更美。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抒发独特的才思,个性张扬,灵性流淌,真正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二、放飞想象
“冰雪融化后是春天”这一充满想象的话题曾经给我们多少遐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句话正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验证。的确,丰富的想象是学生灵气的源泉,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只有让学生游刃于字里行间,浮想联翩,神与物游,解读、同化、丰富着文本意境,崭新的意象才会油然而生,呼之欲出。
古诗,留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想象,每一个孩子对古诗都应该有一颗灵动的心。静静地倾听孩子们想象飞翔的声音,我们才会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生机、“杨柳烟外晓寒轻”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宁静。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我们就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达到“不说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三、聆听思想
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静心默读思考的过程,它有别于学生热烈喧哗的讨论,有别于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还学生一个清静,给学生一个性飞扬的空间,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聆听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思想。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语文秀外慧中,她的美丽就在于语句含蓄,境界高远,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静默如一湖春水,沉稳如一座高山,默读得以跨越千年时空,置身特定的情境,倾听文字的脉搏,捕捉悠远空灵的气息,触摸作者的情思,这番“无限风光”绝非倾诉所拥有。所以学生只有掌握了默读技能,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也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聆听文字背后的思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学习,七分靠勤奋,三分靠灵气。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语文学习才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